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中醫老苗說

我和大熊每週直播帶領中醫愛好者系統學習中醫。週二內容為內養外調實踐課,週三內容為五運六氣。歡迎大家掃碼關注“大熊敦敏”公眾號,進入公益學習群。

適合中醫愛好者入門和健康從業者提升基礎理論的《中醫基礎入門》訓練營已經上線,中醫老苗主講,贈送大熊《中醫入門學習筆記》6冊和學習進度手冊,用190天構築中醫基礎,真正入門中醫(點擊此處瞭解詳情)。


你吃了嗎?這是國人口中較為常用的一句問候語,最初,反映的是人們在歷經艱難歲月時相互之間一種實實在在的關切,而進一步講,則可以看作是人們對身體健康的相互提醒,為什麼這麼說呢?


全球共有5億胃病患者,中國就佔了1.2億,是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在中醫裡,提到胃就不能不說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強,就會引發很多疾病。我覺得養生必須先養脾胃,胃強身體才強壯,胃弱身體就虛弱。如果把長壽比喻成蓋房子,護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營養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


脾為溼土之髒,主運化,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溼土同類相招,同氣相求,終歸脾胃,故臨床多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正如章虛谷所說:“溼土之氣同類相召,溼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故溼氣傷人致病,四季均可發生。溼邪困脾,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易出現脾胃疾病,如出現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洩瀉等。

1
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我在門診中常碰到這樣的病人:有的面色蒼白,口唇沒有一點光澤;有的過於消瘦,好像一陣風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體格龐大,但一點都不結實;還有的說話有氣無力,精神不振,年紀輕輕卻未老先衰……多是由於他們的脾胃功能受損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幾個部位:

口唇 一般來說,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紅潤的,乾溼適度,潤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乾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關。另外,睡覺時會流口水,也是脾氣不足的表現。

鼻子 脾胃的經脈和人的鼻子相連。鼻腔乾燥、嗅覺失靈、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虛弱所導致的。鼻翼發紅的人,多有胃熱;鼻頭髮青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 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到肝,肝開竅於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另外,脾和人體液的吸收關係很大,如果常出現眼睛紅腫、臉腫等現象,也可能是脾的問題。

耳朵 脾胃虛弱會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常常表現為耳鳴甚至耳聾。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過度勞累或情緒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調的人,春天常常覺得身上沒勁兒、手腳冰涼、有時還會拉肚子。脾胃受傷五臟都遭殃。

2

脾胃與五臟的關係
脾胃出了問題,很可能連累五臟。中醫裡有一句話,“養脾胃就是養元氣,養元氣就是養生命”,脾胃健康是決定人壽命長短的重要因素。

心與脾就像一對母子,心臟病要從脾胃治。脾負責統籌人的氣血,供養心臟。一旦脾出了問題,不能益氣生血,就會導致人的心血失調,引發心臟疾病。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鬱氣滯有關,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反過來,脾胃也會影響肝臟,比如脂肪肝出現的根源就在於脾胃無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處理困難,堆積在肝臟裡,從而影響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虛最先影響肺。肺像個“宰相”,專門輔佐心臟這個“君主”。肺通過管理體內的氣,協助心臟治理全身。然而,肺氣的盛衰,取決於脾胃的強弱。脾胃虛的人往往會導致肺氣虛,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脾虛往往腎也虛。人的精力充沛腎氣就充足。腎的精氣強弱,還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營養滋養腎臟有關。長期脾虛會導致腎虛,表現為心裡煩熱、容易盜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涼。

3

脾胃生病的起因
 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脾胃有四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撐,四怕生氣。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過勞憂思)。肝與脾胃互相影響。必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肝不鬱,則脾不虛
 
肝不鬱,則脾不虛,大家都知道“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感覺餓,但肚子卻是鼓鼓的,吃了胃腸藥也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的肝鬱氣滯有關,生氣動怒憂思鬱結,都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洩,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儘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4

胃以通為補,脾以健為運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溼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者吃點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周身舒服。總之,痰溼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各種營養品、保健品,以免壅滯氣機。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5
消食通腑、健脾益氣宜八珍糕
中醫有“脾胃虛,百病生,諸病從脾胃論治”之說。上至高齡老人,脾胃虛弱,腹脹便秘;下至嬰幼孩童積食,食慾不振,大便不通;更有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甘厚味,中焦食滯,噁心嘔吐,脘腹脹滿、口臭便幹,睡眠不安和手腳心發熱等症狀。都可以用消食通腑健脾益氣之法。助消化消食積的良方莫過於山楂丸健脾益氣食治良膳首推八珍糕

山楂丸也叫大山楂丸,是助消化消食積的良方。山楂丸由山楂、麥芽、神曲三種藥味組成;山楂在方劑中是主藥,具有消食、除積、助消化的功能;神曲和麥芽也是消積化食的良藥;山楂善於消導肉食積滯;而麥芽、神曲善於消導澱粉類食物積滯。
 
八珍糕原方首見明代著名外科醫生陳實功所撰《外科正宗》,是陳氏家傳秘方,由人參、蓮子、芡實、扁豆、薏米、山楂、麥芽、山藥組成,研為細末,和以米粉,製成條糕,每日清晨服食數條,百日後可漸覺體健。

清朝御醫將這個方子獻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從乾隆41年堅持服用,活到了89歲,健脾八珍糕是在原“八仙糕”的基礎上,根據清代名醫汪昂所著《湯頭歌訣》所載處方,加減化裁,具有補而不滯、燥而兼潤、補而不膩之特點。

八珍糕是過去皇帝們常用的食療方。我曾研究過清宮醫案,發現乾隆皇帝經常吃一種糕點,幾乎常年不斷,有時這種糕點快沒了,乾隆皇帝還親自硃批,讓太監們趕快去做,不要耽誤了自己吃。
 
後來,慈禧太后也是這樣,非常喜歡這種糕點。那麼,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糕點呢?皇帝們如此喜愛。
 
原來,這種糕點由八種東西組成,它們分別是黨參(或者人參)、白朮、茯苓、薏米、蓮子肉、芡實、山藥和白扁豆。
 
這些東西大多是藥食同源之品,它們組合到一起,就成了調理脾胃的神藥,有神奇的力量,讓我們來看一看,
 
黨參是補中益氣的良藥,常常用於治療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證。《本草從新》中說:“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妥。”意思就是,黨參最大的作用是調補中氣,一個人如果脾胃虛弱,就可以用黨參來補。
 
黨參性平,它是這個方子裡面最主要的藥,用以滋補脾際,但我們用的量不大,一般是三十克左右。
 
白朮是中醫常用之品,它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的功能。白朮的特點是“守而不走”,意思就是,白朮是守城的高手。如果我們將黨參比作開國之君,它的作用是開疆拓土,那麼,白朮就是守城的大臣,國君把脾胃的陣地給攻佔下來後,白朮就可以守住。

在八珍糕裡面,白朮和黨參協同作戰,共同滋補脾陽,它們是這個方子裡面補中益氣的核心力量,白朮我一般也是用三十克。
 
茯苓是祛溼的藥物,具有補脾的作用,但茯苓補脾是通過洩溼來完成的。中醫認為脾屬土,土最討厭水溼,茯苓可以幫助脾土清除水溼。八珍糕裡面的食物各有各的力量,各有各的方向,它們調整氣機,有升有降。
 
這個茯苓就是先降後升,它在降水的同時,使得脾氣向上升。我們可以把脾氣比作一個氣球,如果氣球下面吊著一桶水,這個氣球就沒有辦法升空,如果我們把水給倒掉,那麼,氣球就會飛向天空。
 
茯苓就是這樣,它通過祛溼來提升脾陽。在這個八珍糕裡面,茯苓作為一個向上升的力量,主要任務是推動脾氣向上走。我一般用到五十克左右。
 
薏苡仁是一種食物,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健脾利水、利溼除痺、清熱排膿的功效。
 
這味藥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祛除我們體內的溼濁之物,中醫在治療肺癰、腸癰的時候,往往會用到薏苡仁。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薏苡仁祛溼,但它和茯苓截然不同,茯苓祛溼,藥性是向上走的;薏苡仁祛溼,藥性是向下走的。這兩味藥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用力,就會使人體內的圓運轉起來。
 
中醫有一個常識,就是在滋補的時候,先要除掉身體內的溼氣,溼氣不除,會影響滋補的效果,而這個薏苡仁正是祛溼最好的東西。
 
那麼,如何來用薏苡仁?我一般看患者的舌苔,如果舌苔厚,薏苡仁的量就用得多,會用到一百克左右;如果舌苔薄,用五十克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蓮子肉具有清心醒脾、安神明目、補中養神作用;芡實入脾、腎二經,具有固腎澀精、補脾止洩的作用;山藥有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的作用。
 
這三味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補脾的同時,又具有收澀的作用。一般我們在使用滋補藥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隨補隨散,身體不能真正地吸收,而這三味藥的應用,就使得滋補進來的營養物質,可以被收澀住。一般這三味藥的用量都是五十克。
 
最後是白扁豆,白扁豆歸脾、胃二經,具有補脾和中、化溼消暑的作用,一般我們用它來治療暑溼導致的腹瀉。白扁豆通常用三十克,如果服用者平時大便乾燥,就不需要用白扁豆來收斂止瀉了,我一般會去掉白扁豆,用杏仁五十克來替代,因為杏仁有開肺氣通大腸的作用。
 
在八珍糕這個方子裡面,山藥、蓮子肉、白扁豆都是滋補脾陰;黨參和白朮是滋補脾陽的;茯苓和薏苡仁是祛溼的;芡實是收澀的。
 
這樣一來,整個方子有陰有陽,有升有降,平和有偏,難怪有人說,八珍糕是千年養生第一糕。

八珍糕的發明者,明朝大醫陳功實說,一個脾胃虛弱之人,如果服用八珍糕百日以後,他就會身輕氣爽、元氣大增,其絕妙之處難以盡述。
治療小兒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洩瀉等症,有健脾養胃、益氣和效。後用於老年人保健,能養脾胃,久服輕身耐老。平時脾胃消化不好的人,胃旺脾虛,有胃口但消化不良有肚子的人都可以經常食用,孕婦不宜。
對於衰弱高齡的老人、先天不足的幼兒,還有那些身染重病的患者,病後虛弱者,長期腹瀉者都非常適用。八珍糕培補您的血氣,血氣充足了才有抵禦病症的資本。
胃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潤,脾喜燥。脾胃之疾不宜呆補、漫補、壅補,應補中有通,靜中有動,使補而不滯,潤而不膩,能升能運,以順其脾胃升降或通降之性。補脾健胃最宜八珍糕。

給他家推薦一款八珍粉,由懷山藥、茯苓、白蓮子、芡實、薏苡仁、甘草、白扁豆和人參組成,直接加熱水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八珍粉 500克/罐
每罐58元 兩罐減20元 買3送1

6

 養脾的七個要點要記牢
其一,食物喜溫燥
 
脾喜燥惡溼,喜溫惡寒,因此養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裡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乾薑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
 
其二,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溼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溼,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麵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麵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脾之物。
 
其三,勿過食生冷
小孩子從小就要注意勿過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飲、涼水等,因為會傷損脾陽。而對小孩子來說最好的零食是麥芽糖和鍋巴。有人擔心吃烤香的食物會不會上火,我認為不能吃剛烤出來還燙著的,可等涼至室溫時再吃即不會上火。脾虛之人又可堅持晨起喝生薑紅糖水,有助於溫脾,並能昇陽。
 
其四,養脾的中藥及湯方
 
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

歷代有不少養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溼有蒼朮,有平胃散;補脾化溼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乾薑,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和中氣之方藥。

(附:補中益氣湯即用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用水煎服,即可益氣昇陽、調補脾胃。

脾主運化,若脾虛運化無力,常會吃什麼拉什麼,且面黃肌瘦,此時當重視養脾。脾喜甘淡而惡腥辣重濁,因此,甘淡可以養脾;脾氣太虛,千萬不可吃香喝辣。
 
養脾可用此方:茯苓、薏苡仁、
芡實、山藥各30克,陳皮10克
 
水煎服,日一劑。或上藥烘乾,共研細末,每次15克,日兩次,衝入溫熱的米粥中服下。
 
其五,艾灸有溫陽之功,最合於養脾之需。
 
凡脾虛之人皆可艾灸脾經原穴太白。脾經主時為上午9點至11點,因此若能在這個時間內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之樞機,故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針灸胃經合穴足三里。脾應於季夏,小暑大暑時節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溼。
 
其六,脾氣通於口,脾和順則口唇能納五穀
 
脾有病則唇色改變,或發黃,或發暗,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診斷,脾應於鼻頭。鼻頭色黃,必屬脾虛。按手掌診斷,手掌中間及大魚際對應脾,若發暗亦是脾虛之相。
 
平時認真調理,自己注意觀察這些部位的變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脾陽充足的改變。
 
其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人憤怒、怨恨或焦慮時,胃和臉一樣充血而發紅;人悲傷、沮喪或憂鬱時,胃就變得蒼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動也減少。中醫也認為,不良情緒會影響肝的調節功能,進而會影響脾胃。可見,學會笑是給脾胃最好的禮物。

八珍粉 500克/罐
每罐58元 兩罐減20元 買3送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