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構建與原創性貢獻——第四屆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論壇綜述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構建與原創性貢獻——第四屆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論壇綜述

2023年3月17日—19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構建與原創性貢獻”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論壇在武漢豐頤大酒店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學院、哲學雜誌研究社、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武漢大學毛澤東思想研究所共同舉辦。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等5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哲學研究》《哲學原理》《中國社會科學》《毛澤東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求索》等10多家等學術期刊與出版機構的編輯記者,共計100餘人參加此次會議。會議收到論文50餘篇,主要涉及五大主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知識體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創性貢獻,中共二十大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與數字化時代。會議開幕式由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黨委書記盧昌寧主持。武漢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李佃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單繼剛進行開幕式致辭。本次會議由五場大會報告和一次分組討論組成,旨在研討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自主知識體系為基礎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的構建及其重要意義,同時繼續關注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研究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創性貢獻和理論創新

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是個十分重要的議題。原創性貢獻具有標誌性、系統性、初始性的特點,要求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順應時代潮流、立足中國的現實實踐、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守正創新的原則,創造出系統性的理論體系。中國要在時代浪潮中站穩腳跟,就需要對中國馬克思主義進行原創性發展。本次大會正是響應時代要求,很多學者都闡發了對原創性貢獻的理解以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思考。

首先,本次大會中一些學者圍繞“兩個結合”進行探討,談論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學院長、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王立勝指出,“融合說”相對於以往的“和而不同說”與“會通說”更加深入。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哲學思維和精神內核方面有諸多相同之處,這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一個實踐過程,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創新的主體,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首先進行決策的研究,這種研究轉化成決策,決策又變成實踐,最後對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形成了新的理論體系;“融合”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具有中國特性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形態,進行了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這種融合創新可以稱之為“融創”。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哲學學院教授汪信硯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是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實實際現如今各方面發展態勢兩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特意強調與“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並不一定代表著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際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過程中,直到毛澤東才提出要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以現如今強調“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尤為重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時期,要大力增強硬實力,又要大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就成了一個重要的途徑。

貴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郭紅軍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具有現實向度。他將“兩個結合”之間的關係概括為三重關係:並列關係、包含關係、遞進關係,指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其包含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之中,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題中應有之義。

其次,部分學者就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發展脈絡和基本路徑對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進行探討。

全國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薛廣洲指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尚不明確,常常與中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混為一談,也與學界中的關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認識缺乏區分。因此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研究,堅持與實際相結合,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後形成中國的新哲學。其中毛澤東哲學是唯一經歷百年曆史檢驗、經由黨的選擇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理論成果。在其他理論思潮失敗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才是真正適合中國的道路。

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院教授王海鋒指出,在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呈現出“一體多樣”的思想格局。百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呈現的從“一體一樣”到“一體多樣”再到“多樣一體”的思想格局,實則是中國人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歷史進程的真實寫照。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江學者袁銀傳指出,我們應該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基本路徑進行思考。反思歷史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前提;立足實踐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據;著力解決問題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動力。

最後,有學者也聚焦於中國馬克思主義原創性的理論貢獻,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進行深入解讀,力求服務於當代現實社會。

蘇州大學哲學系講師劉慶申認為,恩格斯研究城市人的生存狀況是圍繞著資本主義城市中人如何擺脫生存困境這個總問題展開的,這一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審視當代城市資本化的視野和原則,不僅要在現實性維度上批判當代城市資本化,而且要在理想性維度上探究如何限制、駕馭資本邏輯來糾正城市發展中的偏差,促進城市人創造美好的生活。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劉軍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思考經歷了一個從接收、信奉到批判、超越的演進過程,並在建構社會主義現代性的思考中為東方國家跨越卡夫丁峽谷指明瞭道路。但俄國並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現代性建構,這種社會主義現代性建構將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中國人民來完成。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勞動主體或勞動者作為社會有機體的核心構成要素,是人類對於現代性探索的最新闡釋。

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清濤認為,不同於依賴於某一預設前提的舊哲學,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拒絕了任何的預設前提,而是從“相遇”出發。中國式現代化在實踐哲學上表現為傳統和現代相遇、東方和西方的相遇、馬克思和孔子的相遇、個體和主體的相遇,在這一系列相遇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式現代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是什麼等問題得到了解答。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構建及其路徑

隨著哲學社會科學的快速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不斷深入,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當今時代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議題。針對這一議題,與會學者主要就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知識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多角度的討論。

首先,學者們就“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進行了討論。

武漢大學傑出學者、哲學學院教授何萍指出,要構建話語體系,首先要從語言的角度來研究,其次要從新文化運動來看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實踐,最後要建立起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性這一核心範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應該是一個思想史和認識史的課題,是在社會變革當中逐漸變化而成的,而這種具有思想性和歷史性的課題需要我們從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考察起。在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過程中,其核心範疇應該是社會主義現代性。這種社會主義現代性既不同於資本主義現代性,也不同於蘇聯的社會主義現代性,而是創造了一種中國的現代性。這需要注重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現代性的傳播與建構的過程,聚焦中國社會的變革和中國式現代性的傳統變化。

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喬瑞金指出,馬克思主義雖然是來自19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但它實際上是世界性的東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一種思想的本土化,用馬克思的思想用來解釋中國的社會現實,指導中國社會的發展。另外,任何一種學術和思想其實都可以是一種話語,落實到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就是中國思想家對馬克思主義及其結合中國實際的問題有著共同的表達。這種話語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的社會主義,是中國一直在追求屬於中國的話語體系。話語體系主要分成歷史話語、理論話語、實踐話語三個部分。其中歷史話語是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和強調了文化創造與發展的主體性;理論話語則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識、文化自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實踐話語則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社會需要為目的,不斷發展實踐。

雲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復旦大學教授廖聖清認為,我們要構建國際傳播學術體系是為了解決中國的話語權問題、中國捱罵問題,同時也是為了適應全球化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一個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體系。中國構建國際傳播學術新體系需要把握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平衡,建立“世界性+民族性”的國際傳播學術研究的知識體系。

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單傳友認為,從中國的時代進路出發,中國道路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話語重構問題表明了三個基本論點:從馬克思主義的原著話語來看,超越資本主義及其資本邏輯與辯證法內在關聯;超越資本邏輯的實踐辯證法已經蘊含在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這種話語重構對於推進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超越資本邏輯依然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明詩認為,馮契的哲學體系有內在的邏輯體系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將中國傳統哲學與馬克思主義進行了融合。馮契的哲學體系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進行了理論概括和反思,把中國傳統哲學融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當中。

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關鍵是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接下來,學者們針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及其路徑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單繼剛認為,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文本被翻譯成漢語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完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再創作。《萬國公報》1899年第121期中第一次出現了馬克思的名字及其經典文本的翻譯,“中國化”由此開始。蔡爾康的翻譯,將無產階級翻譯成窮黎,資產階級翻譯成富家。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在漢語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而形成的,轉換成漢語的過程中就已經完成了一個重寫或者再創作。其中最典型的重寫與再創作的原因,就在於翻譯中的語言差異問題、誤譯的問題以及意識形態問題。

浙江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劉宇認為,虛無主義是現代性無法避免的核心問題,馬克思也遭遇了虛無主義的雙重危機:現代性的現實危機以及現代性的哲學危機,正是基於現代性的雙重危機,馬克思才切入了虛無主義的問題本身。馬克思在現代性雙重危機的地基之上重塑了一種新世界觀的新型總體性,並在這種總體性的哲學中對虛無主義展開了批判。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柳向忠認為,要研究儒學究竟是否具有現代性的意識,需要對近百年來儒學的發展進行審查和總結,馬克思主義本身便帶有著對現代性的批判,能夠為儒學的現代性轉化提供借鑑。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劉志洪認為,現代性就是現代社會的總體規定性,現代化則是由前現代性向現代性轉化的動態過程。中國作為後發國家,能夠吸收前人實現現代性探索的經驗,更好地避免、克服和超越現代性的弊端。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並不是先實現現代性再超越現代性,而是要在實現現代性的同時加以超越,是一種超越現代性的新的現代化過程。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品格與社會主義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立足於中國的具體實踐,在實踐中創新發展和得以檢驗,同時也指導著新的實踐的發展。對此,與會學者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品格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進行了多角度的探討。

首先,學者們對於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進行了討論。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宣傳教育局副局長、教授薛慶超指出,毛澤東的一生離不開“實事求是”這一原則,在實踐中深刻探求“實事求是”的深刻內涵。他從毛澤東的人生歷程入手,運用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利用詳實的歷史事實體現了“實事求是”這一中國文化的傳統對毛澤東的深刻影響。“實事求”最早來源於中國古代經典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一種傳統治學方法。毛澤東少年時代深受湖南東山學校重視實事求是的辦學理念影響;到了青年時代,他經常與好友到嶽麓書院暢聊時事,而那時嶽麓書院就銘刻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之後毛澤東投身中國革命,實地考察湖南農民運動,開創革命根據地,進行理論創造,踐行“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其次,學者們討論了關於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佛山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粵港澳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張闖認為,文本研究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非常重要的方法論:要回到文本自身,從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探尋馬克思的觀點;要還原馬克思,基於社會實踐,帶著社會問題去思考和理解馬克思。在方法論上,研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定要與中國的具體問題相結合。

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楊金洲認為,要從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胸懷天下、堅持系統觀念六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理論詮釋,分別指出這六個方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思想的根本立場和價值觀、實踐哲學、歷史觀、唯物論、世界歷史觀念以及馬克思辯證法和創新的方法論體系。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特聘教授陳立新認為,中國馬克思主義需要用辯證法來把握當今變動的世界局勢。馬克思想要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從主觀主義拉到客觀現實之中。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不能用抽象來衡量普遍物,而是要深入社會現實。這就是馬克思的辯證法,以反饋為目的和導向為主體,解決現實問題,避免辯證法成為形式主義。

最後,學者們立足於中國實際,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意義。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鄧喜道認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具有豐富的生態內涵,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平等關係和雙向互動關係,應將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理解其中深刻的辯證關係,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為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林瑞青認為,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應該準確地把握總體中歷史主體的部分與總體的關係;共同富裕是全面的共同富裕,要把握總體中的物質與精神的協調推進,既滿足物質富足,又追求精神富有;共同富裕是分階段推進的共同富裕,要充分認識總體中推進過程與目標之間的關係,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在動態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雷江梅認為,需要闡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於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特殊價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拓展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為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另一種更好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了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為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第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力地粉碎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發展方向。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飛認為,唯物史觀將生產方式作為把握人類社會的基礎包含著兩種向度:普遍性向度和特殊性向度,通過對生產方式兩種向度的分析,馬克思揭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和演進規律,指出任何文明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是創造馬克思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實踐過程,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文明的超越與發展,促進了馬克思唯物史觀與文明觀的傳承和創新,為創建世界現代化文明新形態作出重要貢獻。

四、中國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多層次研究

本次大會還有一個位於中國馬克思主義時代發展前沿的議題——中國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多層次研究。符號學作為當今學術熱點,是否應該運用於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如何運用於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仍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本次大會諸多學者圍繞這個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首先,學者們討論了馬克思主義與符號學的關係問題,從而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可能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馬哲室主任畢芙蓉認為,符號學與馬克思主義之間有很深刻的關係。她探析了符號學不同概念下的激進性含義,提出符號學擁有著反實在論、反形而上學的激進維度。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哲學史上的革命。馬克思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為與符號學對形而上學的反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從理論層面說明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可能性。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趙凱榮認為,馬克思在許多文本中都探討了符號意義的問題。海德格爾、馬克思、維特根斯坦在語言學方面很多有相似之處,特別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純粹經驗的方法與維特根斯坦有異曲同工之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到中國以及“會跳舞的桌子”,桌子是一個符號且擁有“木頭腦袋”:桌子具有抽象的性質,這種性質使得桌子具有了一種能動性,拜物教由此產生。

其次,有三位學者從多領域視角出發,深入分析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由此透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意義。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燕認為,近些年來,網絡輿論極易被引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於話語商品符號化阻礙了網絡的多元生態發展。大眾傳媒話語被資本邏輯所掌控並與集權專制合謀,使人們在符號建構的世界中逐漸失去同感性世界的關聯,喪失了作為主體的完整性。想要解決商品意識形態統治網絡空間所造成的網絡話語多種功能的喪失,就必須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話語的多元生態建設。

中山大學文學院教授郭冰茹認為,要從社會主義“新人”這一具體個案來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要探討社會主義“新人”我們可以溯源至毛澤東在40年代寫的“老三篇”,致力於從道德層面去肯定“新人”形象。到了1949年到1966年之間,“新人”的形象就有了民粹主義元素。由此產生了一個“新人”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符號的矛盾:當文學為政治服務,如何要來平衡文學的自律性、文學的審美性、作家本人的世界觀的純粹理論之間的矛盾。

湖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胡藝華認為,要從符號學看雜交水稻的意識形態的功能。雜交水稻作為一個符號有著出色的意識形態功能,有利於築牢中國式現代化的自覺自信、樹立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呈現和傳遞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能量。

五、結語

最後,本次論壇的發起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趙士發在大會閉幕式上總結致辭。他指出,此次論壇緊緊圍繞“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構建與原創性貢獻”這一主題,視野開闊,內容充實,是一次學科多元化的高水平討論,實質性的推進了論壇主題的研究。趙士髮針對“結合”與原創性等概念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理清“結合”這一概念是進一步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創性貢獻的基礎和根基;原創性有狹義和廣義兩重維度,狹義指首次創造,廣義指自主創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本身便具有原創性的意味,是面向未來的,其最突出的貢獻在於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社會主義新人。同時,趙士髮指出,目前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思考和解決,例如如何定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怎麼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結合概念、如何理解現代性以及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與數字化時代的問題等,為進一步的學術研究找到了方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