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在照片的黃金分割點,兩位身著JK短裙和性感短襪的女孩妖嬈地並排坐著、露出一大截白皙的肌膚,望向身後正在盛開的白色木繡球花。
整張照片採用的道具、濾鏡、構圖都很好看,再配上一段附庸風雅的文案:“醉在眼色,奈何風月擾我好夢。”
這樣一張“美照”,一經發出便吸引了無數人,大家紛紛猜測這是哪個世外桃源,並在評論區留言求帶路:
然而,當大家慕名而來,真正去到該打卡點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根本不是什麼人跡罕至的綠野仙蹤,而是上海鬧市大馬路邊的一個小亭子……
要說拍照找角度也還說得過去,但這次的翻車,卻不僅僅是貨不對版這麼簡單了——
01
原來,這個小亭子位於上海漕涇某地鐵口,是執勤用的崗亭,屬於政府公共設施。
出於安全考慮,很早之前該崗亭就已經貼出警示:“禁止攀爬”。
然而不知道究竟是不識字還是逆反心作祟,卻總有人偏要爬上這個“弱不禁風”的小亭子一頓擺拍。
由於太多人過來打卡,工作人員不得不連夜加班拆掉了這個崗亭。
一名現場負責拆卸的工作人員無奈地說,“就因為網紅拍照,害得這個崗亭拆了。”
市政巡邏人員風雪夜休息的小房子,好好地用了20年,就這麼被一群只顧著出圖的網紅給毀了。
仔細回想起來,這早已不是第一次,網上的虛假種草和“照騙”,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為了利益為了流量,博主們愣是可以把一個城鄉結合部簡陋狹小的街邊小店,P成高大上的都市街頭精品咖啡店,然後再配上一段“絕絕子”的推廣文案,收割大眾。
比虛假宣傳更討厭的,是為了打卡而打擾別人的寧靜——
近年來卻成為眾多網紅的打卡地,被稱為“街拍宇宙中心”。
許多特立獨行的時尚弄潮兒也在這裡一夜成名,成為受人追捧的新晉網紅。
然而,在網紅們光鮮亮麗的背後,卻是附近居民的不勝其擾。
因為噪音汙染、道路擁擠、人行道被佔,住在這裡的許多普通人,生活都受到了嚴重影響。
還有人吐槽稱這裡是“宛平南路600號分號”(宛平南路600號為上海精神病院)。
粉紅色蝴蝶結、淡黃牆體、斑駁樹影、陽臺上頭髮花白卻滿臉童真的老奶奶,再配上一段悠揚的輕音樂,營造出一種特別文藝浪漫的氛圍感。
然而這種走紅僅僅是吸引遊客的流量密碼,卻打擾了奶奶原本的歲月靜好,甚至影響到了她的正常起居。
剛開始,老人家只要經過陽臺就會被人群齊聲呼喚 “奶奶!”,老人家雖然無奈,但仍會舉起手向眾人打招呼。然而隨著前來打卡的遊客越來越多,事情開始變味了。
許多人堅持要拍到奶奶站在陽臺的大片才肯罷休,於是不停地在樓下喊她出來配合拍照。
老奶奶被喊到不敢出門,連經過陽臺都要小心翼翼,而這也嚴重干擾了周圍住戶的生活。
最終不勝其擾的奶奶被家人接走,搬離了這個住了好幾十年的地方,而那個原本象徵美好的蝴蝶結也被拆掉了……
諷刺的是,在那個網紅陽臺的下方牆面上,就有二維碼。
掃一下就可以瞭解關於該建築物的相關信息,誰設計的、建成的背景、在城市發展中的變遷等等……這不僅僅是一座樓,它還是一座城市在歷史沉浮中不朽的見證。
但幾乎所有人都在仰著頭拍照打卡,無人低頭哪怕花一秒鐘去真正瞭解這些真正值得了解的東西……
02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最近幾年,附近正在消失,人們也不再關心周圍的世界、具體的人。
而網絡上的遠方,卻越來越光怪陸離,時時搶奪著人們有限的注意力。
太多人,過於沉溺於自我的虛擬世界,卻忘了關照到真實的周遭。
所以,他們才會悠然自得躺在大馬路上搔首弄姿,拍了還不滿意,一來而去就是好幾個小時,就為了得到一張點贊率高的所謂大片。
周圍的車輛和行人不得不被迫停下,在旁邊乾等著,而拍照的人卻對此全然沒有覺察。
所以,他們才會為了拍一張所謂的“新中式”漢服照,而在大庭廣眾之下作“吊死鬼”狀。
殊不知,古人之美並非在一張造作的畫皮、幾句附庸風雅的古詩句,或一處“氛圍滿滿”的仿古場景,而在於儀態大方、行為典雅的君子之風。
嘴上說著“櫻花好美啊”“萬物有靈、眾生平等”,卻可以為了一條15秒的視頻,而毀掉一棵百年的櫻花樹。
所以,他們才會一邊在水災現場喊著“加油河南”,一邊把帶貨鏈接彈出來,毫無底線地發國難財。
“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
發在社交平臺的美照,不僅僅是為了證明你的生活光鮮亮麗,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你的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以及對生活的態度。
03
“人們偏愛圖像而不信實物,偏愛複製而忽視原稿,偏愛表現而不顧現實,喜歡錶象甚於存在。”
千篇一律、複製粘貼的所謂潮流,往往也會像一陣大風,呼嘯地刮過去,卻什麼也沒有留下。
一個人之所以令人念念不忘,不在於她的五官有多麼符合黃金比例,而在於她的表裡如一、內外兼修。再驚豔的初見,都比不上久處的不厭。
活在濾鏡裡的網紅打卡點,往往“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而真正令人心馳神往的風景,卻往往帶來“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一個地方之所以令人流連往返,也不在出的片濾鏡和構圖好看,而在於這個地方所沉澱的文化底蘊、歷史人文、天地能量。
一花一世界,一鳥一天堂,即便是一顆深山中的石頭,它也經歷了日日夜夜的風吹日曬,從山巔上滾落摔碎,於水底塵埃中被沖刷打磨重組,歷經千百年的日落潮汐、千錘百煉,才最終變成現在這般渾然天成的樣子。
如果認真去看,從一顆石頭裡,也能看到大自然不屈的心。
詩不一定要在網絡另一端的遠方,也可以在每個普通人生活的平凡細微處。
點亮【在看】,分享出去,拒絕盲目跟風,保持獨立思考。
《搖殘百年櫻花樹,網紅手寫道歉信,評論把我看笑了》,青年文摘
《擠爆!上海這條網紅馬路被吐槽"600號分號"!居民:晚上9點後才敢出來…》,新聞坊
《痛心!父親獲救,孩子遇難……易發山洪的龍槽溝成了網紅打卡地,平臺要擔責嗎?》,廣州普法
《又一個網紅打卡地?!"嚇得"當地連封5洞》,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