來源:X博士(ID:doctorx666)
作者:山口大炮
下午茶,變味了。
社交網絡上,“挑戰全網最優雅下午茶”系列正式出道,每個社畜都罵罵咧咧地點開,想呼吸一下金錢的芳香。然而,他們卻都會在看到實物後怒打一秒前的自己兩耳光。
優雅,太優雅了,刷著刷著,哈喇子就不爭氣地流下來了。
這種接地氣的下午茶,被稱作“公主下午茶”,主打一個真實。
東北的亂燉,陝西的麵條,四川的火鍋與廣東的糖水,各地公主爭先恐後譜寫下午茶的新篇章,硬是把下午茶變成了大中華美食競技場。
曾幾何時,下午茶是中產階級的旗幟,咔咔一通擺拍就能讓人精神高潮。
而今,下午茶是普通人的狂歡,是油炸是煎烤是碳水爆炸後臉上浮現的微笑。
甚至可以說,公主下午茶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我們這代人的專屬符號。
“公主下午茶”
初看到各省份公主和她們的下午茶時,腦海中總不免浮現出一個字:
土
簡陋的路邊攤,碼得滿滿當當的灶面,爐子上空肉眼可見的熱氣,素面朝天還會給你抹個零的叔叔阿姨,這一切都和冷淡貴氣的下午茶扯不上關係。
就像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土不是真的土,而是鄉土氣息。
對此,各省份公主毫不掩飾自己的炫耀欲,“此時,xx公主正在享用她們的下午茶”就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鄉土暗號。
其中甚至還分了南北兩派,在下午茶的地域屬性上寸步不讓。
以北派來說,其主打的就是一個量。
你能看到東北公主等待的下午茶taco就是大餅卷一切,生菜、裡脊肉、雞蛋、千張、香腸,各種料像不要錢似的嘎嘎往裡懟,最後一套15不能再多。
甚至有人揚言,一個墨西哥taco你可能吃不飽,但一個東北taco你可能吃不完。
東北公主的伙食好,山東公主看了不服氣,為了與東北taco硬碰硬,山東派出了魯派熱狗,主打的就是一箇中西合璧。
原先的煎餅果子卷大蔥蘸醬搖身一變,變成麵包卷大蔥夾臘腸。
切下靈魂蒜片做醬,再配上佐餐白酒,一口下肚,營養均衡,碳水、蛋白質、優質脂肪,這還要什麼brunch?
河南公主的下午茶和上面稍顯不一樣,同是崇尚鹹香的省份,河南公主把粗糧換成了濃湯。
在油炸與營養之間,河南公主選擇我都要,所謂胡辣湯泡麵,就是牛粒濃骨湯佐花生黑松露釀南街村方便麵。
而凡品與仙品之間,有時就差兩根油條。
另外,下午茶的甜點,北派也沒有遺忘。
對這白團團要扔油鍋炸的美味豆沙包,東三省內部略有分歧,擱吉林,它是雪衣豆沙,擱遼寧,它是雪綿豆沙,擱黑龍江,它是美麗豆沙。
但要是走出國門,它就是東北法式紅豆餡舒芙蕾油炸包,讓每一位海外村民饞得發慌。
至於和北派相對的南派,它沒有主打,因為沒辦法識別主打。
南派之雜,猶如散裝江蘇的擴大化,南方各省的公主都不認為對方能代表南方下午茶。
比如您現在看到的湖南公主,她所等待的是正宗湖南紅茶——辣炒臘肉,目前正處於脫水炒制階段。
據稱,每個湖南人的下午都要來一盤紅茶提神醒腦,沒有了它,午夜夢迴都要(尖叫)(扭曲)(陰暗地蠕動)。
同湖南公主一樣熱衷炒制紅茶的是四川公主,血液裡流淌的都是紅油的她們通常選擇爆辣小火鍋一緩疲勞。
除此之外,在巴適的蜀地可選擇的下午茶還有許多:冒烤腦花、擔擔麵、包漿豆腐和傷心涼粉都是公主們的PLAN BCD…Z。
其中以涼拌耳葉和酸辣風爪聞名的四川沙拉更是公主們的心頭好。
廣西公主的下午茶味道也很衝。
常被評價挺能吃的她們,一頓下午茶,要一個醃芒果,兩種版本的螺螄粉外加一個炸蛋,問就是公主的事兒你少管。
同為兩廣地區,廣東公主的下午茶則清淡了許多。
一來,廣東公主不屑參與這類新式下午茶,各個城中村裡一轉,楊枝甘露芋圓西米露等糖水就撐起了下午茶界的半壁江山。
二來,傳統的早茶早已浸入廣東人心肺,下午往各大茶樓一坐,水晶蝦餃幹蒸燒賣豉汁蒸鳳爪就平息了那份逐鹿之心。
可以看出,無論北派南派,公主下午茶的精髓只有一個——
香!
香得你腸胃來不及冷卻,香得你味蕾瘋狂分泌唾液,只想把恩格爾係數拉滿,追求最簡單的多巴胺。
下午茶不過是層皮,底下的骨肉是各地美食圖鑑。
是雲南的噴香抓飯,福建的鮮香海鮮,內蒙的醇香奶茶和西藏的醇香酥油茶,是新疆公主的pasta和pizza,也是蘭州少爺的二兩拉麵加牛肉。
看到這裡,也許就有人說了,美食就美食,搞什麼公主下午茶的虛銜。
為此,我建議你閱讀下文的《下午茶與階層化》,好體會這種“反下午茶”文化是多麼來之不易,無異於美食版心靈奇旅。
下午茶與階層化
眾所周知,作為一種餐飲方式之一,雖然咱們早在春秋時代就有吃下午茶習慣,唐人更是發展出了茶具、水果、糕點三位一體的下午茶風俗,但如今的下午茶多指興起於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發展,英式下午茶的“紅茶+點心”式風格傳入中國,香港、深圳等沿海地區首先接受了這種下午茶,並逐漸在中國中心城市乃至各個城市之間流行,成為人們休閒交流的方式之一。
而在年輕人心裡,下午茶喝的不是茶,是一種逼格。
一想到細白的桌巾、精巧的點心、三五好友落座,茶與咖啡香氣氤氳,這種小布爾喬亞的生活情調就讓人飄飄欲仙,彷彿從工人階級一躍成為慵懶的公爵。
為此,下午茶在中國年輕人中突然狂熱起來。
一開始,它謹尊英式下午茶的傳統,以滬上chic girl風馳名全國,只是佈置豪華古樸的別墅變成了各大五星級酒店,原本繁複的用具被簡化成茶、三明治、司康與甜點四個部分。
因此,我們常看到的那些下午茶照片裡,總是這樣的佈局:
也許是酒店下午茶太過生硬,在高樓的落地窗前俯瞰城市容易升出一種失重感,也經常被詬病顯擺的味道太明顯。後來,下午茶就演變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戶外露營山水風與新中式夢華錄風。
前者將下午茶的場地從城市搬到了戶外,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公園野餐的升級版。
所必備的是有一輛汽車,能開到城郊的樹林或者湖邊,最好是秋季樹葉昏黃的時候。
等到接近黃昏的時候,在戶外支起帳篷、天幕,擺上露營椅、摺疊餐桌和煤油燈。在爐子邊,每個人手捧一杯(工業風的)剛煮好的美式,桌子上擺著包裝好的水果、麵包、沙拉,要是藍牙音箱放起了歌,就從小冰箱裡拿出冰好的啤酒。
常見的照片裡總是一盒九宮格的木質餐盤,裡面擺著各色中式茶點,紅茶咖啡也變成了普洱菊花,名曰品茗。
而不管是什麼風格,總結下來就是:有閒有錢,品質優雅。
這也是下午茶消費行為背後所涉及的意識形態,因為它自從誕生起,就與階級密不可分。
明明17世紀的英國並不乏飲茶習慣,但平民多於晚飯前(20:00)飲一杯紅茶,也即俗稱的“High tea”。
可正統的下午茶時間又是下午四點鐘,是公爵夫人安娜在一個離晚上八點還有數小時的下午時光的人為創造。
公爵夫人所享用的下午茶,即“Low tea”,是上流社會的專屬,要用矮腳桌,還要有女僕提前備好茶點,男士女士都要穿著禮服,看著優雅從容,背後卻是一府人的努力。
原因無他,它凸顯的就是休閒與社交,並不追求方便飽腹。
一種文化的產生總是上流社會創造,中產階級模仿,底層人民追逐,而再沒有什麼比飲食文化更能凸顯身份的差異。
通過下午茶,實現的是自我身份的界定以及與他人的區隔。
所以有了“上海名媛群”的當事人為了抬高身價,寧願四人拼團絲襪來偽裝身處上流社會的事件。
有了萬柳少爺只是發了一條定位在30萬/平的萬柳書院的打籃球視頻,就有幾十萬人爭做家奴。
有了《三十而已》中顧佳因為揹著香奈兒在合照中被裁掉,費盡心思搞了一款愛馬仕鉑金包因此成功融入上流社交圈的劇情。
還有小李子的經典之作《貓鼠遊戲》,就是憑藉一套飛行員制服成功瞞天過海,騙了航空公司、銀行、周圍所有人二十多年都沒有發現。
這套飛行員制服就和下午茶一樣,它不只是一件衣服,也不只是一種食物,而是像印度廢除已久但絕不會消失的種姓制度一樣,表露了身份,劃分了階級。
萬幸的是,這種追捧下午茶的風氣總算過去,公主下午茶大行其道,表現出強烈的叛逆。
這種反叛是全方位的,從”公主“這個名字就開始反諷——公主為什麼一定要住在王室皇宮裡,而不能是我們平平無奇的打工學生黨呢?
它強烈反抗只有貴的、精緻的下午茶才算有品味的論斷,就要把我們普通人的東西擺在檯面上。
不是高端omakase私廚的貴氣逼人,畢竟貴的也不一定好吃,有太多吃播去測評五星級酒店的下午茶,結果踩了大雷。
而是用最原生態的食物、最經濟的做法,獲得吃到食物最簡單的快樂。
其底色永遠是接受,接受我們的生活,接受我們的普通,而不想再裝腔作勢了。
畢竟,當我們坐在望京三里屯的一平方工位上,所渴望的卻是天橋腳下,巷裡平房飄起的煙火氣。
那才是我們的浮世繪,那裡有我們的位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