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0億年以後,地球生命將完全滅亡丨世界地球日

大約10億年以後,地球生命將完全滅亡丨世界地球日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第54個世界地球日的主題是“眾生的地球”。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那麼,生命是如何被地質、氣候和大氣力量反覆塑造,依靠微妙的平衡存在於地球上的?五次大滅絕之後,人類這一物種將在哪個世代、以何種姿態迎來滅絕呢?


本文選自《地球生命小史——生命演化史詩的12個樂章》,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摘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地球生命小史——生命演化史詩的12個樂章》, [英]亨利·吉 著,邢立達 唐亦辰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3年4月版。

原文作者 | [英]亨利·吉

所有繁盛、幸福的物種都是相似的,瀕臨滅絕的物種則各有各的不幸。
氣候變化讓森林退化成小片的樹林,樹林之間被草原隔開。形成的場面像是無盡的草海上漂浮著若干樹林的孤島。隨著冰蓋的融化,陸地被水淹沒,只有從前是山頂的地方形成露出水面的孤島。那些掙扎求生的舊世界殘黨又發生了什麼呢?
一些群體利用孤立的環境,演化出了奇異的新形態。弗洛勒斯人和它們的獵物矮象都是我們可以想到的例子。還有許多種群沒能在孤立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它們可能是因為找不到足夠的水和食物,也可能是難以找到配偶,又或者是隻能找到近親作配偶,使整個種群因為近親繁殖而退化。還有的物種乾脆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是試圖沿襲舊環境中形成的習慣。個體一個接一個地死亡,或因遺傳疾病,或因年齡,又或者因為意外。種群中後代數量越來越少,直到降為零,種群也就滅絕了。
由於曾經連成一片的棲息地被分割成了碎片,每個碎片上居住的孤立種群各自面對著各自的困難。如果其他種群都未能克服困境而消失了,那麼剩下的唯一種群也就更容易因為當地一些極為特殊的局部性災難而滅亡,從而導致整個物種滅絕。這種災難可以是任何事情,也遠遠比不上小行星撞擊或地幔柱噴發這類大型事件。舉例來說,它有可能是一場泥石流摧毀了種群唯一的食物來源,或者是建築工地的推土機剷平了物種最後的避難所這種無聊的事件。
電影《不要抬頭》(2021)劇照。
其他一些物種可能看起來數量眾多,沒有理由擔心自己即將滅絕。但經過更仔細的研究我們會發現,這些物種早已透支了生命之書上的額度,是必定要滅絕的,看起來像是在盛年就上了死神的名單。也許它們在早已習慣的棲息地數量豐富,但只要棲息地進一步縮減,即使只是小幅縮減,也會導致最終的滅絕。毫不誇張地說,這樣的物種活在借來的時間裡。例如,對於鈣質草地上蝴蝶和飛蛾的消失,更好的解釋是數十年間它們的棲息地逐漸縮小,而不是當前的棲息地消失。這些物種揹負了所謂的“滅絕債”。還有一些物種,出於某種原因,會降低其繁殖率,導致世代更替率低於死亡率。
在推動許多不同物種走向滅絕這方面,
智人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推動許多不同物種走向滅絕這方面,智人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樣,這些導致物種滅絕的因素可能也會波及智人本身。遠古時代的大規模滅絕事件是如此遙遠,以至於我們很難從一片混亂和干擾中梳理出單個物種的故事。
例如,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西伯利亞熔岩柱上湧,向大氣釋放了大量溫室氣體,導致溫度劇增,空氣和海洋被毒化。但無論這次災難多麼恐怖,無論各種生物受到了哪些共同的磨難,每一個動物,每一株植物,每一隻珊瑚蟲和盤龍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死去的。大滅絕歸根結底是所有生物非正常死亡的總和,其中每一次死亡都是一出獨立的悲劇。
大約10000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在整個歐亞大陸、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所有體形大於大型犬的動物都消失了。它們滅絕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人類捕獵過於貪婪,也有可能是因為更新世時期常見的劇烈變化的氣候。最有可能的是,兩者兼而有之。
不過,更新世末期的滅絕事件比二疊紀末大滅絕在時間上離我們近得多,留下的痕跡也更為新鮮,可以進行更加細緻的研究。我們甚至可以追溯個別物種的命運軌跡。例如,冰河時代有兩個標誌性的物種——大角鹿(又稱愛爾蘭麋鹿)和長毛猛獁象。
這兩個物種的棲息地規模在短短几千年內大幅縮小,這一變化和氣候突變以及它們賴以生存的植被突然衰敗是同時發生的。
人類的狩獵最多是加速了它們遲早要發生的滅亡。大角鹿和猛獁象雖然已經沒有了,但是它們留下了豐富的化石。我們可以可靠地確定這些化石的年代,從而精細地描繪出它們衰落和滅絕的過程。倘若它們是二疊紀末滅絕的動物,我們也許只能簡單地說它們消失了,僅此而已。
年代更近的物種滅絕時間可以被非常精準地確定。最後一隻野生的牛——原牛(Bos primigenius)——於1627年在波蘭被射殺。由於持槍的人越來越多,它的滅絕是不可避免的。即便如此,原牛的滅絕仍然是最尖銳、最特別也最令人痛心的。原牛曾經在整個歐洲繁衍生息,數量龐大,最後卻滅絕於槍手的一顆子彈下。相比之下,北方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還與我們同在。為了避免僅存的個體不被槍手的子彈打倒,我們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它們整個物種只剩兩隻,而且都是雌性,所以滅絕只是時間問題,而且時間已經不多了。
實際上,原牛和北方白犀牛的情況有所不同。原牛屬於牛科。牛科是哺乳動物幾大分支之一,這個科還包括山羊、綿羊和各種羚羊。許多牛科物種仍在蓬勃發展,如果不是因為人類,也許原牛也不會滅絕。但是犀牛屬於奇蹄類,歷史可以追溯到漸新世。那時它們和其他奇蹄類動物十分興旺,但之後就進入了長期的衰落。奇蹄類遠遠競爭不過包括牛科在內的偶蹄類動物——自然也競爭不過原牛。人類只不過是加速了北方白犀牛必然結局的到來,而這一結局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註定。
有些物種在這個週期興盛一時,
但可能在下一個週期就會消失

自從地球進入一系列的冰期至今已經有250萬年了,而且冰期還將繼續數千萬年。冰川已經反覆形成和消融20多次,造成的氣候劇變為始新世以來所僅見,但這還僅僅是個開始。每一次冰川的前進和後退都會造成遊戲規則的變動,從而導致一些物種滅絕,但也導致另一些物種的興盛。有些物種在這個週期興盛一時,但可能在下一個週期就會消失。
在冰川期徹底結束之前,像這樣的冰期-間冰期的輪迴還要再繼續近百次。智人在當前這個週期佔據了天時地利。在約12.5萬年前的上一次溫暖時期,這個物種飛躍式地發展出了自我意識。
在之後漫長的寒冷期,智人利用海平面較低的有利條件進行遷徙,登上了許多原本孤立的海島。
在大約26000年前的冰川極盛期,人類已經在舊世界各地安營紮寨,甚至跨越海峽進入了新大陸。只有馬達加斯加島、新西蘭、南極洲和一些較偏遠的海洋島嶼還沒有受到人類腳步帶來的衝擊,但人類進入這些地方也只是時間問題。
在智人擴張期間,其他人族成員都消失了。智人是存活到最後的、唯一的物種。自有人類以來的絕大部分時間裡,他們以採集和狩獵為生。人類和所有聰明的覓食者一樣熟知採集和狩獵的最佳地點。在冰川極盛期過後不久,由於人類反覆前往同一地點採集有用的植物,自然選擇的壓力讓這些植物演化出了更能吸引訪客的果實和種子。
不晚於23000年前,人類已經學會磨碎野生小麥和大麥的種子,以獲得麵粉並製作麵包。10000年前的更新世末期,世界上幾個不同的地區基本同時出現了農業。
自那時起,人類的數量急劇增長。當前,人類這一物種消耗了地球上所有植物光合作用產物的四分之一。
這樣大規模的佔有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數百萬個其他物種的可用資源變少,其中一些因此瀕臨滅絕。然而,人口增長主要是最近的事。現在還活著的人仍記得世界人口呈指數形式增長的現象。在我的有生之年,人口增長了一倍多,如果從我祖父母出生時算起,現在的世界人口已經翻了兩番。
放在地質年代的大背景下,人口增長可以說是在瞬間發生的。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影響大部分發生於約300年前的工業革命以後。那時,智人開始大規模利用煤炭的能量。煤是石炭紀森林留下的的殘骸形成的,其中富含能量。
在工業革命之後不久,人類又學會了勘探和開採石油。石油是一種高能量的液態碳氫化合物,是浮游生物化石在岩石層下方高壓高熱的環境中緩慢轉變產生的。利用化石燃料雖然只有短短几代人的時間,但它對人口增長的推動作用比農業出現時更為顯著。
電影《2012》(2009)劇照。
化石燃料燃燒的重要的副產品之一是二氧化碳,此外還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氣體。石油化工產業還製造了鉛和塑料等一系列其他汙染物。對化石燃料的利用造成了溫度急劇上升、動植物大範圍滅絕、海洋酸化和珊瑚礁破壞等後果。總體可能與地幔柱穿過有機沉積物衝到地表所產生的效應相當。但是,與二疊紀末災難性的地幔柱噴發系列事件相比,當前人為造成的二氧化碳波動將是極其短暫的。目前,人們已經在採取措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並在化石燃料以外尋找新的能源供應。人類將造成一個很高的碳峰值,但是它持續的時間會很短,以至於從長期來看無法檢測出來。
世界人口很有可能在21世紀達到峰值,
而後逐漸降低

大量人口存在的時間是如此之短,在遙遠的未來,比如2.5億年以後,不會有多少人類遺蹟保存下來——如果不是完全沒有的話。將來的勘探者即使用最靈敏的儀器探測,可能最多也只能發現痕量的異常同位素。或許他們會得出結論:在新生代冰期開始後不久,發生了一些事情。但是更詳細的結論,他們就無法得出了。
再過幾千年,智人就會滅絕。原因也許是人類欠下的滅絕債務早就該償還了。整個地球都是人類佔據的棲息地,而且到處都被弄得越來越不宜居。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人口更替無法維持。世界人口很有可能在21世紀達到峰值,而後逐漸降低。2100年的總人口將比現在的要少。
人類將會做許多事情來挽回自身活動對地球的損害,但是仍然只有幾千到幾萬年的時間。
電影《不要抬頭》(2021)劇照。
和與我們親緣關係最近的猿類相比,人類的基因同質性異常地高。這是人類大擴張之前在早期歷史上曾遇到基因瓶頸的體現——遠古人類曾經數次瀕臨滅絕。人類最終的滅絕將由幾個因素共同導致:早期歷史造成的基因多樣性不足,今天棲息地損失造成的滅絕債務,人類行為和環境改變造成的生育不足,以及小規模孤立人群所面臨的一些特殊問題。
不論怎樣,冰川前進和消退的循環還將繼續重複許多次。人類造成的二氧化碳增加會延遲下一次冰川前進的日期,但是當冰期最終來臨時會來得更加突然。氣候變化將導致極地冰蓋上崩解出大量的冰山,同時向海洋(特別是向北大西洋)中注入大量的淡水,從而堵塞墨西哥灣暖流。歐洲和北美洲將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裡全面進入冰期。但那時已不會再有人類記錄寒冷的天氣。在狂熱的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之前,人類自身就會滅絕。殘餘的溫室效應將暫時讓地球保持溫暖,但冰期的到來將更猛烈而突兀,並開啟冰期和溫暖期的交替循環,直到超額的二氧化碳完全被吸收,無法再影響新生代大冰期的自然進程為止。
紀錄片《地球》(2007)劇照。
大約3000萬年以後,南極洲將向北漂移到緯度較低的地方,溫暖的熱帶海水將把冰蓋的痕跡完全沖刷乾淨。隨之而來的將是一個持久的寒冷期,這對於生命意味著什麼?體形比獾大的所有陸生動物都將滅絕。大型有蹄類包括象、犀牛、獅、虎、長頸鹿和熊都將不復存在。絕大部分有袋類也將滅絕。可以溯源到三疊紀的卵生哺乳類——鴨嘴獸和食蟻獸——也將終結。靈長類最後一個物種——智人——此時早已消失了。
將會有幾種小型鳥類倖存下來,還有不少蜥蜴和蛇。龜、鱷等更大的爬行動物和所有兩棲動物都將滅絕。齧齒動物將大量倖存,但也許我們將很難認出它們。小鼠和大鼠的後裔中將出現許多食草動物。傳統的食肉目將只有一些類似貓鼬或雪貂的小型動物倖存下來,而大型食肉動物也將來自齧齒類。當然,最可怕的掠食者將由不會飛的巨型蝙蝠演化而來。
海洋中還是會有魚類。歷史可以追溯到泥盆紀的鯊魚仍將在海里遊弋。新的珊瑚或海綿物種將繼續形成礁石。鯨類仍將繼續存在一段時間。
為何二氧化碳會變得如此稀缺和珍貴?
用最宏觀的尺度來看,地球生命的故事熱鬧非凡,各種角色來來往往,但是歸根結底,是兩個因素控制著整臺大戲。第一個因素是逐漸減少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第二個因素是逐漸增強的太陽亮度。
絕大多數生命賴以為生的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生命物質的能力。為了進行光合作用,植物通常需要大約150ppm的二氧化碳濃度。這對應的是植物通過C3途徑固定二氧化碳製造糖類。而另一種途徑稱為C4途徑,它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濃度要低得多,只有10ppm。C4途徑的缺點在於植物需要更多能量來驅動它,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植物傾向於使用C3途徑。
幾百萬年前,隨著草的出現,事情發生了變化。草傾向於使用更浪費能量但更能充分利用二氧化碳的C4途徑,在熱帶草原上尤其如此。總體上看,雖然偶有高峰和低谷,在地球歷史上二氧化碳濃度一直是在持續降低的。在新生代中期,二氧化碳終於低到了一定程度,以至於自然選擇更有利於那種一向少見的光合作用形式,即使它耗費的能量更多。
影《不要抬頭》(2021)劇照。
回顧更久遠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這不過是生命對地球環境改變的又一次回應。生命曾面臨許多類似挑戰,歷次挑戰背後大多有太陽輻射熱量持續升高和二氧化碳含量在宏觀上持續降低這兩個因素。
為何二氧化碳會變得如此稀缺和珍貴?原因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風化。山脈從地面上隆起所新形成的岩石很快就會被侵蝕風化。在這一過程中,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會被吸收。最終,受侵蝕的岩石會粉碎成塵土,流向大海,並在海底被掩埋起來。
地球在它歷史的最初階段幾乎完全被海洋覆蓋,沒有多少陸地可供侵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陸地的比例持續增加,風化作用的潛能也越來越高。和火山噴發等補充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作用相比,風化作用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速率一直在穩定而緩慢地提高。
命第一次面臨的挑戰是距今24億年至21億年之間的大氧化事件。當時,地殼運動突然加速,導致大量碳元素被掩埋。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清除,溫室效應下降,全世界進入了持續3億年的冰期,從北極到南極整個地球表面都被冰層覆蓋。這是若干“雪球地球”事件中的第一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當時太陽產生的熱量也沒有今天那麼多,這加劇了氣候變化的嚴重性,也影響了地球生命未來的進程。
生命應對危機的方式是增加複雜性。彼此之間原本只有鬆散聯繫的細菌把資源匯聚在一起,各自只專注於生命活動的一個方面。這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論述的“勞動分工”的經典案例。在工廠裡,如果每個工人都專注做一項工序,而不是讓每個人獨立完成整個生產過程,那麼總體生產效率會高得多。
同樣地,新出現的真核細胞內部存在著分工合作。真核細胞可以消耗更少的資源而做更多的事。
今天的生物正在為進一步的複雜化做準備

生命的下一次重大挑戰是發生在大約8.25億年前的羅迪尼亞超大陸解事件。和上次一樣,這次事件也導致了大規模的風化和碳埋藏,以及另一個漫長的冰期。這次冰期也引發了“雪球地球”事件,但是它的持續時間不如大氧化事件所造成的那次冰期長。雖然這一次有更多的陸地可供侵蝕,但太陽已經變熱了很多,所以冰期更早地結束了。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更復雜的真核生物。不同的真核細胞聚集在一起,組成多細胞有機體,其中每一個細胞專注於各自的任務,如消化、繁殖或防禦。動物的出現是羅迪尼亞超大陸解體後的那次冰期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之一。
生命又一次通過徹底重組內部“經濟學”來應對劇烈的環境變化。多細胞生物可以長得更大,移動得更快更遠,並獲取更多資源。這是單細胞真核生物永遠趕不上的。
真核生物並不是看著日曆來到了距今8.25億年的時刻然後一致同意成為多細胞生物的。在此之前多細胞生物早已出現了。在那個時刻之後,單細胞真核生物和細菌仍然極其普遍,同時多細胞狀態變得更加常見了,而不再是一種少有的例外情況。10億年前,我們只能在一片淤泥的海洋中偶然發現葉狀體的海藻;而8億年前,海藻已遍佈各處;到5億年前,已經有許多種動物和海藻一起搖擺,其中有些大到肉眼可見。
類似地,今天的生物正在為進一步的複雜化做準備。正如細菌結合形成真核細胞,真核細胞又結合形成多細胞的動物、植物和真菌,在地球生命的最後階段,多細胞生物也將互相結合形成一種全新的生物,其能力和效率將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種子在很久以前就已被種下。
紀錄片《地球》(2007)劇照。
在植物首次登上陸地後不久,它們發現如果與地下的真菌形成密切聯繫的話,生存會容易很多。植物的根部和真菌結合形成的共生體叫作菌根。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向真菌輸送營養,而真菌深入地下吸取礦物質供給植物作為交換。
今天,絕大多數陸生植物會形成菌根,實際上若沒有菌根,它們便無法生存。你下一次到樹林中散步的時候,可以想象一下各種植物的菌根在你的腳下連接在一起,互相交換營養,形成一個包括整片樹林的網絡,並調節著所有樹木的生長。實際上,森林中所有的樹木和菌根形成了一個單獨的超級有機體。
真菌有在很大範圍內調節生命的潛力。全世界已知的最大生命體之一就是真菌。一株球蜜環菌(Armillariabulbosa)的微小菌絲在美國密歇根北部的森林裡蔓延,佔據了15公頃的面積。雖然人們幾乎意識不到其存在,但它的總質量超過10000千克,而且至少已經存活了1500年。
但是我們很難把這株真菌定義為一個個體。真菌的菌絲悄無聲息地在地下蔓延,侵入土壤層的每一個黑暗角落,形成了巨大的聯合體。
植物登陸之後很久,在恐龍時代的巔峰時期經歷了一場風平浪靜的革命。花兒出現了。有花植物一開始只是這個世界上處於水邊的不起眼的小生命,但是它們很快就變得相當普遍。1億年之後,它們成為陸生植物界的主導者。花的優勢之一是它們可以吸引傳粉者,而不是依靠風、天氣和運氣完成受精。有花植物和許多其他生物一樣,在對抗環境的過程中尋找到了生存捷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與花的出現同步進行的是傳粉昆蟲種類的急劇增加,這可能並非偶然。增長最快的昆蟲是組成膜翅目的螞蟻、蜜蜂和黃蜂,以及組成鱗翅目的蝴蝶和蛾類。
這些昆蟲類群已存在了數百萬年,有花植物的出現加速了它們的演化。有些植物和它們的傳粉者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無法離開對方獨立生存。例如,無花果若沒有它們的租客——榕小蜂就不能繁殖,而榕小蜂的全部生命都圍繞著無花果這一種植物。無花果的果實在我們看來是一種水果,但實際上也是榕小蜂為自己創造的一個棲息地。
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2017)劇照。
絲蘭和它伴生的飛蛾之間也存在類似的密切聯繫。從某些方面來看,無花果和榕小蜂實際上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體,它們的結合不可拆分。絲蘭和絲蘭蛾之間也是如此。許多螞蟻、蜜蜂和黃蜂正在向一種全新的整體化方向演化。這種整體狀態與它們和植物之間的聯繫不同——正是這種聯繫讓它們在有花植物出現以後加速演化的。
這些昆蟲往往組合成規模巨大的社群,社群中的個體專門從事某項特定的任務,如防禦或覓食。重要的是,社群當中僅有一個個體負責繁殖,它被稱為“王后”。這種情況和多細胞生物中只有少數細胞負責繁殖的情況是一樣的。這些社群本身是超級有機體,它們甚至表現出了一些專屬於動物個體的行為。例如,在乾旱時期有的紅鬍鬚蟻社群會派出較少的個體外出覓食,而這種限制措施可以讓社群分裂出更多子社群,從而得到回報。
和人類一樣,螞蟻與它們體內的細菌以及周邊的其他動物聯繫緊密。它們會主動培育真菌園,還會馴養成群的蚜蟲,並採集它們分泌的蜜露作為食物。一個物種有了社會性組織往往意味著它會取得成功。
人類的成功也許就可以歸因於其社會化的傾向。在社會化的群體中,個體往往專精特定的任務。這樣的社群積累資源更為容易,效率高於個體單獨行動的結果。在今天,如果每個人必須為自己的每一項基本需要而奮鬥,那麼還有多少人能過上舒適的生活?對於社會性昆蟲來說也是一樣。這個道理在社會性昆蟲出現之前就存在,在人類滅絕之後很久也將繼續存在。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較小個體和大規模群體的組合將會越來越有優勢。
2.5億年以後,各個大陸將再度合併成為一塊超大陸

未來,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將越來越稀少,這種組織化現象也將越來越普遍。單個有機體將變得更小,併成為更大的社會性超級有機體的一部分,從而更有效地利用資源。與此同時,植物將依靠動物來提供二氧化碳,進行授粉。那些和動物關係不那麼密切的植物最終將被餓死。實際上,與現代植物緊密共生的榕小蜂和絲蘭蛾的體形和行為已經發生了大幅改變。它們與那些更自由且不專一的昆蟲近親已大為不同。
在未來,植物與傳粉者的聯繫將變得更為緊密,尤其是當傳粉者是社會性昆蟲的時候。這一演變將持續加速,直至昆蟲成為單純給植物授粉和提供二氧化碳的工具。最終它們會成為植物體內的微型器官,就像我們細胞中的線粒體一樣——線粒體的前身是自由生存的細菌。昆蟲的繁殖將會與植物的繁殖完全同步,二者融為一體。
而植物本身也將演變得面目全非。它們也許會模仿真菌,把大部分植株以根或塊莖的形式埋在地下。也許植物會長出中空的囊,讓產生二氧化碳的昆蟲夥伴在其內部生活。這些昆蟲也許會退化成微觀蠕蟲,甚至是類似於阿米巴的細胞團,或許一生專門為植物微小的隱花授粉。植物或許只是偶爾讓負責光合作用的組織伸出地表。但是,隨著可供收集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少,太陽也越來越熱,“偶爾”將變成“很少”,進而變成“幾乎從不”。
但有些植物會在地表以上開出微小的花朵,在風中釋放和收集花粉以維持基因多樣性。也許這可以作為一種標誌,表明一切尚未完全消失。地質運動仍將繼續。2.5億年以後,各個大陸將再度合併成為一塊超大陸,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超大陸。和盤古大陸一樣,它也會橫貫赤道。
大部分內陸地區將變成極其乾旱的沙漠,周圍環繞著極高極綿長的山脈。世界上將只有少量的生命跡象。海洋生物的形式將比現在的更簡單,而且大部分將集中在深海。陸地看起來將毫無生氣。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陸地生命還是存在的,只不過要向下挖得很深才能找到。即使是今天,在地下深處也有大量的生命活動,而我們注意不到。它們往往比植物的根系更深,比菌根和蜜環菌等真菌還深。也許真菌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
地下深處有開採礦物的細菌。它們通過把一種礦物質轉化為另一種來獲取能量,維持著石頭縫中的卑微生活。許多小生命又以這些細菌為食,其中最多的是線蟲。線蟲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類動物,而它們又極為普遍地寄生於各種動物和植物體內。一位科學家評論說,如果除了線蟲以外的生物都變成透明的,我們仍能看到大樹、人類、動物和大地本身的“幽靈”形式。
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2017)劇照。
深部生物圈的生命活動十分緩慢,相比之下,冰川本身就像春天的羔羊一樣活躍。在深部生物圈,甚至連生存與死亡有時都難以區分。
在那裡細菌的生長非常緩慢,很少分裂,可以存活數千年。隨著世界變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變得更加稀缺,深部生物圈的生命生長速度將會加快。驅使它們加快生長的將是更高的溫度,以及一種新型生物從上方進行的入侵。入侵者將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複合體,由很久之前被稱為真菌、植物和動物的生命組成。這些超級有機體將是我們星球表面最後的生命支柱,它們將與遲緩的深部細菌結合起來。前者為後者提供安全保護,後者則為前者提供能量和營養,因為那時光合作用早已是過去式了。
超級有機體的真菌狀菌絲將在地殼中分叉蔓延,到處尋找養料,並將更多的有機體納入自身。直到在地球生命末期的某一天,所有超級有機體的菌絲將連成一片並互相融合。也許在地球生命的末尾,所有的生物將會形成單一的整體,面對命運進行頑強地抗爭。地質運動將會繼續,雖然速度會慢一些,看起來像是受到關節炎的困擾一樣。而地球此時的確已經十分衰老,構造板塊的運動已經不像之前那麼順滑了。
在地球的青年時期,推動大陸漂移的熱對流引擎是由核反應熔爐驅動的。在遠古年代,一顆超新星爆發前的最後幾秒合成了鈾和釷等緩慢衰變的放射性元素,這些元素在地球形成時彙集在地心,它們放出的熱量為大陸漂移提供了動力,而現在它們幾乎已經用盡了。
將在8億年後形成的超大陸會是這個星球歷史上最大的一塊超大陸,也是最後的超大陸。這是因為無休止的板塊運動終將停息。板塊運動有時是生命的燃料,也常常是生命的剋星。地球表面將不再有任何生命。即使是在地下深處,生命也只是苟延殘喘。最後的海洋生命將聚集在熱液噴口周圍。但由於富含氫、硫等礦物質的熱泉終將沉寂,這些生命也會飢餓而死。
大約10億年以後,地球生命將完全滅亡。它們在歷史上曾將每一次挑戰巧妙地轉化為發展繁榮的機遇,但生命沒有永恆。
本文摘編自《地球生命小史——生命演化史詩的12個樂章》,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作者:[英]亨利·吉;摘編:安也;編輯:劉亞光;導語校對:劉軍。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週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全年合輯!2022《新京報·書評週刊》年度合訂本來啦!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