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高官喊話中美: 這一次, 我們獨有的國運終於到來|文化縱橫

印高官喊話中美: 這一次, 我們獨有的國運終於到來|文化縱橫

↓ 進入公眾號點擊右上角“…”設置星標 ↓ 

防止內容走丟

《文化縱橫》2023年4月新刊發行
點擊上圖或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閱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Nirupama Rao

印度前外交大臣

✪ 羅宋唐 (編譯)|文化縱橫新媒體

✪ 迦然 (審校) | 文化縱橫新媒體

【導讀】印度人口即將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被視為今年世界形勢的一個重要變化。有美國媒體就此發文追問:印度經濟是否也能如此?事實上,自2022年GDP首次超過英國以後,印度開始進一步展望大國未來,並試圖在中美競爭、俄烏戰爭等情勢下,重新謀劃其對外戰略。那麼,印度會如何行動?

本文作者Nirupama Rao是前印度外交大臣,曾擔任印度駐華、駐美大使。她指出,印度要抓住成為世界大國的難得機遇,必須在外交政策上堅持中立、不結盟原則,維護本國利益。在俄烏問題上,印度拒絕西方孤立俄羅斯的要求,因為俄羅斯是印度重要的國防裝備資助者和能源進口來源,切斷與俄羅斯的合作伙伴關係會損害印度的利益。在中美競爭中,印度選擇中間路線:一方面要保持和西方的合作關係,尤其是和美國在新型關鍵技術、國防安全上的緊密合作,從而加強自身實力;另一方面,印度拒絕和美國一起的搞對抗,也不把“四國集團”看作結盟,而是繼續維持在二十國集團峰會、“金磚國家”多邊論壇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平臺的交流。作為未來的大國,印度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代表南方國家的利益,強調世界共同應對挑戰,堅持與所有國家合作的權力。
作者坦言,儘管印度目前在平衡外交上表現出色,但在動盪不安的國際形勢下,這一立場還能不能堅持得下去,也令人擔憂。此外,印度還可能面臨其他對本國經濟發展不利的因素,如增長模式不可持續、貧困人口問題、氣候變化、印巴衝突等等。作者強調,正因為挑戰重重,印度應該像尼赫魯時代一樣,無論世界如何動盪,都堅持自利的外交政策,多交友、少樹敵,學習如何超越自己,展現出新大國的自信。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世界權力的迭代與重組”系列之五,編譯自美國Foreign Affairs雜誌(2023年5/6月刊),原題為《競爭的好處——印度的大國機遇(《The Upside of Rivalry: India's Great-Power Opportunity》)由於作者立場題設置等原因,本反映局部信息,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辨析。

文化縱橫新媒體·國際觀察 

2023年第12期  總第117期

對於中國、俄羅斯和西方來說,過去的一年充滿了恐懼和衝突。但對千里之外的印度來說,卻有著不一樣的全球觀。印度政府在籌辦第18屆二十國集團峰會(G20之際,在全國各地張貼了倡導國際和諧的標語和海報。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宣佈印度的G20願景時寫道,印度將在人類內部催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幫助世界超越貪婪和對抗,並培養出“普遍的一體感”。莫迪說,此次會議的主題是“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庭,同一個未來”。莫迪宣稱,人類今天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戰爭和競爭,而是氣候變化、恐怖主義和流行病——這些問題“不能通過相互對抗,而只能通過共同行動來解決”。

對於西方官員來說,這些關於合作應對共同挑戰的讚美詩聽起來肯定不合時宜。但對於美國和歐洲既短視又虛偽的故事,印度的耐心有限。冷戰造成的分裂還未得到修復;相反,今天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互聯網絡,貿易、技術、移民和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人類聚集在一起。歐洲和華盛頓認為俄在烏克蘭侵犯人權,這可能是對的,但從越南到伊拉克,西方列強也實施了相似的暴力的、不公正的和不民主的干預。因此,新德里對西方要求孤立俄羅斯的呼聲並不感興趣。為了增強自身的實力,強調世界共同應對挑戰,印度有權與所有人合作。

這種觀點並非新德里獨有。大部分南方國家都擔心被拖到美國一邊。可以理解,發展中國家更關心的是其氣候脆弱性,獲得先進技術和資本的機會,以及對更好的基礎設施、醫療保健和教育系統的需求。他們認為日益加劇的全球不穩定——無論是政治還是金融——都是應對這些挑戰的威脅。他們看到富國和強國為了追求地緣政治利益,而無視他們的這些觀點和偏好。例如,富裕國家對俄羅斯實施的激進經濟制裁,給無關烏克蘭戰爭的人們帶來了更高的成本,包括食品價格。印度希望確保這些貧窮國家的聲音,能在國際論戰中被更多人聽到,因此,它將自己定位為南方國家的中心地帶——代表多邊主義的橋樑。

(本文發表截圖)

對新德里來說,促進合作並非易事。俄烏戰爭衝突持續的時間越長,印度就越難同時與莫斯科和華盛頓合作。印度還被一些國際政客批評“民主倒退”。但是,如果新德里能夠順利度過這一複雜時期,並與中國、俄羅斯和西方合作,無論是對印度還是它所支持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益處將是巨大的。印度擁有超過14億人口,經濟增長迅速。它與幾乎每個國家都有貿易往來,並設法保持良好關係。這意味著即使全球緊張局勢加劇,印度也有潛力在全世界促進增長和對話。

走自己的路

對新德里來說,中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不親俄,也不親美,”印度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表示,“我們支持的是印度。(We are pro-Indian)在為印度未來外交政策定調時,他指出:“我站在自己一邊,而不是別人一邊。尼赫魯兌現了這些諾言。在他執政的17年裡,他幫助制定了一項明確的不結盟政策,許多後殖民國家都採用了這一政策。至少對印度來說,這一戰略奏效了。新德里在冷戰中開闢了一條道路,使其免於陷入困擾許多國家的代理人戰爭。

今天,印度在民族主義的高漲中迎來了莫迪的時代。印度人口年齡的中位數為28歲,是地球上人口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在過去三十年中穩步增長,即使在大流行期間也是如此。在大型經濟體中,它現在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

考慮到這些優勢,印度成為一個獨立的全球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的領導者也就不足為奇了。它利用這一優勢地位,強調了一套與西方不同的優先事項。2023年1月,莫迪在由印度召開的“南方國家之聲”線上峰會上表示,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在過去三年遇到了相似的挑戰,例如燃料、化肥和食品的價格上漲,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對其經濟的影響。莫迪宣稱:“發展中國家希望,全球化不會造成氣候危機或債務危機”或“疫苗分配不均或全球供應鏈過度集中”。他呼籲,對包括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在內的主要國際組織進行根本性改革,以便它們更好地代表全球南方。新德里還承諾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其數字、核能和空間技術,例如其非常成功的全國電子支付接口。

印度是世界第三大藥品生產國,其“疫苗慈善”(Vaccine Maitri)或“疫苗友誼”項目已向98個低收入國家分發了超過2.35億劑的新冠疫苗。它是國際太陽能聯盟(International Solar Alliance)的創始成員,正致力於跨境運輸太陽能。印度還普遍擴大了對全球南方國家的贈款援助、信貸額度、技術諮詢、災害救援、人道主義援助、教育獎學金和其他項目。最大的受援國包括孟加拉國、不丹、馬爾代夫、尼泊爾和斯里蘭卡,這符合印度的“鄰里優先”政策。但在非洲、中亞和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也有受助者。事實上,僅向非洲國家,印度就提供了123.5億美元的貸款。

↓ 本文出自文化縱橫新刊,歡迎點擊下圖訂閱 ↓ 

新德里的努力在北方國家並沒有得到熱烈的歡迎。印度對俄烏戰爭的謹慎中立態度,讓美國和歐洲國家感到沮喪。但印度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批評是虛偽的。西方經常與暴力專制的國家達成協議,以促進自己的利益。例如,美國正在改善與委內瑞拉的關係,以獲得更多石油。歐洲正在與阿拉伯海灣政權簽署能源合同。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仍然聲稱其外交政策是以人權和民主為指導的。印度至少沒有聲稱自己是世界的良心守護者。像其他國家一樣,印度的行為符合自己的利益,切斷與俄羅斯的合作伙伴關係將會造成損害。

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冷戰時期,兩國都將彼此的關係稱為“特殊的和優待的”(special and privileged)。新德里大約60%的國防裝備依賴莫斯科進口,多年來,俄羅斯向印度提供了先進的武器技術,印度也為此支付了高昂的費用。莫斯科還是印度廉價能源的重要來源,印度正在以大幅折扣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印度還有其他不那麼技術性的理由,來拒絕加入對莫斯科的制裁——希望俄羅斯與中國保持一定距離,並擔心孤立莫斯科只會使其更接近北京。儘管在戰場上遭遇挫折,但俄羅斯仍然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全球大國——其軍事足跡遍及各大洲,在聯合國安理會擁有否決權——這可以幫助防止中美之間的冷戰。印度明白,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戰爭並非純粹的帝國計劃。北約是為反對莫斯科而成立的,在過去的30年裡,它已經擴展到俄羅斯的邊界。在過去的十年裡,西方領導人對莫斯科實施了各種制裁。克里姆林宮認為華盛頓和歐洲想要削弱俄羅斯,這一判斷是正確的。

新德里拒絕譴責莫斯科,並不意味著印度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克里姆林宮顯然違反了主權和領土完整原則、國際人道主義法以及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但俄羅斯並不是唯一違反這些規則的國家:美國對主權和不干涉的承諾也值得懷疑。印度也沒有以制裁或尖刻來回應華盛頓過去對它的辱罵。相反,新德里繼續與美國做生意,因為這樣做對印度有利,並使世界更容易應對共同的挑戰。不管西方怎麼說,新德里完全有權對莫斯科採取同樣的態度。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

對於西方政府、立法者和媒體對新德里主權決定的糾纏,印度公眾輿論極其敏感。但印度仍然希望與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保持穩固的關係,這是有充分理由的。新德里希望加強自身實力,而華盛頓正在提供寶貴的支持。

以兩國的經濟聯繫為例。美國是印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貿易伙伴。2022年,兩國的雙邊貨物貿易額超過1310億美元。據估計,2022年兩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額超過1900億美元。兩國還是在技術上緊密合作,特別是在半導體和納米技術等尖端行業。美國和印度的工人正在共同開發用於太空研究和旅行、語音識別和數字翻譯的工具,這些工具將在應對跨境威脅、叛亂和其他安全挑戰時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這種技術夥伴關係有望深化。2022年5月,莫迪和拜登宣佈創建“美印關鍵和新興技術倡議”(U.S.-India initiative on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y),該倡議將彙集新德里、華盛頓和兩國私營企業,以加強量子通信,在印度建立半導體生態系統,探索商業太空機會,並在高性能計算機上進行合作。2023年1月,兩國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就國防工業合作路線圖(Defens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Roadmap)達成一致,以助力生產更好的噴氣發動機、彈藥系統、海上安全工具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2008年至2020年期間,美國對印度的國防物資銷售額超過200億美元。

↓ 現在訂閱兩年聯訂,一次收齊七期↓ 

兩國參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俗稱Quad)或許是這種安全夥伴關係的最佳例證。印度有意重振其在四國集團的成員資格,該組織還包括澳大利亞和日本。新德里熱切地歡迎四方峰會級別的接觸——四國最高領導人親自會晤,以及在印太地區舉行軍事級會議和聯合演習。四方峰會還成為其他倡議的平臺,包括改善網絡安全、開展災難應對和推進基礎設施發展。

當然,印度從中受益。但它的夥伴關係不是一條單行道。印度的地理位置、針對中國的情報優勢以及海軍對印太海域的覆蓋,對於四國集團是重要的財富。印度強大的商業和貿易網絡對美國和整個四國集團也有利,因為有助於與中國在非洲和印度洋地區的商業利益相抗衡。正如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在 2022年4月所言,印度在該協議下的配合,為印太地區創造了有利的均勢。事實上,拜登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新德里的自主外交政策,這證明了印度的區域影響力和重要性。

但美國決策者不應把印度參與四方對話誤認為結盟;新德里不會與華盛頓一起搞對抗。相反,印度在中美競爭中走中間路線。印度是華盛頓領導的四國集團的一部分,也是北京領導的上海合作組織的一部分。它定期出席與中國和俄羅斯的三邊會議。它繼續積極參與被稱為“金磚國家”(BRICS)的多邊論壇,其成員國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兩國定期舉行外交和部長級磋商。中國國家領導人也將出席印度主辦的G20峰會。

和北京的貿易往來,最能說明印度兼顧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印度一直在努力減少對中國進口和投資的依賴。例如,印度阻止華為和中興等中國公司為該國提供5G服務設備。在2020年6月的邊境衝突之後,印度取消了中國公司已經獲得的鐵路和電力項目招標,並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使用包括TikTok在內的中國應用程序。但中國仍然是印度最大的商品貿易伙伴,印度與北京的商業和貿易關係一直很難被削弱。例如,2022年,兩國僅商品貿易額就達1360億美元,比2021年增長8.4%。

走鋼絲

到目前為止,印度在保持平衡方面表現出色。它能否在未來幾年繼續保持這一立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新德里加強與華盛頓的安全關係,最終可能影響中國與印度打交道。隨著烏克蘭戰爭的持續,俄羅斯向印度出售國防裝備的能力也將越來越受到限制,印度與華盛頓也可能會發生更多爭執。

印度還可能面臨其他不利因素。該國經濟並非沒有監管瓶頸,特別是在全球經濟放緩和利率上升的情況下,其增長率可能會下降。出口放緩或消費需求下降也可能破壞印度經濟。像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的威脅可能帶來發展的危機,降低人類安全,尤其會威脅到印度經濟脆弱的部分人口。新德里與巴基斯坦的歷史矛盾可能會爆發。西方某些決策者對印度民主倒退的批評可能導致美印關係疏遠。

然而,印度人並不害怕對自己民主制度的批評,尤其當批評聲音來自一個叛亂分子能闖入國會大廈、種族不平等現象嚴重的國家時。考慮到歐洲大陸嚴苛的移民政策和骯髒的殖民歷史,來自歐洲的批評,印度也不接受。事實上,印度政府不會允許任何外部勢力恫嚇這個國家,尤其當它接近自己的最佳擊球點時。就像尼赫魯時代一樣,儘管世界動盪,印度自利的外交政策為它贏得了眾多合作伙伴而鮮有樹敵。印度正在學習超越自己,展現出新的自信,誰也阻止不了它維護自身國際利益的努力。

[ 延伸閱讀 ]
(點擊標題閱讀完整內容)

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美國之變的想象與真實”系列

1. 翻天覆地: 拜登只用一步, 就辦成了特朗普沒辦成的對華大事

2. 美院士憂心疾呼: 一場致死率更高的“絕望瘟疫”果然來了

3. 美核轟炸機首次掛彈侵臺海? 美智囊: 我們真的別無選擇了嗎?
4. “近期中美突發兩場金融驚雷, 卻有一點格外相似”

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世界權力的迭代與重組”系列

1. 中央1號文件遲遲未出, 一場“糧食權力”之爭讓人驚醒

2. 一篇精準反射西方精英對“流浪地球”真實心態的文章

3. 此刻, 中、美、巴西的一場世紀大博弈, 迎來徹底反轉?
4. 美名刊罕見發文, 挖出近期中國勢變背後的“騎牆”新勢力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世界權力的迭代與重組”系列之五,編譯自美國Foreign Affairs雜誌(2023年5/6月刊),原題為《競爭的好處——印度的大國機遇》(《The Upside of Rivalry: India's Great-Power Opportunity》)。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繫版權方。


打賞不設上限,支持文化重建
長按下方二維碼打賞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訂閱新刊)
 訂閱服務熱線:
010-85597107
13167577398(微信同)
工作時間:週一至週五早8點至晚8點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