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子今年9月份就要上小學了,我卻有了兒子快要高考的感覺。
“你家孩子學寫字了嗎?在哪練的字?
你們拼音學完了嗎?
20以內的加減學了嗎?
英語班在哪報的?有沒有外教?”
有的孩子一個週末要連上7個輔導班:識字、口才、思維、英語、鋼琴、編程、美術。
最要命的是,大家你追我趕,拼命雞娃的原因出奇的一致:
“在電影院裡面,大家都是坐著看電影。
突然有一個人站了起來,直接把周圍觀眾的視線全都擋住了,導致了後面的觀眾沒有辦法,只能夠站起來,慢慢地站起來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人,媽媽們只好跟風似的讓孩子“超前學”、“過度學”,“比著學”。
01
北大教授劉擎曾在採訪中說過:“內卷是要付出代價的。”
女兒剛上幼兒園時,她就開始教女兒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內容。
可是,到了三年級,女兒的成績開始有了下滑的趨勢,她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給女兒補課。
有一天,她在電梯裡訓斥女兒:“你怎麼這麼不爭氣。”
“媽媽,求求你了,別逼我了,我腦子轉不動了,我不想學習了。”
後來有一天夜裡,鄰居女兒竟然在自己的房間把自己所有的書都燒了,還差點引起一場火災。
超前搶跑,讓孩子贏了一時,卻毀了孩子一生的學習力。
不僅如此,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生於宏華表示:
“孩子過多過早學習知識屬於過早發展大腦額葉皮層的認知功能,會導致情緒穩定的能力較弱。
進入初中、高中隨著學習強度增大,出現學習壓力時,他們就會承受不了壓力,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只要考試不是第一名,不是滿分,父母就會嚴厲地會責備他:
結果,他被父母逼得得了癔症,一聽到跟學習有關的一切都會精神崩潰,有時甚至會渾身抽搐,癱倒在地。
全能學霸張一得,3歲就已經在父親的教導下學完了小學課程,5歲就能用英語寫作文,高中時期更是頻頻在競賽中獲獎。
可就是這麼一個一路閃耀的孩子竟然在考上美國頂尖名校後自殺了。
“在6-12歲的在校學生中約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礙。
18歲以下抑鬱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超2800萬人。”
它會奪走孩子學習的興趣,傷害孩子學習的動力,讓孩子的心理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離成功越來越遠。
02
女兒上小學的第一天,他把女兒帶到教室,問女兒:“知道怎麼回去嗎?”
得到女兒肯定的回答後,他真的讓女兒一個人走了回去。
女兒12歲時為了賺取更多的零花錢,想要去考看護執照。
他沒有批評女兒“浪費時間,影響學習”,也沒有阻止女兒,反而建議女兒:
“哇,考零分呢,好厲害。
這就像走過一公里地雷區,連一顆都沒有踩中。”
他從來不限制女兒的學習,也不逼迫女兒上補習班和興趣班,更不會拿女兒跟別的孩子比較,他始終都在尊重女兒、支持女兒、鼓勵女兒。
但令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蔡志忠的“不加施教”非但沒有把女兒養廢,反而讓女兒變得分外優秀。
12歲時,蔡志忠的女兒便可以一個人從加拿大飛到日本旅行。
17歲時,她獨自一人去美國參加面試,通過了4所知名大學。
上了大學後,她又用5年時間攻讀兩所學校,拿到雙學位。
蔡志忠用一種不競爭的教育,培養出了一個有競爭力的孩子。
用自己的寬容和耐心,讓女兒有了探索自己人生的機會和大器晚成的可能。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人的創作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
孩子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幹、有悟性。”
與其“拔苗助長”,“本末倒置”,不如放平心態,用更長遠的眼光陪伴孩子成長。
03
“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
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只有清醒的認識到以下三點,才能避免我們的孩子成為“內卷”的犧牲品。
熱播劇《小捨得》裡的田雨嵐和南儷都走了一段瘋狂雞娃的道路,但也都慘敗而歸。
田雨嵐不斷地給兒子施壓,逼著兒子優秀,扼殺兒子的興趣,壓榨兒子的休息時間,最終把兒子逼得抑鬱成疾。
南儷被迫捲入“內卷的怪圈”,開始強迫女兒去學自己聽不懂的奧數,逼著女兒刷題,最終導致女兒離家出走,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
只有放下我們的“攀比心態”,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瞭解,給孩子設立一些他們踮踮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的內驅力,才能幫助孩子平穩有節奏地步步提升。
寧波一位爸爸給兒子制定了一張暑期學習計劃表,看後讓人深感窒息。
從早上7點起床,一直到晚上十點,除了吃飯和短暫的休息,就是各種各樣的學習任務。
兒子就像一個鐘錶一樣,機械地走著,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
“孩子需要發展自主感,如果沒有發展好,就會否定自我,從而產生自我懷疑。”
被強制約束和控制的自律,是壓力,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想要孩子學會真正的自律,就要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權,讓孩子在取捨和嘗試中學會自己掌控自己。
之後,他選擇只鼓勵不幫助的方式,讓孩子自己嘗試著去寫,去練。
所以你看,只有孩子主動地想要去做一件事,孩子才能越來越有動力,越來越自律。
前段時間,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寧博宇入選華為“天才計劃”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寧博宇的世界不是隻有讀書,他從小到大都特別愛玩,愛運動,尤其喜歡街舞、跳高、游泳等。
他小學時愛玩悠悠球,斬獲了成都市悠悠球電視大賽冠軍。
“激活孩子大腦發育有三大法寶:運動、閱讀和遊戲。”
正是這些看起來“不務正業”的事情,幫他疏解了壓力,活躍了大腦,讓他在鬆弛有度的良性循環中持續進步。
斯圖爾特·布朗曾用41年的時間採訪了6000人,瞭解他們的童年後發現:
“童年不能無拘無束玩耍的人,培養不出社交能力、應對壓力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認知技巧,成年後可能會不快樂,難以適應新環境,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
那些被壓縮了沒來得及肆意伸展的童年早就被命運暗中標好了價碼。
讓孩子盡情地去玩、去瘋、去運動,孩子才能在不可預期的環境中成長得越來越好。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拼的不是孩子的爆發力,而是孩子的耐力和持久力。
我們越是想要讓孩子贏,越是要克服焦慮,保持平穩的心態。
願我們都能在內卷的大浪潮下保持清醒,把眼光放得長遠些,養出一個真正獨立且內心充盈的孩子。

〖歡迎轉發、評論和點在看〗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點開公眾號名片,點擊右上角,再點擊“設為星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