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龍《王若曰:出土文獻論集》出版(後記)

王連龍《王若曰:出土文獻論集》出版(後記)

本書收録作者近年所撰關於出土文獻研究的論文二十六篇,充分結合金文、簡帛、碑碣、墓誌、買地券、造像記等出土文獻與傳世史料,分“名物考證”“文獻整理”“史實研究”三個主題,對出土文獻的著録、校勘、辨偽、輯佚、斷代等文獻學研究方法進行總結,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兩漢時期的史官著述、周公攝政、刑徒兵制,魏晉南北朝十六國時期的望族譜系、爵位繼承、族群遷徙,隋唐時期高句麗、百濟、新羅移民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精當的論說。歷先秦至北宋,由整理入研究,多維度的學術研究體現出作者宏觀的通史駕馭能力和扎實的文獻學功底。



作者簡介

 

王連龍,1975年3月生,遼寧開原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及古代石刻文獻研究,兼事東亞文化交流史研究。歷年出版《<逸周書>研究》《新見北朝墓誌集釋》《新見隋唐墓誌集釋》《南北朝墓誌集成》等專著多部,發表<清華簡>釋疑》《石刻辨偽研究》《唐百濟人<禰軍墓誌>考論》等論文六十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古代石刻文獻著録總目》等若干。

目 録

 

 

 

上篇  名物考證

“王若曰”再釋

上博楚竹書(四)《曹沫之陳》“連”釋義

談清華簡《保訓》篇的“中”

清華簡《皇門》篇“門”解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所見“白徒”考

北魏《申洪之墓誌》“高梨高鬱突”發凡

唐代《禰軍墓誌》“日本”考

 

中篇  文獻整理

慈利竹簡《大武》校讀

出土簡帛文獻與輯佚學研究

——以《宓子》為例

《清華簡》釋疑

談簡帛文獻辨偽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

——以清華簡《保訓》為例

汲冢《周書》與《逸周書》

——從出土文獻研究看古書形成與流傳問題

碑誌辨偽通例

理論關懷視野下的魏碑年代學研究

——以《劉賢墓誌》斷代為例

南北朝墓誌著録述略

 

下篇  史實研究

清華簡《皇門》與“周公攝政”考實

十六國時期高句麗移民族群研究

——以出土資料為中心

平壤城問題研究

——以石刻文獻記載為時間節點

北魏《楊恩墓誌》與華陰楊氏譜系補證

北魏元弼“奪爵事件”考略

——以碑誌文獻為綫索

北朝後期尒朱氏研究

——以《朱世邕墓誌》為視角

隋代喪葬活動道教因素研究

——基於《吳通墓誌》個案考察

《南單德墓誌》與唐代高句麗移民問題研究

《大唐勿部將軍功德記》與唐代百濟移民問題研究

《金日晟墓誌》與唐代新羅移民問題研究

北宋《楊懷忠墓誌》及相關史實考述

 

後記

後 記

 

 

《王若曰》書名緣來有二:一是首篇論文專講“王若曰”,依結集通例,可為書名。二是我姓氏為“王”,用此書名,亦樂見其巧。
本書分“名物考證”“文獻整理”“史實研究”三個主題,收録了二十六篇論文。其中,多數論文已經發表,其餘為近年新撰文章。從研究對象上來看,論文涉及金文、簡帛、碑碣、墓誌、買地券、造像記等不同類型的出土文獻。就時間跨度而言,始於先秦兩漢,歷魏晉南北朝隋唐,終至北宋。這種研究格局的出現,與我的工作經歷有著密切關係。2005年,古代史博士畢業後,我留在古籍所文獻教研室工作,研究領域從先秦史逐漸擴展至文獻學。2019年,我又被調入考古學院文字考古系,開始主持《中國古代石刻文獻著録總目》編撰工作。工作的變動,志趣的轉移,遂使這本論文集呈現出研究對象廣、時間跨度大的面貌。實際上,這也是我學術研究狀態的真實反映。
不過,在貌似分散的研究主題之後,也存在著共性,即重視文獻整理及其應用研究。文獻整理,勞心勞力,卻可接觸第一手資料,厚積薄發,有益於學。為此,我已經連續整理出版《新見北朝墓誌集釋》《新見隋唐墓誌集釋》,及150萬餘字的《南北朝墓誌集成》。關於應用研究,具體包括文獻學方法應用和出土文獻史料應用兩個層面。書中關於金文、簡帛、石刻的目録、校勘、辨偽、輯佚等角度研究,都是文獻學方法應用的有益嘗試。至於出土文獻史料應用,近年來我較為關注中古時期石刻文獻所記載的東亞移民族群研究。書末幾篇基於墓誌、造像記的高句麗、百濟、新羅移民研究論文,即屬此類。就此而言,“名物考證”“文獻整理”“史實研究”反映出的文獻整理基礎上的應用研究,也是我一直堅持的學術研究之路。
在論文結集過程中,叢文俊先生親題書籤,馮勝君、朱紅林兩位所長給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導,朱虹老師在經費使用上積極協助,我的學生胡宗華、王廣瑞、胡志明、李爽、王雪薇、鬍子平、明鵬飛、孟繁強、張喆、佘文玉、張瑞雨、鞏夢雪、郭彤幫助校勘引文,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鳳凰出版社王淳航先生,專業熱忱,認真負責,鼎力相助,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同以往的著述一樣,這本書也要送給我的家人,感謝她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愛!

 

感謝王連龍老師供稿!


王連龍《新見隋唐墓誌集釋》出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