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公元前599年五月的一天,陳國國君陳靈公帶著大夫孔寧、儀行父,到鄭穆公家中喝酒。
之所以被稱為夏姬,是因為鄭穆公把她許配給了陳國的司馬夏御叔。
此時夏御叔已然去世,夏姬成了寡婦,門前比丈夫在世時熱鬧多了。
夏姬和陳靈公、孔寧、儀行父三人,都保持著“負距離”的親密關係。
陳靈公甚至在朝會上拿出夏姬的內衣,和臣下互相調笑,絲毫不避人。
大意是:我們國君早飯都來不及吃,就帶到株邑去找夏姬了。
這次宴會,陳靈公喝得酒酣耳熱之際,例行跟孔寧、儀行父談笑:“夏徵舒身材魁梧,我看他像是儀行父你的兒子?”
儀行父眼睛一眯,戲謔地望向一旁:“稟告君上,其實夏徵舒長得更像孔寧。”
孔寧也不接這個鍋,把皮球踢回到陳靈公:“以我看來,夏徵舒其實更像君上您多一些。”
可君臣之間的無恥談話,令剛從外面回來的夏徵舒怒火中燒。
原本,國人的嘲笑,令他羞愧難當,可他為了母親,選擇當鴕鳥一再忍讓。
但如今“雜種”的羞辱,是個男人都忍不了了!必須殺了他們!
夏徵舒裝好手弩,埋伏在馬廄裡,等陳靈公酒足飯飽離開時,猛然現身,一箭便射死了陳靈公。
十四年,靈公與其大夫孔寧、儀行父皆通於夏姬,衷其衣以戲於朝。洩冶諫曰:“君臣淫亂,民何效焉?”靈公以告二子,二子請殺洩冶,公弗禁,遂殺洩冶。
十五年,靈公與二子飲於夏氏。公戲二子曰:“徵舒似汝。”二子曰:“亦似公。”徵舒怒。靈公罷酒出,徵舒伏弩廄門射殺靈公。孔寧、儀行父皆奔楚,靈公太子午奔晉。徵舒自立為陳侯。徵舒,故陳大夫也。夏姬,御叔之妻,舒之母也。
夏徵舒乾死了陳靈公,自己又有軍權(接替了他父親夏御叔的位置)在手,乾脆自立為陳國國君。
令人十分驚奇的是,陳國老百姓卻沒有對篡權奪位的夏徵舒變現出任何不滿。
(注:以下內容為老王自己開腦洞的想法,請輕噴。歡迎各位讀者老爺砸板磚。)
從地緣上來看,鄭、陳兩國國都的距離不過300里路。
夏徵舒做為鄭穆公的外孫,陳國內亂,鄭國完全有藉口派兵插手陳國內政!
自春秋中期以來,國際態勢一直是晉楚兩強爭霸的局面。
鄭、陳、衛、蔡等小國一直卡在當中受夾板氣,今日投晉、明天迎楚。
晉楚是惹不起的,只能找比自己還軟的軟柿子捏。鄭國就瞄上了陳國。
夏徵舒能夠“順理成章”接盤陳國,鄭國在背後一定也出了大力!
老王甚至懷疑,夏姬之所以會毫無廉恥的勾引陳靈公,目的就是為了鄭國有一天大舉征伐陳國做準備!
用美色開道,吞併他國基業這個事兒,在鄭國曆史上是找得著先例的,並不是第一次:
當年鄭武公(鄭莊公和共叔段的父親)在位時,為了吞併臨近的胡國,鄭武公先把女兒嫁過去,以亂其心,後來又殺了主張對胡國開戰的大臣關其思,進一步麻痺胡國君臣,最終奪取了胡國的領土。
《韓非子》載: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
孔寧和儀行父跑到楚國後,當即面見楚莊王,一通添油加醋勸說後,楚莊王決定出兵征討陳國。
一番混戰,夏徵舒被殺,陳國被陳靈公的太子午接手,夏姬也被當成勝利品帶回楚國。
楚莊王本來對夏姬嗤之以鼻:一個40多歲的女人再漂亮能漂亮到哪去?
直到見到夏姬的那一刻,楚莊王被真香定律了,當即準備納夏姬為王妃。
巫臣說:“王上伐陳,本來正義之舉,現在把夏姬納入後宮,讓天下人怎麼看您?大不利啊!”
楚莊王一想也對:我的目標是與晉國爭天下,哪能讓小小夏姬絆住了腿。
而第二次出場,是幾年後的的邲之戰,領了盒飯,屍首都被晉國人搶了去。
這是,巫臣跑來勸子反:“兄弟啊,那夏姬可是個不祥之人,你看,她嫁誰誰死,剋死了多少人啊!連自己的兒子都剋死了……”
子反聽得心驚肉跳:“對啊,苟命要緊,夏姬還是不要了。”
子反欲取之,巫臣曰:“是不祥人也!是夭子蠻,殺御叔,弒靈侯,戮夏南,出孔、儀,喪陳國,何不祥如是?人生實難,其有不獲死乎?天下多美婦人,何必是?”子反乃止。
勾搭上夏姬,巫臣偉光正的人設不就崩了嗎?那還怎麼在楚國混?
首先,由夏姬出面找到楚莊王,說自己要前往鄭國,迎回丈夫連尹襄老的屍體,讓他入土為安。
夏姬臨走前,又發了個誓,說:“如果晉國拒不歸還我亡夫的屍體,我也就沒臉回楚國了。”
因為夏姬回鄭國不久,巫臣便秘密“偷渡”到鄭國,和夏姬“隱婚”了起來。
秘密結婚之後,巫臣又返回楚國,只做了一件事:把財產分批轉移,人不知鬼不覺運到鄭國。再借著出使齊國的機會,帶著家族核心成員一起來了個捲包燴。
巫臣知道:他勾搭夏姬的事一旦敗露,楚國點名要人,鄭國是保不住他的。能跟楚國掰手腕子的,只有晉國。
所以,巫臣接上夏姬之後,沒在鄭國多做停留,直接北上投了晉國。
巫臣這一叛逃,子反才回過味兒來:這老小子真他麼不是東西!
當即聯合之前一樣對巫臣不爽的令尹子重,派兵殺掉了巫臣還留在楚國的所有家族成員,並洗劫瓜分了他們的家產。
為了報復子反和子重,巫臣找到晉景公,推銷自己制定的一套“聯吳制楚”的方略。
從當時的國際大勢來看,坐著四個“一流強國”,即:秦、晉、齊、楚。
東邊的齊國靠海,且離其他國家都比較遠,所以暫時可以先不考慮;
西邊的秦國,雖然天天做著“東出”的夢,但由於晉國的緣故,勢力範圍從來到不了崤山以東,只能和西戎對攻,也不足為懼;
而且,在邲之戰中,晉國戰敗,導致鄭、衛、陳、蔡等國一股腦兒都轉向了楚國。
如果這個時候,想要削弱楚國,晉國沒必要找這些小國麻煩,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聯合吳國!
吳國在楚國的東南方,屬於蠻荒地帶,楚人不太瞧得起他們,一向疏於防守。
由晉國出技術,做吳國的幕後指揮……用不了幾年,吳國強大了,自然會把戰火燒到楚國那裡去!
到時候,楚國大難臨頭,晉國只要搬個小板凳吃瓜看戲就行了。
子反欲取夏姬,巫臣止之,遂取以行。子反亦怨之。及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殺巫臣之族子閻、子蕩及清尹弗忌及襄老之子黑要,而分其室。……
巫臣自晉遺二子書曰:“爾以讒慝貪惏事君,而多殺不辜。餘必使爾罷於奔命以死。”
巫臣請使於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乃通吳於晉。以兩之一卒適吳,舍偏兩之一焉。與其射御,教吳乘車,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吳始伐楚,伐巢,伐徐。……子重、子反於是乎一歲七奔命。蠻夷屬於楚者,吳盡取之。是以始大,通吳於上國。
晉景公一聽,不禁喜形於色:好啊,果然賣國還得看“楚奸”!
巫臣把中原的射箭、戰車、陣法戰術,毫無保留傳授給了吳國人,並一個勁兒鼓吹吳國和楚國開戰,以爭取生存空間的必要性。
就這樣,原本與世無爭的吳國,趕上春秋爭霸的末班車,逐漸成為了一把插入楚國心臟的鋒利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