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為什麼是“群方之冠”?我從這4方面理解

中醫書友會第344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在《傷寒論》中,桂枝湯是開宗明義第一方,故《金鑑》謂:“此方仲景群方之冠。”作者認為:言其為“冠”者,不獨因其位居群方之首,更主要的是因該方應用之廣,功用之妙,亦居於群方之上。

話說桂枝湯為“群方之冠”
作者/曠惠桃


冠者,位居第一也。在《傷寒論》中,桂枝湯是開宗明義第一方,故《金鑑》謂:“此方仲景群方之冠。”個人體會:言其為“冠”者,不獨因其位居群方之首,更主要的是因該方應用之廣,功用之妙,亦居於群方之上。
《傷寒論》載方113首,以桂枝湯加減化裁的近30方,謂其為療傷寒之冠,應無異義,本文則略而不談。筆者要說的是,桂枝湯不僅是療傷寒之冠,而且又可為:
一、療內科雜病之冠
被譽為雜病矩範的《金匱要略》,桂枝湯又位居群方之首,其旨趣甚深。傷寒多系外感,雜病多屬內傷,但外感日久可致內傷,內傷更易與外邪狼狽為患。
如痙病乃內因津液不足,外感風寒之邪,傷及筋脈所致。其中表虛有汗而筋急之柔痙以桂枝湯加瓜蔞根為治;表實無汗而筋急之剛痙用桂枝湯加麻黃、葛根為法。
用桂枝湯治雜病,又有隨不同配伍發揮不同功效之妙用:
  • 如“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之溼痺,去酸寒之芍藥,加溫陽之附子名桂枝附子湯,以溫陽散寒,通經驅溼;
  • “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之歷節,加麻黃、防風、附子、知母名桂枝芍藥知母湯,可祛風除溼,行痺清熱;

  • “氣從少腹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之奔豚,用桂枝加桂湯以溫陽降衝;
  • “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之寒疝,用烏頭桂枝湯則溫寒除痛;
  • “心腹卒中痛者”,以柴胡桂枝湯散寒清裡;
  • “胸脅支滿,目眩”之痰飲以苓桂術甘湯溫陽利水;

  • 汗後心陽受損,神氣浮越之“驚狂,臥起不安”證,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通陽鎮驚……。
可見,桂枝湯略經變化,佐生津之品則升發津液,配溫陽之味則溫經通陽,伍驅溼之品則行溼療痺,輔驅寒之味則溫寒止痛,兼行水之藥則溫陽利水,入重鎮之劑則鎮靜安神。其泛應曲當,無往不利,竟有如是,故臨床實踐中,桂枝湯及其類方已廣泛應用於消化、心血管、呼吸、泌尿、神經等多系統的許多疾病,說明桂枝湯在雜病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
當然,和傷寒一樣,桂枝湯在雜病中的應用,亦只適宜於營衛(陰陽)失和者。正如陳修園說:“無論傷寒雜病,陽經陰經,凡營衛不和者,得桂枝湯而如神”(《長沙方歌括》卷首),說明桂枝湯對某些營衛(陰陽)失調的雜病有較好療效。
二、療虛勞病之冠
虛勞本屬雜病,惟其以虛損見證,素稱臨床疑難大證,較前述之雜病多虛實夾雜者又別具特點,故另闢一門。桂枝湯治傷寒及其他雜病之理易見,獨治虛勞之理難明。吳謙說:“但知仲景用桂枝湯治傷寒,而不知仲景用桂枝湯治虛勞也,若知桂枝湯治虛勞之義,則得仲景心法矣”(《醫宗金鑑》卷19)。
在《金匱·血痺虛勞病篇》,桂枝湯又被首選。
血痺屬體虛勞倦,復感外邪,血行不暢所致,用桂枝湯去甘草倍生薑加黃芪名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陳修園謂此方為“痺證屬虛者之總方”(《時方妙用》)。而虛勞主方小建中、黃芪建中、桂枝龍牡湯以及炙甘草湯等均是桂枝湯加減而成。
《金匱》虛勞病以陰陽兩虛為重點,這是因為陰陽互根,虛之既久,往往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故多呈陰陽兩虛之證,如陽虛之體,寒自內生則見“裡急,腹中痛”,甚或“少腹弦急,陰頭寒”,陽虛不能護陰而陰精走洩,則“清谷,亡血、失精”;陰虛不能涵陽,虛陽外浮,則“悸、衄、手足煩熱,咽乾口燥”等。
這種寒熱錯雜,陰陽失和的虛勞證,仲景非徒用補,而用桂枝湯加減治療。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助陽,芍藥甘草酸甘化陰,生薑辛溫,佐桂枝行陽,大棗甘緩,伍芍藥和陰,藥味雖簡,卻陰陽並用,剛柔相濟,功擅入陽交陰,兩調陰陽。
劉渡舟先生謂:“本方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有調和陰陽的作用。”用之調治虛勞,使陰陽和諧,陽能固陰而陰不外洩,則亡血失精可止;陰能斂陽而陽不上浮,則乾燥煩熱可除;陰陽調和,制化相因,陽能化陰,陰能生陽,則不滋陰而陰生,不溫陽而陽復。故雖不著意於補,而補法自在其中
但在具體施治過程中,仲景又常據證而適當增入補益之品,如偏氣虛者入芪,偏血虛者添歸;陰陽俱虛者倍芍加飴,而陽虛尤重者更增黃芪;心腎不交,龍牡兼入,氣陰大傷,人參、生地、阿膠、麻仁、麥冬同施……而桂枝湯伴益氣之品則氣易生,隨補血之味則血易旺,配溫陽之藥則陽易復,伍滋陰之劑則陰易化。
這種調中佐補,調補結合的方法,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溫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礙陽,又能於陽中求陰,於陰中生陽,治一端又兼顧另一端。因此,有治病求本,本於陰陽這一涵義。

這種寓補於調之法,較之臨床單純補益,機械填塞,尤其是以貴重滋補之品為治虛唯一方法者來得積極主動,故得到歷代醫家的大力推崇和廣泛應用。可見仲景以桂枝湯加減方作為治虛勞主方,的確獨具匠心。
三、療婦科病之冠
《金匱》不僅奠定了內科雜病的基礎,而且首次整理了我國古代婦產科方面的成能。其中重點討論了妊娠、產後及婦科雜病。在妊娠病中,桂枝湯又位居第一
謂:“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心典》作嘔),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妊娠無外感寒熱,為何用桂枝湯?因嘔而不能食,乃脾胃不和之故。桂枝湯“外證得之可解肌而和營衛,內證得之可化氣而調陰陽”(徐忠可)。桂枝湯於此通過和脾胃,調營衛可達陰陽協和的目的。

陳修園認為妊娠惡阻為一時性陰陽失調,曾於《婦科要旨》中雲:“凡一切溫涼補瀉之劑皆未盡善,惟有桂枝湯一方,調和陰陽之為得也”。並將其列為“妊娠產前第一方”。
在其他婦科藥中,桂枝湯應用亦極廣泛。
產後體虛中風用陽旦湯治之,陽旦湯原注即桂枝湯,徐忠可認為當加黃芩,陳修園認為當加附子,此正示人當靈活運用,內有鬱熱者黃芩的對,陽虛漏汗者附子正宜。
產後虛羸不足,用桂枝湯倍芍藥加當歸名當歸建中湯,有調補氣血之效。桂枝茯苓丸之活血祛瘀,下癥安胎,溫經湯之溫經暖宮,養血活血,土瓜根之通經破瘀,調營活血,均是桂枝湯增損而成。可見桂枝湯在婦科病中亦不失為一有效良方。
四、其他
桂枝湯功能和營衛、調陰陽,但其組方仍然偏溫。後世一些醫家往往強調其溫的方面,認為該方只宜於寒冷之北國,僅用於凜冽之寒冬,於夏日溫病畏之如虎,有“夏日禁桂”之說。其實,用之得當,不獨夏日不忌,且溫病尚有用桂枝湯之時。
如一代溫病大師吳瑭在《溫病條辨》中就以桂枝湯治療多種證型的溫病,謂:“凡風溫、溫熱、溫疫、冬溫初起惡寒者”,均可以“桂枝湯主之”。他以為桂枝湯為治傷風之良方,而“非時傷風,春秋皆有之,即暑中亦有之”。故謂溫病初起,每兼風寒,從“惡寒者”可知,以桂枝湯解肌,“俾得微汗,而寒熱之邪皆解矣”。若“不惡風寒,則不兼風寒可知”,桂枝湯則不宜。
  • 又如秋燥感寒,寒重於燥而見“傷燥,如傷寒太陽證,有汗、不咳、不嘔,不痛者”,用“桂枝湯小和之”;
  • 溫病內兼飲邪,見“舌滑,食不進者”,用桂枝湯加半夏、秫米名半夏桂枝湯,調和營衛,化飲降逆;
  • 素體陽虛感受溫邪,若“溫病解後,脈遲,身涼如水,冷汗自出者”,乃苦寒傷陽,虛陽外露,“故以桂枝湯復其陽”;
  • “溫病癒後,面色萎黃,舌淡,不欲飲水,脈遲而弦,不食者”,屬病後氣血虧虛,用小建中湯建中生血。
可見,溫病初起,感受寒邪,可用桂枝湯解其外;陽虛感受溫病,過用苦寒者,又可用桂枝湯增損復其陽。而臨床所見較多的是,盛夏之日,暑氣蒸迫,人們常貪涼飲冷以快一時之意。不知每因此一飲冷貪涼,即易感寒傷溼。曹穎甫《經方實驗錄》以桂枝湯外以解肌散寒,內以溫運脾陽,用治夏日貪涼飲冷而病者,其效甚佳。並謂“桂枝湯實為夏日好冷飲而得表證者之第一效方”,可謂經驗之談。
本文以桂枝湯在雜病、虛勞、婦科病以及溫病治療中的重要地位,說明桂枝湯古往今來,應用極廣。可見前人謂桂枝湯為群方之冠,絕非過譽之辭。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湖南中醫學院學報》丨作者/曠惠桃丨編輯/閆奇峰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歡迎關注“中醫書友會視頻號”↓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