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作家、譯者莉迪亞·戴維斯宣佈,她的下一部作品將不會在亞馬遜上販售,因為她認為“大公司不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如此多的掌控權”。
戴維斯以寫作短篇小說著稱,多數作品篇幅不超過3頁,甚至有些只是一段話或一句話,曾在2013年捧得布克國際文學獎。
她的新作《我們的陌生人》(Our Strangers)將於今年10月初出版,這是她的第七部短篇小說集。戴維斯表示,新書只會在實體書店以及幾家獨立網絡書店上架,因為她不認可亞馬遜的經營模式,“我們說著應該扶持小微企業,但卻把大部分生意都給了大公司,結果就是現在我們幾乎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
《不能與不會》
[美]莉迪亞·戴維斯 著 吳永熹 譯
中信出版社|楚塵文化 2019-6
戴維斯不是第一位拒絕在亞馬遜販售作品的作家。2021年,美國作家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也曾為了支持獨立書店,拒絕在亞馬遜上架他的小說《所有》(The Every)。艾格斯在接受《衛報》採訪時稱亞馬遜為“壟斷企業”,“他們不遵守商業規則,不用交應繳的稅,而與此同時我們當地的獨立書店卻得納稅。”
現任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琳娜·坎(Lina Khan)曾在學生時期寫過一篇論文題為《亞馬遜的反壟斷悖論》(Amazon’s Antitrust Paradox)。她提到,亞馬遜憑藉自身規模來和競爭對手打價格戰,是在鑽《防壟斷法》的空子。亞馬遜可以接受暫時的虧損,擁有完整的物流和倉儲體系,掌握了海量的用戶信息,並藉此佔據了不合理的市場份額。
坎分析稱,亞馬遜對圖書市場的影響便是其壟斷行徑的例證之一。亞馬遜放棄利潤,用更低的圖書定價搶佔市場,驅趕傳統競爭者。例如,英國王子哈里回憶錄《備選人》在亞馬遜上的售價是17美元(約117人民幣),在獨立書店的售價則是2倍左右。
亞馬遜佔據了50%美國圖書市場,電子書市場份額更是高達75%。
坎在文章中還提及,亞馬遜的目標是利用市場霸主地位成為圖書交易的主要平臺,這樣一來,競爭者也不得不依附平臺進行交易,亞馬遜從而便獲得了更多的控制權,“數千家零售商和獨立企業必須得依靠他們的最大競爭對手才能賴以生存。”
石英財經網數據顯示,美國在1995年大約有5500家獨立書店,如今只有2000家左右。亞馬遜佔據了50%美國圖書市場,電子書市場份額更是高達75%。據調研機構Wordsrated統計,亞馬遜每年平均賣出3億本實體書,銷售額高達280億美元(約1929億人民幣)。預計到2025年,亞馬遜將掌握70%的美國圖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