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橋村
位於無錫市錫山區東部的羊尖鎮,地處無錫、江陰、常熟三地交界處。該村以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古鎮風貌著稱,2006年成為無錫市第一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列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評定的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
夢幻嚴家橋 陳錫銘/攝
商代晚期,泰伯奔吳,築城梅里,開創句吳基業。嚴家橋處於句吳“外郭三百里”範圍之內,很早就進入農耕文明社會。嚴家橋舊時因交通不便,每當歷史上社會動盪的年代,便有一批人到此躲避戰亂,嚴家橋成為理想的“避風港”。元末,嚴姓人士定居該地,在永興河上建嚴家橋,後世遂以橋名為地名。此後,散居在兩岸的村民逐漸聚居,顧、湯、程、李等外姓人氏因避兵燹等原因相繼遷居於此,至明代中期形成村落,清乾隆年間形成集鎮。
秋聞稻穀香 許雯霞/攝
清末,嚴家橋市鎮進入興盛時期。因蘇南一帶有紡紗織布的傳統,一些外地人進入嚴家橋從事販布等商業活動。當地人敦厚朴實的民風和外鄉人精明強幹的個性交融在一起,提升了嚴家橋人口群體素質,造就了嚴家橋經濟上的繁榮。清末學者侯鴻鑑在《錫金鄉土地理》一書中,稱“嚴家橋土地肥沃,鄉人頗富,商業繁榮。”20世紀三四十年代,嚴家橋東南西北6條街道上有商業店鋪近200家,是無錫東北部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有“小無錫”之稱。
嚴家橋的人文歷史,可以用“三地一村四碼頭”來概括。“三地”:錫劇的發源地,唐氏家族的發祥地,中共地下黨開展革命活動的根據地;“一村”:無錫著名的教授村;“四碼頭”:錫東米碼頭、布碼頭、書碼頭、醫碼頭。
詩畫田園 許雯霞/攝
嚴家橋是錫劇的發源地。錫劇是江蘇省主要劇種,初名灘簧,發源於嚴家橋一帶,由山歌小調(時人稱“東鄉小曲”或“東鄉小調”)發展而來。清道光、同治年間,民間藝人把東鄉小調的曲調、吳歌的內容、採茶燈的表演形式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藝形式,被稱為灘簧。第一位灘簧女藝人是嚴家橋鄉下的青寶姑娘,她和嚴家橋西街的徐金巧搭檔唱對子戲,開灘簧商業演出的先河。嚴家橋的落第秀才嚴廷初,撰寫第一個灘簧唱本《徐阿增扎燈》,成為錫劇史上第一個劇作家。出身於嚴家橋舍上村的灘簧藝人袁仁儀,孤身只琴,闖進“十里洋場”的上海灘,在上海成立袁家班,表演灘簧“大同場戲”,是把無錫灘簧帶到大都市的第一人,也是現代錫劇藝術的奠基人。
王彬彬汪韻芝所演珍珠塔劇照 嚴家橋村委會/供稿
無錫錫劇院珍珠塔劇照 嚴家橋村委會/供稿
嚴家橋是中國著名的民族資本集團唐氏家族的發祥地。清咸豐十年(1860),無錫唐時長布莊老闆唐懋勳為躲避戰亂,舉家遷居嚴家橋,在雙板橋下開設春源布莊,經營土布、棉花、棉紗業務。僅幾十年的時間,唐家便在嚴家橋這塊土地上發展成為無錫東北鄉首富,名聲大振。唐氏家族的第三代唐滋鎮(保謙)、殿鎮(驤廷),第四代炳源(星海)、淞源、增源(君遠)等,走出嚴家橋,從無錫到上海、從大陸到海外,興辦多家工商企業,形成唐蔡、唐程兩大民族資本集團,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傑出代表。
2019年在唐家宅院落成的唐翔千像 朱曉光/攝
在革命戰爭年代,嚴家橋是中共無錫地下黨開展革命活動的根據地。1927年11月,中共組織在嚴家橋等地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錫東農民起義。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支隊東進,轉戰澄、錫、虞地區,嚴家橋作為嚴安區抗日民主政府和中共嚴家橋區委駐地,成為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根據地,譚震林、何克希、葉飛、鄧振詢、李堅貞、譚啟龍、錢敏等,都在嚴家橋地區工作和戰鬥過。解放戰爭時期,嚴家橋的中共地下組織在中共澄、錫、虞工委的領導下,打擊國民黨地方反動武裝,同時開展隱蔽戰線工作,於1949年4月21日成功策動嚴家橋自衛團起義。
1941年2-8月無錫縣抗日民主政權政區圖 嚴家橋村委會/供稿
嚴家橋素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早在1912年就辦有國民小學。抗戰的艱難歲月中,又創辦嚴家橋中學。深厚的人文底蘊,孕育出一大批優秀人才。到20世紀50年代前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嚴家橋大批學子,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知、高職人才,分佈在國內科學、文化、教育等各領域。20世紀90年代初,嚴家橋村成為無錫著名的“教授村”,至2018年底,嚴家橋籍的高知高職人才超過200人。
1945年嚴家橋初中第六屆畢業班師生合影 嚴家橋村委會/供稿
嚴家橋歷史上是錫東商業重鎮,是大米、土布、棉紗的區域交易中心。嚴家橋人愛聽評彈,民國時期,市鎮上曾開設10餘家書場;醫療業發達,有診所26家、藥店5家,還有數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名醫。因而,嚴家橋又是錫東著名的米碼頭、布碼頭、書碼頭、醫碼頭。
嚴家橋歷經600餘年的歲月滄桑,呈現出獨特的江南水鄉古村風貌。明清時期的古宅院,民國時期的老街道,水中倒映的石駁岸和碼頭,市河兩岸的水巷人家,無不喚起人們對舊時的美好回憶,同時又能深切感受到新時代的芬芳氣息。清明“朝山進香”、秋興社鬥蟋蟀、一年一度的“書法會卷”等傳統習俗,也在傳承中得到發展。嚴家橋村被列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後,地方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古村保護和開發,制定了嚴家橋古村總體保護規劃,並逐步加大實施力度,為嚴家橋古村譜寫新的篇章。
行攝古村 陳錫銘/攝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嚴家橋經濟獲得長足發展,鄉鎮企業和商貿服務業發展較快,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2021年,村經濟總量2.93億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48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70元,人均住房面積86平方米。村基礎設施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社會保障各項措施落實,精神文明建設紮實推進,全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勤勞樸實的嚴家橋人,正在向著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奮進。
紅輪東昇 呂玉泉/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中國國家歷史又雙叒叕上新啦!
《中國國家歷史》郵局徵訂套裝(徵訂代碼:28-474)正在火熱進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擁有全年裝!
識別下方小程序或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