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夜叉國,楚科奇半島,何時併入俄羅斯的?

唐朝的夜叉國,楚科奇半島,何時併入俄羅斯的?

唐代史書《通典》提到:“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這裡的“流鬼”和“夜叉”均是古代國家。唐人將其視為國家,實際上只能算做部落,“流鬼”位於堪察加半島, “夜叉”在楚科奇半島上。據史書的記載,夜叉國並未與唐朝有過直接接觸,唐人對其有限的瞭解,也是從流鬼國的使者那裡聽聞而來。站在唐人的視角來看,夜叉國顯然太遠了,這片貼近北極的苦寒之地,即便在今天看來也很不適合生存。

在俄國人尚未吞併西伯利亞之前,楚科奇人世代過著與世無爭的孤獨生活,直到一群沙俄探險者到來,這片土地才失去千年來的寧靜。十七世紀初期,羅曼諾夫王朝開始執掌俄羅斯,此時的俄國十分貧窮,而皮毛是俄國人同歐洲交易並賺取外匯的主要貨物。與大航海時期的西班牙瘋狂痴迷黃金和香料如出一轍,俄國人對皮毛的需求,支撐了一波又一波探險者向東進發。

作為俄羅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國起初不過是東歐平原上諸多小國中的一個,經過歷代不斷的擴張,俄國逐漸控制了整個伏爾加河流域。在俄國人翻越烏拉爾山向西伯利亞挺進以前,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就已經被沙皇收入囊中,恰逢此時俄國在歐洲方向屢屢受阻,於是一批批受沙俄資助的個人探險隊開啟了向東拓展的旅程。從西伯利亞水系圖上看,鄂畢河、葉尼塞河和勒拿河是三條最主要的河流,它們自南部高原一路向北匯入北冰洋。

假使這三條河流是東西走向,可能俄國向東擴展的時間會大大提前,但人定勝天,人可以在同自然的對抗中隨機應變。探險隊向東進發的過程中,俄國人採用了一種吃水很淺的平底小船,遇到大河便沿河流方向南北拓展,遇到陸地便把小船裝上雪橇繼續向東尋找下一條河流。採用這種方法,俄國人從1598年消滅西伯利亞汗國,到1648年就抵達楚科奇半島,考慮到西伯利亞是東西長達7000公里的龐大區域,這簡直就是風一樣的速度。

當俄國進入勒拿河流域之後,起先是以南下爭奪黑龍江流域為主要目標,但在清朝前期的強力打擊之下,這一想法被迫擱置。公元1689年,清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外興安嶺以南歸屬中國,此後的兩百年間,俄國大體遵守了條約規定,在此期間卻調轉矛頭向楚科奇半島發起了征服行動。楚科奇人世代以漁獵為生,面對擁有火器的探險隊往往無力招架,但楚科奇人也有自己的優勢,那便是本土作戰熟悉地形和氣候。

由於歐洲遠在天邊,抵達遠東的殖民者往往只有幾十數百人,這些前鋒儘管兇狠殘忍,多數時候並不敢直接與楚科奇人硬碰硬,而是採取挑唆部落之間的矛盾,拉攏一方打擊一方。在楚科奇半島南方有一條名為阿納德爾的河流,這條河流與勒拿河不同,它最終匯入的是太平洋的白令海。俄國人在阿納德爾河的入海口建立起一個據點,該據點最終發展成今天楚科奇自治區的首府。依靠阿納德爾據點,俄國人在楚科奇半島的勢力越來越龐大,以至於當地土著居民不得不接連臣服於沙俄的爪牙之下。

根據俄人的描述,楚科奇獵人習慣用捕獲的海象牙齒裝飾面部,這恰好與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夜叉人,皆豕牙翹出,噉人”相符,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夜叉人長著野豬一樣的牙齒,吃人”。

不過瘋狂迷戀土地的俄國並不會就此停止,很快他們會向南與清朝爭奪外東北,也會跨過白令海峽踏足美洲,甚至沿千島群島南下向日本挺進。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