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玩遊戲被罵後跳樓,殘疾後仍難戒癮:許多父母病了,卻在喂孩子吃藥

兒子玩遊戲被罵後跳樓,殘疾後仍難戒癮:許多父母病了,卻在喂孩子吃藥

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了一篇報道,心情久久無法平復。

一大學老師的孩子沉迷網絡遊戲無法自拔,忍無可忍一怒之下,他把孩子大罵了一通。

孩子跟爸爸賭氣,直接從11樓跳了下去,最後落下終身殘疾。

你可能會以為,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後孩子就會痛改前非,再也不碰遊戲。

結果令人大吃一驚。

這個12歲的小少年,哪怕住院也要抱著手機玩遊戲,稍有不順從就尋死覓活,簡直是到了病態的程度。

12歲,本應是朝氣蓬勃的年紀,是一朵含苞待放的鮮豔花朵。

本應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裡無憂無慮地學習、在熱情似火的操場上自由奔跑。

但他卻成了父親心裡刺骨的痛。



幾年前的小軍,才不是什麼網癮少年。

他活潑開朗,學習成績還十分出色。

每逢週末,他都會主動幫媽媽幹一些家務活,附近鄰居見了,也直誇這是個好孩子。

可惜好景不長。

8歲那年,他的爸爸媽媽因為感情不和,離婚了。

離婚後,小軍跟在了爸爸身邊。

爸爸王剛(化名)是一名大學教師

他每天待在學校裡,跟孩子交流的機會並不太多。

久而久之,小軍就不是很親近爸爸了。

一晃到了2020年,小軍11歲。

正值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居民也不得隨意外出。

在家無聊的小軍,就玩起了遊戲。

誰曾想,這一玩一發不可收拾。

起初,王剛沒太當回事,覺得等到開學就好了。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開學後小軍依舊每天回家打遊戲,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變成了班上的倒數。

王剛這才開始慌了。

他開始苦口婆心地勸兒子,但小軍完全聽不進去,每天也不跟爸爸說話,一回家就鑽臥室打遊戲。

王剛氣得摔爛了好幾個手機,甚至動手打了兒子。

但是效果甚微,沒過幾天小軍又悄悄玩遊戲。

如果他不給,小軍就生悶氣不吃飯。

這讓王剛束手無策,心想兒子是不是生病了?


2021年國慶,父子倆再次爆發矛盾。

正值中午,王剛做完午飯看到兒子又在玩遊戲,想到他最近的考試成績,這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他立刻上前將兒子的手機沒收,並開始破口大罵。

小軍被爸爸嚇得不敢作聲,跑回了房間把門反鎖上了。

王剛情緒失控,還在門外說很難聽的話,並且不停用腳踹門。

一怒之下,12歲的小軍直接從家裡樓上跳了下去。

當王剛把門踹開後,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幕。

這把他嚇得魂飛魄散,立馬下樓抱著孩子去醫院。

從11樓跳下去還能生還的概率很低,小軍是幸運的一個。

在ICU昏迷了整整6天后,小軍恢復了意識。

不過雖然撿回了一條命,身體還是遭到了重創。

診斷書上顯示:

“小軍一共有23處診斷記錄,包括重型顱腦損傷,失血性休克,消化道出血,全身多處骨頭骨折等等。”

王剛申請調整了在學校的工作量,一有時間就跑來照顧兒子。

對於發生的這件事,他非常自責。

但事已至此無法改變,他希望經過這次,小軍能迎來一個脫胎換骨的狀態。

但事與願違:

轉到普通病房後,小軍不怎麼跟爸爸交流,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依然是打開手機,玩遊戲

醫生和親朋好友提醒王剛,孩子不能再這樣玩下去了,不然會廢掉的。

王剛哪能不知道這個道理,但他毫無辦法。

他覺得孩子這是病了,為此專門請來了心理醫生,希望醫生給孩子開點藥吃。

心理醫生看完之後,對王剛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不要只靠暴力解決問題,心病還需心藥醫。”

可惜王剛沒能聽進去。

除了暴力,他似乎也想不到其他的解決辦法了。


在醫院一住就是半年。

2022年五一前夕,小軍出院了。

出院後的他,手指功能有些受限,腿部一瘸一拐,落下了終身殘疾。

但他還是抱著遊戲不撒手。

王剛嘆了口氣說:“以後我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他身體健康就好,我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可他食言了。

出院後,他還是沒忍住打了小軍,而且打得比較狠,因為他得知小軍往遊戲中充值了一萬多元

小軍控制不住玩遊戲的手,王剛控制不住打孩子的手,他們似乎都病了。

王剛說:“身體可以慢慢恢復,但他整天沉溺在網絡遊戲世界,他的未來在哪裡?和他一樣狀況的孩子未來又在哪裡?”

他希望有權威的教育學家或者心理學者出現,來幫助兒子戒掉網癮…


寫到這裡,一聲嘆息。

其實玩遊戲或玩手機成癮的現象在未成年群體裡面特別普遍,而且不給手機就動不動威脅跳樓自殺的孩子,真的很多。

去年5月12日,廣西一12歲男童因家長不讓玩手機,一氣之下從樓上跳了下去,當場身亡;

還有一中學生爬上五樓陽臺欲跳樓,他甚至留下了一封“遺書”,上面寫著:

“媽,對不起,你們去生一個更好的孩子吧…再見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

我要說一個事實,也許部分家長會覺得這話很難聽。

很多孩子有網癮,除了自控力不強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還是要回到他們父母身上。

就像是文中的小軍,一開始是個多麼活潑開朗的孩子,為什麼後面變成這樣?

我想,爸爸王剛可能要佔很大一部分問題。

他是一名大學老師,平時的課程並不多,卻不願意把自己的閒暇時間分一點給孩子。

當孩子開始對遊戲產生濃厚興趣時,就是沉迷的前兆。

但他不以為然:“等孩子開學就好了。”

直到後面發現孩子可能會廢掉,這才開始慌了,這才開始想著管教。

可他又是怎麼管教的呢?

先是好聲好氣說幾句,見孩子就憤怒了,開始實行暴力教育,企圖一下就把孩子掰正。

任何壞毛病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

作家淼淼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那些希望通過暴力得到聽話孩子的父母,你得到的並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只不過是一個因為恐懼對你百依百順的奴隸而已。”

一個健康的家庭環境裡,很少會有孩子沉迷於網絡,而那些沉迷於網絡的孩子,一定沒有任何娛樂方式。

當孩子喊著爸爸媽媽,能不能陪我去打羽毛球時,你丟給他一個手機;

當孩子喊著爸爸媽媽,能不能陪我放風箏時,你丟給他一個手機;

當孩子喊著爸爸媽媽,能不能帶我去河裡捉小蝦的時候,你還是丟給他一個手機。

你覺得他煩,他的要求太多,給了他手機後,全世界都安靜了,你終於也可以躺在沙發上舒舒服服地玩手機了。

可是呢?

人性都是需要被滿足,都是需要歸屬感和安全感的,當孩子在你身上找不到這些的時候,只能選擇一個自己夠得著的東西——手機。

網上有一個梗:短視頻5分鐘,人間一小時。

你告訴自己只能刷5分鐘短視頻,可是當你打開軟件,看到那些符合你口味的視頻一個接一個的時候,你就停不下來了。

你以為的5分鐘,其實1小時早就過去了。

大人都抵抗不了的誘惑,更何況是孩子呢。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

“不想讓一塊田地荒廢,最好的方法就是種上莊稼。”

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底層邏輯。

一個孩子,

若他沒體驗過專注閱讀的樂趣、

沒體驗過戶外馳騁的灑脫、

沒體驗過被父母用心陪伴的快樂、

沒體驗過心靈相通的感化,

若他的心田裡沒有被種上正向和美好的東西,我們何以期待他能夠成為符合我們期待的孩子。

這個世界是精彩繽紛的,但父母是孩子唯一的領路人。

一個見過廣袤天空的孩子,怎可能囿於一塊四四方方的手機。

在我看來,養孩子不是養小貓小狗,更像是在種樹。

對一棵樹來說,樹根和樹幹都健康,這棵樹才可能枝繁葉茂。

樹葉和花果,不過是營養傳輸系統的最末端,它們的豐碩,取決於來自根部和枝幹的養料供給

也許你左右不了孩子的智商成績,但你一定能左右孩子的品行和三觀。

教育非一日之功,而你的理解和陪伴,才是真正的救命良藥。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在看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點開公眾號名片,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即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