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建昌幫)的傳統炮製法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本書系作者於1982—1986年在廣泛採訪記錄建昌幫老藥工與相關人員的口述,觀察該幫傳統特色品種炮製的實際操作,參考古今醫藥炮製典籍的基礎上,去粗取精,整理編輯而成。此後30餘年間,又經作者採訪補充、磨礪修訂,深入系統探討了建昌幫藥業及炮製發展史,歸納了建昌幫藥業的類型與炮製特色,並配以炮製工具與飲片的彩圖與墨線圖300餘幅,真實展現了炮製工具與炮製後的飲片形態。

本書共分總論、各論兩部分。總論收載建昌幫藥業及炮製簡史,傳統炮製工具、輔料、方法及其應用,以及傳統中藥養護保管方法。各論以介紹炮製方法為主,收載各炮製法具有代表性的中藥109種(不含附藥)。各炮製法忠實記錄建昌幫老藥工實際操作法,保留其口述的行話術語,必要時附以解釋。

本書保留了建昌幫清代至近代的寶貴傳統炮製經驗,地方色彩濃郁,用料土特,製法考究,記述翔實,能為中藥炮製生產、科研提供技術資料,有一定指導和實用價值。

天麻的傳統炮製法

【用名•應付】天麻、明天麻、姜天麻、制天麻(以上均付姜天麻)。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乾燥塊莖,野生或栽培。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陝西等地。冬春兩季採挖。冬季採者名“冬麻”,質佳;春季採者名“春麻”,質次之。挖出後,除去地上莖、鬚根及密環菌絲,洗淨泥土,清水稍炮,竹片颳去外皮,用幹糠擦去殘餘粗皮,再用白礬水浸泡,以防發黑。撈出後蒸熟,至中心無白點為度,取出,用絲籮或籮蓋盛裝硫黃燻房,用適量硫黃(每藥材100kg,用硫黃0.51kg)燻34小時,取出,晾曬乾。藥材以體大、肥厚、色黃白、質堅實、斷面明亮、無空心者為佳。

【製法實錄】姜天麻:
①取原藥材揀去油支,去除殘莖,大小分檔,放入容器內,用水搶水洗淨,瀝乾水,入容器內。
②將定量生薑汁(每天麻100kg,用生薑12kg,沸水12kg榨汁)倒入容器內,拌勻後,麻布蓋,悶潤2天,中途翻簸均勻,撒入定量明礬末(白礬末1kg),拌簸均勻,以吸盡姜礬汁、中心無干心為度。取出,晾乾表皮水分。
③入木甑內,待鍋中水沸,隔水坐鍋上,用武火蒸12小時,上大氣時取出。
④入硫黃櫃用定量硫黃(每藥材100kg,用硫黃0.5kg)燻23小時,取出。
⑤切斜薄片或長薄片,晾曬乾。

⑥如用刨,則燻後,數層平鋪排列於方木桶內,用小於桶口的木板加重壓扁定形,約1天后取出鋪開,日攤夜悶至七成幹後,刨直薄片,曬乾,篩去灰屑即得。損耗10%~15%。

【成品性狀】姜天麻:為不規則柳葉斜薄片,角質樣,質脆,半透明,有光澤,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微具薑辣味。

姜天麻

【炮製機理】薄片便於入煎出味,薑汁制可增強祛痰息風、定眩止痛之功。加礬制可增加祛痰功效,縮水,並使飲片光亮。

【性能劑量】甘,平。入肝經。平肝息風,祛風止痙。治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癲癇抽風,破傷風等;均用姜製品。內服:煎湯,610g

【貯藏】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黴、防蛀。

【注意事項】

1.建昌幫藥界天麻炮製習用生薑制、蒸制、硫黃熏製,使飲片形色氣味俱佳。

2.刨片者在蒸制、熏製後,加壓定形,可使飲片無氣孔,藥材無捲翹,便於刨片。

3.硫黃熏製可減少涎滑物,並有賦色、增亮、防黴、防蛀作用。

4.天麻偽充品有紫茉莉的乾燥根、菊科植物大麗菊的乾燥根莖、天南星科植物芋的乾燥塊莖(即芋頭)、美人蕉植物芭蕉芋的乾燥根莖。茄科植物馬鈴薯的乾燥塊莖、商陸科植物垂序商陸的乾燥塊根等,其形色氣味均與正品不同。注意進貨渠道應正規,藥材宜先鑑別,以防偽品混充。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自建昌幫中藥傳統炮製法,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梅開豐,張禎祥。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