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也成健康“殺手”?90%的人卻渾然不知!老人最易中招,一定小心!

黃瓜也成健康“殺手”?90%的人卻渾然不知!老人最易中招,一定小心!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關注“一分鐘談健康”,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更多健康養生常識、艾灸、食療、等生活常識內容。本平臺是中老年朋友強身健體、防病治病不可缺少的生活寶典!完全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Click on the blue font above to follow Talk about Health in One Minute, so you can receive more daily health knowledge, moxibustion, diet, and other daily life knowledge for free. Completely free subscription, please rest assured.

來源:健康時報

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消息,已經懷孕20周+的羅女士是個冰品愛好者,出於對寶寶的愛護,不吃冷飲。一天實在嘴饞,吃了兩口涼拌黃瓜解解饞。

過了兩天,羅女士感到微微有些發燒,歇了歇,也就退燒了,並沒怎麼上心。然而後面例行產檢時,面對超聲報告卻驚呆了——“胎停”!

醫生髮現,羅女士遭遇的是號稱“冰箱殺手”的一種細菌殺手。

冰箱殺手一般
藏在哪些食物裡
在美國食品衛生監督局(FDA)的“殺手榜”中,常常潛藏於豬肉、火腿、奶酪、牛奶、蔬菜、水果的生產鏈,引起食源性感染暴發。
 
1. 傳染源:冰箱食物、水、土壤、腐爛蔬菜、受感染的人或動物。最常見的傳染源為未經加熱的冷凍食品、牛奶、蔬菜等。
2. 傳播途徑:經口食物攝入,或從胎盤途徑使胎兒感染,或者破損的皮膚。

點擊關注下方公眾號

接收每天氫療知識吧

3. 易感人群:孕產婦,胎兒,嬰幼兒,老年人,抵抗力差的免疫缺陷人群。
感染了冰箱病

會有哪些表現?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科醫生毛昳涵表示,感染較典型者有5個表現:
1. 發熱性胃腸炎
發熱、水樣瀉、噁心、嘔吐、頭痛,關節和肌肉疼痛,24小時內起病,多在2天內痊癒。
2. 妊娠期感染
以發熱、寒戰和背痛起病,呈流感樣表現,妊娠晚期最常見,可致死胎、早產、新生兒感染。
 
3. 新生兒感染
多臟器膿腫,膿毒性肉芽腫,多數膿毒性肉芽腫者出生後不久死亡/死產。
 
4. 不明原因膿毒症
發熱寒戰,播散至顱腦可致腦炎、腦膜炎。
 
5.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發熱、頸項強直和精神狀態改變。

遠離兇手,

“五字秘籍”千萬記住!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全科醫學科醫生毛昳涵提醒大家,避開這種病,記住以下5個字:
1. 洗
按正確方法洗手,進食生蔬菜前應徹底清洗,水果即使要削皮也要先清洗。冰箱注意定時清潔。
2. 分
生熟分離:將生肉、魚及家禽肉與不需要烹煮的食物、即食食品分開放置。處理完生的食物後應洗淨手、刀具和砧板。
 
3. 凍
將冰箱的冷藏室溫度保持在4.4℃或更低;冷凍室溫度保持在-17.8℃或更低。
4. 煮
徹底烹煮動物來源的生食,使其內部溫度達到安全水平:碎牛肉71℃、雞肉77℃、火雞肉82℃、豬肉71℃。
 
5. 吃
預烹飪、易腐壞或即食的食品應儘快食用(早點存肚子裡最安全)。

這幾種“冰箱病”

也要小心!


馬上就夏天,這些“冰箱病”需要留意。
 
有人運動回來直接從冰箱裡拿出冰西瓜,狂啃了半個後突然出現肚子痛;有人將冰箱當作保險箱,把剩菜剩飯統統扔冰箱,吃了幾天最後吃出問題,上吐下瀉,甚至脫水……
這都是“冰箱病”在作怪!2020年7月,多位醫生在健康時報發文提醒,謹防各種“冰箱病”。
 
1. “冰箱”頭痛——小口小口吃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疼痛科主任孫巖軍:“冰箱頭痛”,其實還有一個名字是“冰激凌頭痛”,表達更加形象。

最初說的是吃了剛從冰箱冷凍室裡拿出來的冰激凌,容易引起頭疼,其實吃從冰箱裡拿出來的其他冰涼食物也是一樣。
 
冰冷食物入口的時候,會刺激口腔黏膜,可能使頭面部的肌肉、血管收縮,使得神經產生放射性的疼痛。
高溫季節,在室外頭部易出汗,這時血管是擴張的,如果猛吃冷食,驟然遇冷,可能引起顱內血管功能異常,導致頭痛、眩暈或者黑蒙等症狀。
另外,冰淇淋頭痛可能與三叉神經陣發性放電也有一定關係。
 
【提示】
吃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或者冰激凌時,一定要小口小口吃,並且要放慢速度,避免冰激凌頭痛的發生。

2. “冰箱”肺炎——定期清洗、除霜
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營養科宮雪:家裡的冰箱如果平時不經常擦洗,冷凍機的排氣口和蒸發器中就很容易繁殖真菌。這些真菌耐寒力極強,能在冰箱低溫下生長繁殖,並隨塵埃散佈至空氣中。
過敏性體質者和兒童吸入這種帶菌空氣後,極可能出現咳嗽、胸痛、寒戰、發熱、胸悶和氣喘等症狀,類似於肺炎的症狀,因此稱為“冰箱肺炎”。

點擊關注下方公眾號

接收每天氫療知識吧

【提示】
冰箱要注意定期清洗和除霜,可用餐具清洗劑擦洗,尤其是夏季,更應勤清洗。另外,存放於冰箱內的食品,在食用前一定要檢查質量。
 
3. “冰箱”胃腸炎——常溫下放一會兒再吃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曹海霞:冰箱不是“保險箱”!有研究發現,冰箱裡存放的食材超期儲存,就容易滋生各種細菌,如沙門氏菌、李斯特菌、耶爾森氏菌等。儲存或者食用不當,就容易引起胃腸道不適。
 
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食物溫度比胃內溫度低20℃,雖然它能給我們帶來一時爽快,但大量冷食進入體內,很容易刺激胃腸道,引起血管收縮、黏膜缺血,從而減弱胃腸消化功能和殺菌力,造成痙攣性疼痛,甚至導致腹痛、腹瀉。
 
另外,剩菜剩飯營養豐富、水分充足,也很適合細菌生長繁殖。冰箱雖然是低溫環境,但即使在冷凍、冷藏條件下,部分細菌仍可繁殖,引發腸道感染。
 
【提示】
從冰箱取出的食物,如冷飲、冷食等,在室溫下放置一段時間後再食用。對於能加熱的食物,如熟食等,應徹底加熱後再食用。
從冰箱裡拿出來的剩飯剩菜,如果已經變味了,就不要再吃了,即使再加熱,可能吃起來也不太安全。

提醒: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並非適合所有人群,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調理。

(放到您圈子裡,朋友們會感激您)

 先收藏,再發給關心的人,

多一個人看到,就多一份健康!

通知:視頻前面讓大家抓狂的廣告由微信自動添加,不受小編控制,請大家諒解

(放到你圈子裡,朋友們會感激您)

點下面,點下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