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堅持這麼做,排走溼氣、強健脾胃

每天堅持這麼做,排走溼氣、強健脾胃
黃帝養生

傳播養生知識

交流養生經驗

公眾號合作請聯繫 QQ:365300103

春天氣候反覆多變,尤其是清明節氣前後,大家普遍感覺空氣中的溼度明顯增加。俗話說“一溼百病生”,由於溼氣是很多常見疾病的根源,所以防溼邪,一定是春夏之際的養生要點。

春季防溼很重要

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沒錯,您是被溼氣“纏”住啦!

不過,外溼造訪咱攔不住,我們能做的就是減少內溼,這樣才能防止日後受到內外溼氣的“夾擊”,使健康受到更大摧殘。

而內溼的產生和脾胃運化能力下降有關,不想受到溼氣困擾,要少吃生溼的食物。

生溼食物有哪些

01
含糖多的食物

中醫認為甘入脾,雖然甘味食物能補脾益氣,但同時也會助溼。  

不僅是甜點之類的甜食,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比如橘子、葡萄、菠蘿等,以及山藥、紅薯等含澱粉高的健康食材,也要注意吃法,適量食用。

02
冷飲、生果蔬

中醫講“寒涼傷脾”,傷脾後,脾的運化功能減弱,也容易促進溼氣生成。

所以,雖然天氣轉暖了,但冰啤酒、冷飲等還是要少吃,否則會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從而加重溼氣。

此外,涼拌生吃蔬菜也會生溼。對於陽氣旺盛、身體強壯的人來說,生吃果蔬並不會受到影響。但對於本身就有脾胃虛弱問題的人來說,蔬菜最好做熟再吃。

03
煎炸、燒烤食物

煎炸、燒烤食物雖然好吃,但比較油膩、不好消化,吃多了容易加重脾胃的負擔、促進溼熱之邪的生成。

04
辛辣食物

辣椒味辛,有溫散的功效,能在一定程度讓人發汗祛溼,對祛除寒溼之邪很有好處,但這裡一定要強調的就是“適量”。

因為,辛辣吃太多了會生內熱,不但無法祛除溼氣,辣椒所致的熱邪還會和溼邪一起“狼狽為奸”,人就容易生病。

尤其是對於本身溼熱就重的人而言,吃辣椒不僅會加重溼氣,還會出現喉嚨痛、口腔潰瘍等。


黃帝內經真言要決就是講這個空間遊戲規則,四時,五臟,陰陽,自然,五行等對應規則,

系統全面判斷問題的變化,從而高維解決問題

05
涼茶

多數涼茶性涼,經常喝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從而加重溼氣。 

尤其是喝涼茶後如果出現沒胃口、拉肚子等不適時,往往意味著脾胃受損,應馬上停止飲用。 

06
過度進補

補藥只是補藥,雖有補虛之效,但使用起來也是有各種條件限制的。

中醫學中,沒有包治各種不同的虛損病證的“萬能補藥”,也沒有能夠讓健康人更健康的補藥。

過度進補或隨意服用補藥,非但不能讓補藥發揮作用,還可能會破壞脾胃功能,反而可能導致內溼加重。

比如很多人都愛吃的阿膠就屬於比較滋膩的一款中藥,對於氣血虛弱的人有很好的恢復作用,但對於本就溼氣較重或脾胃虛弱的人來說,亂吃阿膠就會有生溼之禍。

所以,補藥能不能吃,一定先問問醫生。

習慣加重體內溼氣

01
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

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02
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溼氣大的表現。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

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溼”。

03
老坐著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致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痠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04
不通風

一些生活細節,也會導致周圍環境和身體裡的溼氣加重。比如,喜歡坐在地板上玩耍、長時間處在密閉的房間裡等。

建議大家平時要適當開窗透氣,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

祛溼揉兩穴

要想祛溼,除了要改掉壞習慣外,還要注意將水液運化的通道疏通,其次要將脾胃的功能健運起來。

在此給大家推薦兩個穴位,一個負責通調水道,一個負責健脾化溼。

01
通調水道——水分穴

位置:肚臍上方一拇指寬,就是水分穴,主要用於通調水道。

手指四指併攏放於水分穴,用振顫的手法按摩,堅持30~60秒。

此方法可以讓大小腸蠕動分開,恢復它們分清降濁的功能,還能幫助控制血糖。

02
健脾化溼——陰陵泉穴

位置:找到小腿的迎面骨,從下向上推,推到迎面骨拐彎處,就是陰陵泉。

平時,大家可點揉從三陰交到陰陵泉這一段經絡,每天10~20次。

如果摸到有條索筋結的位置,說明有代謝的問題,可以著重用彈撥的方式按揉,每天彈撥50次。

點擊上方關注【黃帝養生上品女人視頻號

點亮【在看】,讓更多人走進健康生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