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師長行動失敗,林帥罕見發怒:該把師長斃了,師長結局如何?

四野師長行動失敗,林帥罕見發怒:該把師長斃了,師長結局如何?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在戰爭時期,一場戰役的輸贏決定著未來的發展走向,甚至會影響整個戰略部署的計劃,牽一髮而動全身就是這個意思。四野曾是林帥指揮的部隊,在解放戰爭時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他對屬下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要完成任務,然而在一次戰役中一位師長打了敗仗,他這位很少生氣的司令發了脾氣,直言該將師長斃了,這位師長是誰呢?又為何打了敗仗呢?

1936年,我軍在貴州一帶與敵人作戰,雖說這一戰取得了勝利,但也損失了一位師長,經過慎重考慮後挑選了一位師參謀長擔任17師的師長,並且叮囑他一定要聽從指揮完成任務。師長領命而去,到達指定地點設下了埋伏,這次戰役就是用伏擊戰的方式重創敵人的13師,當敵人已經進入埋伏圈時,這位師長遲遲不下達進攻的命令,師參謀長屢屢催他,他不耐煩地說“執行命令”。

師長自己不“執行命令”,還讓別人聽從他的命令,軍長知道此事後急忙來到指揮部,看到師長正在吃飯,氣得火冒三丈,問他為何不進攻?師長把望遠鏡遞給了軍長解釋到:現在進攻只能消滅敵人一個團的兵力,從望遠鏡可以看到,還有一個團的兵力正往埋伏圈前進,他預算敵人全部進入埋伏圈還得一個小時的時間,因此他選擇了吃飽肚子再打。

局長聽後轉怒為喜,認為這個師長沒選錯,戰術靈活,頭腦夠用,這次戰役在這位師長的安排下全殲敵人兩個團的兵力,收穫也是頗豐,立下這次大功的、被軍長讚許的師長就是劉轉連。當時他只有24歲,卻已經有了六年的革命戰爭經驗,也同樣是擁有六年黨齡的老黨員,這位農村放牛娃出身的苦孩子,自己也沒想到會有參加革命的這一天。

小時候吃了太多的苦,父母節衣縮食供他讀了四年的私塾,也正是這四年的“基礎教育”,讓他在成長時期懂得了革命救國的道理,18歲時就從事革命工作。那時候他只是一名地下交通員,負責傳遞情報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戰事的變化,他的身心都成長起來,紅軍時期是他成長最快的時期,他在戰場上不畏犧牲的英勇表現,讓他的職務不斷晉升。

1936年的那場隨機應變的指揮能力,劉轉連擔任師長的能力得到了軍部的認可,他也成為了一位名將。抗戰時期他是359旅旅長王震的部下,先後擔任717、718團的團長,他一邊帶著部隊抗戰,一邊跟隨王震搞大生產運動,在日軍封鎖、國民黨補給不及時的情況下,有效解決了八路軍缺衣少糧的問題。抗戰臨近尾聲時他擔任獨立遊擊支隊司令員,此時他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將了。

抗戰結束後,劉轉連奉命帶著359旅趕往東北戰場,當時林帥主持東北地區的軍事工作,對於劉轉連他只是略有耳聞,具體作戰能力和風格不是非常瞭解,但他知道劉轉連曾是王震的部下,能夠被派到東北戰場上,必然是有一定本事的將領,因此放開手腳讓劉轉連與其他兄弟部隊一起配合“打掃”東北戰場,先是解決了東北的匪患,之後與國民黨搶佔東北。

在東北戰場的勝利逐漸向我軍傾斜時,劉轉連擔任起了獨立師師長的重任,可見林帥對他之前的能力是非常認可的,只是沒想到“靠山屯”一戰讓他走了“麥城”。這次戰役中,他接到緊急命令,改變原來的支援戰術改為包圍戰術,由於地點變化、時間又緊,劉轉連便帶著先遣部隊率先抵達戰場,然而他帶的先遣部隊只有一個營的兵力,要殲滅敵人一個師的兵力顯然兵力不足,結果這次戰役沒有達到全殲敵軍的效果。

林帥知道此事後非常生氣,怒言“該將師長斃了”。面對林帥的批評,劉轉連沒有辦法解釋,從客觀上不是他不作為,而是無法作為,但身為軍人他還是要承擔責任的,最終林帥沒有槍斃他,而是把他降職為副師長。在後來的戰役中,劉轉連並沒有因為這件事背上了包袱,反而越打越勇,充分表現出了他優秀的指揮作戰能力,他的軍職再次提升為師長。

1955年大授銜時,劉轉連被授予開國中將,後來擔任軍區副司令員等職,這位老革命、老將領於1992年逝世,享年80歲。像劉轉連這樣的老將領還有很多,他們能正視自己的不足之處,用軍功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們為解放事業貢獻自己一生的精神令人欽佩,將被銘記於史冊之上。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