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複習 | 十八個歷史階段特徵詳述及主幹知識列舉——秦漢時期

2023年高考歷史二輪複習之十八個歷史階段特徵詳述及主幹知識列舉(2)秦漢 

二、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華文明的發展

【階段特徵綜述】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大一統時代,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確立和鞏固,以後“百代皆行秦政法”;經濟上農耕文明緩慢向前發展,土地私有制全面確立,重農抑商政策的強化對後世影響深遠;文化上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思想專制局面開始形成,百家爭鳴局面不復存在。

1)政治上:秦漢時期實現了國家大一統,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及全面推廣的郡縣制,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全國範圍內得以確立。“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但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卻形成了威脅中央集權的王國問題。漢武帝創立的內外朝制度(中朝制度),實行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發展察舉制等,既解決了王國威脅問題,又鞏固發展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為解決邊患——匈奴威脅提供了條件。

2)經濟上: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對後世影響深遠。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成就了文景之治,為武帝時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鐵犁牛耕的推廣及一牛挽犁的出現、興修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的改進,推動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東漢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有兩種生產方式——受僱於地主的長工集體耕作、依附於地主的佃農及少量自耕農的個體農耕。鹽鐵官營、統一鑄幣加強了封建國家對經濟控制。用煤冶鐵、水排發明及青瓷成功燒製,促進了手工業進步。西漢初年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商品經濟的成長。城市的功能主要是軍事或政治中心,市的發展受到嚴格的時空限制。

3)思想上:秦朝焚書坑儒打擊了儒家思想。西漢前期的社會現實影響了指導思想的發展——黃老思想和董仲舒新儒學都吸收借鑑了別家思想。初年盛行清靜無為的黃老思想適應了國力貧困經濟凋敝的要求,有助於促進經濟恢復發展。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思想,適應了大一統的“有為”需要,對於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起了促進作用,漢武帝尊崇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漢武帝以後,外儒內法、禮法並施確立了中國傳統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秦朝統一文字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醫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

【重點識記內容】

1.政治上

1)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全面確立;皇帝制度(核心);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2)西漢:郡國並行制;內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舉制。

2.經濟上

(1)農業: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發展,一牛挽犁(直轅犁);翻車。

(2)手工業:西漢鹽鐵官營;冶鐵(用煤做燃料、水排);制瓷業發展。

(3)商業:秦朝統一貨幣;重農抑商政策強化;漢武帝統一鑄幣。

3.思想文化

1)儒學成正統:董仲舒新儒學;漢武帝尊崇儒學。

2)科技技術:《九章算術》;中醫發展(《神農本草經》、張仲景、華佗);蔡倫和造紙術發明。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