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1830年,美國參眾兩院皆以微弱的票數差通過了總統安德魯·傑克遜提交的《印第安人遷移法》。
此後,政府專門挑選願意簽訂遷移條約的少數人,以個人意志代替部落意志,或動用軍警威逼的方式,將原本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東岸的約10萬原住民遷徙到印第安領地 (在今俄克拉荷馬州) 。
到傑克遜卸任,美國政府以6800萬美元、3200萬英畝土地的代價獲得了印第安部落約1億畝的土地。
被迫西遷的部族包括當時被稱為“文明部落”的切羅基人、喬克託人、契卡索人、克里克人和塞米諾爾人。
這五個部落曾努力向西方的文明靠攏,此時卻被硬逼著離開家園,心裡不免有著落差,因此與美國政府產生了一系列衝突。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塞米諾爾人決定“硬剛”聯邦政府,否決了少數部落精英同政府敲定的協議,最終引發了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戰爭耗時7年,在美國的強大實力以及自身戰略失誤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塞米諾爾人最終失敗。
切羅基人也強烈反對西遷,但他們在酋長約翰·羅斯的帶領下嘗試走法律程序,通過向國會請願的方式阻止西遷。
然而,包括約翰·羅斯的弟弟安德魯·羅斯在內的少數切羅基上層精英揹著部落以550萬美元的價格將領地出售,即便切羅基人向國會提出抗議,表示該條約違法,但國會仍在1836年批准了條約——切羅基人最終不得不踏上西遷之路。
1838年,政府的軍警開始強制切羅基人撤離,甚至將不願就範的群眾進行關押。
大量的切羅基人在缺乏裝備的情況下開始了千里跋涉,其中約有4000人死在了路上。
先前就已西遷的喬克託人、克里克人、契卡索人也有類似的悲慘命運,由於缺少馬匹,大部分原住民只能步行前往新家園,一路上受到嚴寒、飢餓、疾病的襲擾,約有15000人死在了西行之路上。
這條合計達到5000餘英里的漫漫西遷之路充斥著印第安原住民的血與淚,是其歷史長河中的一道疤痕。 也是美國光鮮亮麗背後的陰暗面。
然而,如果將時間線往回撥50年左右,我們卻會發現,一開始的美國白人對待印第安族群的態度與此大相徑庭。
1783年9月,在將近一年半的談判後,《巴黎條約》簽訂,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美國則獲得了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袤土地。
這片土地是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領土,其中較為強盛的部落有切羅基人、喬克託人、契卡索人和克里克人。
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佛羅里達州後,塞米諾爾人也進入了美國的管轄範圍。
建國初期的美國政府在印第安事務處理上傾向於進行談判而非訴諸暴力。 他們給予印第安人一定權利。
例如,1787年的《西北條例》就規定不得在未經印第安人同意的情況下剝奪他們的土地和財產。
在這一框架內,美國政府儘可能通過訂立條約謀求利益。
自1778年至1871年的近百年間,雙方間有記載的條約數目達到了371份,這之中不乏美國通過支付賠償金收購印第安部落土地的條約。
與此同時,當時奔向新世界的歐洲白人有將美洲視為伊甸園的傳統,並有意無意宣揚美洲土著印第安人擁有良善的本質,認為他們相比腐化的歐洲人,更為自然、純真,因此稱其為“高貴的野蠻人”。
受此影響,美國政府一度採取同化政策,試圖接納印第安人融入白人社會。
華盛頓 (1789-1797年在任) 在任時提出“文明開化”政策,先後在切羅基、克里克、喬克託等部落鼓勵蓄養牲畜、使用耕犁、種植小麥,並協助部落採買農具,僱專人指導工具使用。
繼任者們持續推進印第安部落的開化,到門羅 (1817-1825在任) 時,國會專門劃撥出資金設立“文明開化基金”,用於推進印第安人學習英語、算數,推廣美國式的文明生活。
1778年,美軍曾與德拉瓦爾部落簽訂條約,借道其領地以攻佔英軍的軍事堡壘。
1812年,第二次英美戰爭爆發,印第安部落不可避免被捲入其中。
1814年的馬蹄灣戰役中,安德魯·傑克遜率領著有切羅基人以及克里克人 (與英方克里克人分屬不同部落) 加盟的3300餘軍士大敗英軍與克里克人的聯盟,殺敵800,俘敵500,並在戰後強迫克里克人割讓了亞拉巴馬州、佐治亞州等地共2300萬英畝的土地 (約9.3萬平方公里) 。
可以說,從美國建國到19世紀30年代前,美國白人與同一戰線的印第安人維持了數十年的相對和平,甚至於印第安公主的雕像曾經與美國初期的擬人化象徵哥倫比亞女神並尊,以示雙方合作共贏姿態。
但這數十年的蜜月期本質是脆弱的,因為它僅僅是美國迫於形勢的無奈之舉。
在合眾國的北疆,英國陳兵美加邊境,密令加拿大總督伺機收復“失地”,並謀劃佔據佛蒙特州;
在東海岸,英國人的軍艦試圖封鎖海上貿易線,阻隔美國進出口,繼續將其作為產品傾銷地;
南方的西班牙人佔據了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並在1784年宣佈禁止美國人參與到河運貿易;
西境的西屬路易斯安那總督則試圖收買人心,誘惑美國人脫離自己的國家。
而就國內形式而言,美國白人力量尚未對印第安人形成碾壓態勢。
1790年美國進行人口普查時,國內人口數目為392萬餘人,而當時美國境內的印第安人數目大致仍有10餘萬。
由於英西等國覬覦美國,常策動印第安或與之結盟,貿然採取針對印第安人的政策只會引發國內動盪。
同時,建國初期,美國仍舊是典型的農業國,95%的人口居住於農村,甚至到了1810年,農村仍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
由於在獨立戰爭中欠下了鉅額外債,美國拮据的財政暫時難以支撐與印第安部落長期的戰爭,而土地掠奪對於自然經濟模式而言也並非迫在眉睫。
在外有強敵、經濟凋零、人地矛盾尚未現象的情況下,白人就此維持了與印第安人的脆弱的和平。
1789年,《聯邦憲法》生效,美國由建國時鬆散的邦聯邁向更為統一的聯邦,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在此基礎上,美國開始奉行“孤立主義”外交政策,為國內發展贏得了充分時間。
1793年,華盛頓發表《中立宣言》,拋棄了獨立戰爭時的盟友法國,禁止美國公民對處於戰爭的英法兩國任何一方進行支援。
而當英國人扣押了駛向法屬西印度群島的美國商船時,美國儘管憤怒,但仍舊選擇了隱忍,派遣首席法官傑伊出面與英國人進行談判。
次年,雙方簽訂《傑伊協議》。英國人獲得了在美國港口、邊境的自由貿易權,使美國人深感恥辱,但雙方間的正面戰爭衝突的確被延後到了1812年。
出於對英美聯手的擔憂,西班牙與美國在1795年訂立《平尼克條約》,不僅解決了雙方在佛羅里達一帶的邊境糾紛,也向美國開放密西西比河的航運權。
到了1803年,美國以聯英反法為威脅,成功從拿破崙手中低價購買了路易斯安那,美國國家領土面積擴充了近一倍,密西西比河也有原先的界河變為了內河,其國家實力進一步增強。
可以說,進入19世紀以來,美國在建國初年所面臨的嚴峻國際壓力已經在多方外交努力下有了極大緩解。
而此時的歐洲諸國正深陷拿破崙所建立的第一帝國的陰影之中,無暇顧及美洲大陸。
1814年,第二次英美戰爭結束,12月雙方簽訂《根特條約》,英國自此放下以加拿大為根據地圖謀美國的野心,如此一來,美國的外部危機幾乎完全解除。
1807年,在進出口禁令的打擊下,美國國內的資本由商業流向工業,兩年內,棉紡廠的數量就從5家猛增到87家。
與棉紡廠共同繁盛起來的還包括冶金、機器製造等部門,全美上下的機械化程度迅速提升。
第二次英美戰爭期間,國會專門撥款用於武器及軍用制服生產,進一步推動了紡織、冶金、制鐵等工業的發展。1814年美國國內的工業產值超過2億美元,比1809年增長了60%以上。
圖源| interestingengineering
1818年,在工業部門中,蒸汽機已有50臺,內河以及遠洋運輸船也配備了大致數量的蒸汽機,其運輸能力大為提升。
1825年後,新英格蘭地區也由原先的水能轉為使用蒸汽機。
可以說,新興的美國此時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繁盛起來。
隨著外部環境改善、工業革命的發生、經濟實力增強,美國對於印第安人的態度發生了極大轉變。
19世紀20年代後,儘管北方上層精英仍熱衷於談論“高貴的野蠻人”,但白人至上的理念開始在全美流行開來,這種觀點認為:一旦生為野蠻人,此生便永遠是野蠻人,即便受到文明開化的影響,其本質也不會改變。
白人至上的理念甚囂塵上,逐漸受到了美國政府官員的支持。
時任佐治亞州州長特魯普就指出,印第安人的地位介於白人與黑人之間,一旦他們自甘墮落,就會淪落到黑人的地位。
陸軍部長卡爾洪恩也批評政府的文明開化政策只會走向失敗,並提出將印第安人遷居到密西西比河以西。
華盛頓總統一方面推行“文明開化”,一方面也曾幻想建起高牆隔離印第安人,托馬斯·傑斐遜也坦言要將印第安人遷居到密西西比河以西。
只是19世紀前,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先後為西班牙、法國所統治,並不在美國的管轄範圍內,這一設想始終缺乏現實基礎。
1803年,路易斯安那收購案成功後,西遷印第安人就不再僅是一種構念,而隨著文明開化的破產,西遷工程逐漸走向了歷史舞臺,但真正將其轉為現實的卻是人類對於土地、財富的貪婪。
工業革命開始時,美國已經佔有了40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其人口總數只有700餘萬。
地廣人稀意味著勞動力不足,國內市場狹小,所以吸納移民擴充勞動力及市場成了國家的要務。
進入19世紀後,美國每10年的人口數目增長率都在30%左右,到了安德魯·傑斐遜時期,其總人口已達到1500萬,這其中不乏嚮往“伊甸園”的歐洲移民,而同期的印第安人數目卻在不斷下降。
那麼,暴增的國內人口以及湧入美國的移民流向了何處?
與20年代“文明開化”政策破產相呼應的是這一時期更加寬鬆的土地政策。
早在18世紀80年代,美國政府就開始出售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土地以緩解戰後的財政緊張。
這部分人口增長速度極快,1790年,政策落地初期,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人口只佔總人口的6%,到1820年,共有250萬人口遷往西部,1821-1850年間的遷移數則達到了400萬,到1860年,西部地區人口數量佔比已飛昇至49%。移入的居民起初多為沿海來的小農戶,後來有更多的歐洲移民加入其中,他們以種植菸草、玉米為生,對土地的需求極大。
西進運動中的美國人
1829年,在位於佐治亞州的切羅基部落領地發現了金礦,其日產黃金量達到了300盎司 (約8.4千克) 。
對於財富的渴求使得淘金者迅速湧入切羅基部落,並於原住民發生了不少衝突。
貪婪使移民開始對原住民下手,其中的投機者向國會請求將印第安部落的土地財產所有權移交州政府,以便開發。
時任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素來就有遷徙印第安人的想法,正巧順水推舟,向國會提交了《印第安人遷移法》。
由於在任期間實施了慘無人道的印第安人遷徙政策,安德魯·傑克遜的風評一直飽受爭議。
然而,法案的頒行或許是“血淚之路”悲劇的直接原因,但其背後是工業革命時代,資本對於土地、財富的渴求——吃人的終究還是資本。
1.Lindneux, Robert. The Trail of Tears. 1942. Oil on canvas. Bartlesville, Oklahoma: Woolaroc Museum. [《血淚之路》原作館藏地] 畫作電子版獲取網址:https://www.ncpedia.org/media/painting/trail-tears-robert
2.https://www.edmaps.com/html/usa_1783.html
3.https://www.slideserve.com/remedios-valdez/james-monroe
4.https://www.armstrongeconomics.com/
5.https://www.britannica.com/
6.https://www.battlefields.org/learn/war-1812/battles/horseshoe-bend
7.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climate-foiled-europeans-early-exploration-north-america
8.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innovation/what-happened
-during-industrial-revolution-in-america
9.許良才. 2004. 論弱勢美國的成功外交——美國建國初期(1783-1812)爭取有利國際環境的啟示.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0.付成雙. 2022. 白人種族主義偏見與北美印第安人形象建構. 中國社會科學.
11.吳群. 1992. 1900年前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政策的演變.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2.丁見民. 2012. 安德魯·傑克遜政府遷移印第安人的動因分析. 世界歷史.
13.杜潮. 1981. 關於美國工業革命的開始階段. 世界歷史.
14.何順果. 2000. 美國邊疆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章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