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買過保險嗎?藝術品也需要買保險?

你買過保險嗎?藝術品也需要買保險?

巴勃羅·畢加索《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布面油畫,114×146.4cm1955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保險就是為人們抵禦風險的特殊商品。藝術界同樣需要這種金融工具,甚至不乏天價保費:畢加索價值11億元的《阿爾及爾的女人(O版)》的年保費近百萬人民幣;巴塞爾美術館年保費預算為五千多萬;《蒙娜麗莎》還憑藉高達1億美元的保額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人們為何願意不吝千金為藝術品投保?保險真能有效減少損失嗎?

“釘到釘”的安全網

19903月的一個星期日早晨,兩個小賊偷偷溜進了位於波士頓的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盜走了包括倫勃朗唯一的海景畫《加利利海的風暴》和維米爾《音樂會》在內的13幅傑作,價值五億美元,至今尚未尋回。


倫勃朗《加利利海的風暴》,布面油畫,160×128cm1633

《加利利海的風暴》被盜後的畫框

無獨有偶,2004年,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和《瑪多娜》被持槍劫匪在光天化日下從挪威蒙克博物館劫走;20082月,價值約1.8億法郎的塞尚、梵·高、莫奈和德加的四幅畫,從蘇黎世的布爾勒收藏中被盜,同樣下落不明。


倫勃朗《身著黑色禮服的女士和紳士》,布面油畫,131.6×109cm1633年,1990年從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被盜。

些被盜藝術品的珍貴是顯而易見的,但真正令人震驚的是,這些失竊案的館方都沒有投保盜竊險,也因此沒有任何賠償。原因就在於為傑作投保實在是太貴了,畢竟保額和保費是由藝術品的市場價值來決定的。

約翰尼斯·維米爾《音樂會》,布面油畫,72.5×64.7cm,約1664年,1990年從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被盜。

愛德華·馬奈《Chez Tortoni》,布面油畫,26×34cm,約1875年,1990年從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被盜。
但如果投保的話,結果就並非如此了。不管作品被追回與否,起碼能有所補償,至少有財力聘請頂級私人調查員展開追蹤,或用這筆錢給博物館購買最先進的安全系統,避免類似盜竊再次發生。

亞森特·裡戈《路易十四肖像》(Portrait of Louis XIV),布面油畫,277×194cm,1701年,2014年展出於“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

此外,保險不僅能做到災後賠償,還能做到事前預防,即風險管理服務。以藝術運輸險為例,保險公司就提供了“釘到釘”(Nail to Nail)的保單。所謂“釘到釘”,即作品從原博物館牆上的釘子上卸下來開始,一直到在展出地點的釘子上掛好為止,無論因何種原因出現損壞,保險公司都必須賠付。

喬治·德·拉·圖爾《木匠聖約瑟》(Joseph the Carpenter),布面油畫,130×100cm1642年,2014年展出於“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
奧諾雷·弗拉戈納爾《門閂》(The Bolt),布面油畫,73×93cm1777年,2014年展出於“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
2014年恰逢中法建交50週年,法國盧浮宮、凡爾賽宮等五家知名博物館首次聯袂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帶來了包括雷諾阿《煎餅磨坊舞會》、畢加索《鬥牛士》和喬治·德·拉·圖爾《木匠聖約瑟》在內的十件國寶級畫作,總價值高達11億元。
為避免昂貴藝術品在漫長旅途中有所閃失,主辦方購買了全程運輸險,總保額超80億。而且為了分攤風險,至少邀請了三家法國保險公司參與這項業務。

讓·克魯埃(Jean Clouet)《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像》(Francis I of France),板面油畫,96×74cm,1535年,2014年展出於“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

但如果在運輸中出現損壞怎麼辦?保險公司還能承擔修復費用,聘請專家進行專業修繕。

就像畢加索那幅不幸的傑作《夢》(Le Rêve)一樣。200610月,當時的畫作持有者、博彩業經營商史提芬·永利(Stephen Wynn)在向朋友展示作品時不慎用手肘戳破了畫布,在畫上少女的左臂部分造成了約1.5釐米的裂口。

巴勃羅·畢加索《夢》,布面油畫,130×97cm1932

但幸運的是,這幅畫被投保了,保險公司聘請了修復專家特倫斯·馬洪,還承擔了全部修復費用。最終,畫作在2013年以1.55億美元的價格成交,成了世上最昂貴的作品之一。

水土不服的藝術保險

由此,作為集眾人之力、救個人之急的經濟保障制度,保險能有效控制和預防可能面臨的諸多風險,從而最大限度減少損失,維護投保人利益這就是意義所在。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阿《煎餅磨坊舞會》,布面油畫,131×175cm,1876年,2014年展出於“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阿《鞦韆》(The Swing),布面油畫,92×73cm,1876年,2014年展出於“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
也因此,有越來越多人看到了這一藍海市場的巨大潛力。上世紀60年代,歐美開始出現專門承保藝術品的保險公司,到90年代初,西方藝術品保險業開始爆發,新的藝術品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不斷創立,市場逐漸成熟,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體系。

巴勃羅·畢加索《鬥牛士》(The Matador),布面油畫,114×145.5cm,1970年,2014年展出於“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週年特展”。

文森特·梵·高《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布面油畫,73.9×95.2cm,1885年,1988年在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被盜。

如安盛藝術品保險公司(AXA Art Insurance Corporation)以專業運營藝術品保險獨樹一幟,目前已佔據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除安盛外,東京海事、德國安聯Allianz SE、美國友邦AIA、丘博保險集團(Chubb Group of Insurance)、消防員基金保險公司(Fireman's Fund)以及聖保羅旅行者保險公司(St. Paul Travelers)等多家國際知名保險公司都有藝術品保險服務。

愛德華·蒙克《吶喊》,紙板蛋彩,該畫作於2004年從蒙克博物館被盜,2006年尋回。


保羅·高更《餐點》(The Meal),布面油畫,73×92cm1891年,2010年展出於上海世博會法國館。

按理說,藝術保險在國內應大有可為。近年來,我國藝術市場步入爆發期,2010年已成為全球前三大藝術市場,2020年還反超美國,成全球最大拍賣市場。業內人士分析,如果按照保費1%藝術投保比率50%來計算,保險公司能賺取高達數十億元的保費。

但現實是,藝術保險在國內卻“水土不服”了:國內藝術展約有九成尚未投保,藝術機構的多數藏品也都處於“無保”狀態。

愛德華·馬奈《陽臺》(The Balcony),布面油畫,170×124cm1868年,2010年展出於上海世博會法國館。
一是博物館等事業單位有心無力。作為大部分文物展的承展機構,國有博物館很難給所有展出的藝術品投保,原因就是預算有限、無力承擔高額保費;與此相對的是私人藏家有力無心,保險意識淡薄,習慣性地將價值較高的藏品放在銀行保險箱裡,而不是去投保。

皮埃爾·博納爾《化妝間》(La loge),布面油畫,91×120cm1908年,2010年展出於上海世博會法國館。

而且即便購買了保險,在核保和理賠等關鍵環節也很容易出現問題。首先,估值是個“老大難”,由於國內缺乏專業的評估機構,難以進行客觀準確的估價,保險公司也就很難確定風險和對應保費,投保業務無法展開。

保羅·塞尚《女人與咖啡壺》(Woman with a Coffee Pot),布面油畫,130×96.5cm1895年,2010年展出於上海世博會法國館。
理賠環節同樣如此。一般而言,藝術品損壞後,保險公司會檢查藝術品狀況,首先考慮修復,只有在無法修復後,才會根據保額理賠。但目前,國內專業的藝術品修復師都屬於博物館人員,可對外服務的修復師嚴重稀缺,保險公司仍需從拍賣行、大型畫廊等機構尋找人才,進行外包服務,這無疑增加了賠付成本。

無法投保的名畫

總體而言,中國藝術品保險起步較晚、缺乏專業配套服務體系。但其實,因為歷史不久、經驗不足而呈現出的“不專業”,並不是一個難以突破、無法解決的問題。
文森特·梵·高《The Dance Hall in Arles》,布面油畫,65×81cm,1888年,2010年展出於上海世博會法國館。
而且有需求就有市場,由於藝術品的珍貴特性和唯一性,其巨大升值空間背後同樣隱藏了難以預計的風險。古今中外藝術品遭到破壞的事件數不勝數,而保險確實能有效降低火災、水患和失竊帶來的風險。隨著藝術市場的繁榮、藝術品價格的逐漸走高,人們的投保意識不斷增強,保險日益成為藝術市場的剛需。

盧浮宮裡的《蒙娜麗莎》

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展品都能投保,尤其是對那些過於珍貴的國寶級文物而言,一旦出現閃失,任何保險公司都無法承受其嚴重後果。畢竟保險只能做到儘量對沖風險,而不能百分百保證作品的安全無虞。

列奧納多··芬奇《蒙娜麗莎》,板面油畫,77×53cm1503-1506

就像盧浮宮鎮館之寶《蒙娜麗莎》一樣。1962年,這幅名作終於出山,遠渡重洋前往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和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出。

原則上,珍貴藝術品在被借展時,都會被要求投保,這次也不例外。為了這次特展之旅,保險公司給出了高達一億美元的理賠估值,創下了最高保額畫作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但由於安保投入成本過高,保險公司入不敷出,合同最終並未達成。

《蒙娜麗莎》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1962

約翰·肯尼迪和傑奎琳·肯尼迪在國家美術館觀看《蒙娜麗莎》1963

因此,不是不想投保,而是不能,因為價值高到無法估價。面對這樣的無價之寶,任何保險公司都不想冒著成為千古文化罪人的風險。

文森特·梵·高《織布機》(Loom with Weaver),布面油畫,70×85cm,1885年,1988年在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被盜。

文森特·梵·高《四朵向日葵》(Four Cut Sunflowers),布面油畫,60×100cm,1887年,1988年在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被盜。

切小心翼翼背後是藝術品流轉的巨大風險或許藝術愛好者更容易理解金錢在藝術面前的無力感那精湛的光影與筆觸、那人物的風姿與笑容、那脆弱中的永恆……一切已超過了可以被量化和測度的範疇。與受損後能得到多少賠償相比,人們更關心作品是否安全。畢竟,只是金錢的話是無法被用來展示的

精彩回顧:
偉大藝術的背後竟然是TA的功勞?
後悔!2000美元就能買81件畢加索,大都會博物館竟然拒絕?
兩大富豪奢侈品巨頭,誰的品位更好?

編輯、文  馬鈺坤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