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滅朝鮮,設四郡,日本人在幹什麼?

漢武帝滅朝鮮,設四郡,日本人在幹什麼?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滅朝鮮設四郡,朝鮮海峽對岸的日本在幹什麼呢?有人戲稱當時日本人還在樹上,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不過那時的日本確實比較落後,屬於部落形態。

朝鮮半島南部與日本九州島隔海相望,中間還有一座對馬島作為跳板,而對馬島距離朝鮮南部海岸不過五十公里,天氣晴朗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二者之間從古代開始就不乏交流。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發兵消滅衛氏朝鮮,同時在朝鮮北部和中部按照漢制標準建立了四個郡,分別是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臨屯郡。按說這樣重大的地緣變故,必然會對近在咫尺的日本產生影響,但在史書中卻找不到有關記錄,此時的日本在幹什麼呢?

衛氏朝鮮脫胎於箕子朝鮮,箕子是商紂王的叔叔,商朝滅亡之後,箕子率領部分族人徙至朝鮮半島並建立箕子朝鮮,此後歷經西周、春秋戰國、秦朝和西漢初年,國祚長達千年之久。不過由於遠離中原,箕子朝鮮的發展水平遠遜於中原,人口規模更是困擾歷代統治者的難題。與此同時,中原大地由於連年戰亂,大量人口外逃至朝鮮,而朝鮮國王也樂於看到這種局面。到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天下逐步安定,但異姓王的存在卻令朝廷寢食難安,於是因剪除異姓王而爆發的叛亂和戰爭再次上演。

圖-衛滿去往遼東和朝鮮半島

公元前195年,燕王盧綰被迫遠走匈奴,部下四散逃亡,其中一名叫衛滿的將領逃至遼東。箕子朝鮮將衛滿任命為戍邊重臣,卻不想衛滿鳩佔鵲巢,很快廢黜國王箕準並自立為王,於是一個新的王朝衛氏朝鮮誕生。此後衛氏屢屢勾結匈奴與漢朝為敵,終於在武帝時期引來漢軍的大規模征討。漢武帝發兵五萬,分水路和陸路從山東和遼寧向朝鮮半島發起進攻,國力的巨大懸殊使得衛氏朝鮮的抵抗力量很快瓦解,漢廷則在朝鮮故地設置樂浪、玄菟、真番和臨屯四郡。

此時海峽對岸的日本對朝鮮半島發生的變故一定有所聽聞,但除了靜態觀望之外別無他法,因為此時的日本還處在彌生時代,單是東瀛四島之一的九州島就並存著一百多個國家且相互之間打得不可開交。彌生時代的日本仍舊以狩獵採集為主,同時輔以一定的農業,但基本上也是靠天吃飯,此刻日本列島上所謂的國家與部落並無太大差別,其規模也只比今天的村子大一些。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低下,日本軍隊裝備的還是木槍、木盾和石塊,弓箭的箭鏃以骨制和竹製為主,面對大陸和朝鮮列裝的鐵質兵器,日本人根本不敢想象。

鑑於這樣的狀況,當時的日本普遍對外來的“渡來人”大開國門,這些來自中國和朝鮮的移民不僅能夠充實日本的人口,也為對方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大陸文化。在中國官方和民間,日本最早稱為“倭”,只是形容一個地方。到東漢光武帝時期,九州島上一個名為“奴”的國家派出使團造訪洛陽,大漢皇帝熱情地接待了來訪使者並冊封對方為“漢倭奴國王”,至此奴國算是抱住了漢朝的大腿。

此後日本跳過青銅階段,從石器時代直接過渡到鐵器時代,而部落之間的兼併也愈加激烈,短短几十年九州島上的一百多個國家就互相吞併,到最後有兩個部落脫穎而出,一個是邪馬臺,一個是狗奴。邪馬臺國不斷吸納周圍部落,其中就包括最先接受中國冊封的奴國,正當邪馬臺準備一統天下之時,九州南部的狗奴卻誓死不從。狗奴民風彪悍且精於軍事,即便邪馬臺聯合三十多個部落也打不過對方,無奈邪馬臺只能再去中國尋求支持,而此時已是三國曹魏時期。

隨著使團獲得“親魏倭王”的金印,邪馬臺也成為受中國承認的倭國唯一的合法勢力。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