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3年久不愈,最終為何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

自汗3年久不愈,最終為何用“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

中醫書友會
第349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治療自汗案例十分精彩。作者不避自己誤治的情況,深入分析,終於在四診的時候拿出來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案。當然,這個過程中,患者的信任也佔了很大的作用。究竟為何用荊防敗毒散能治療自汗呢?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荊防敗毒散加減治療自汗3年
作者/汪劍 
楊某,女,63歲,雲南省昆明市人,2018年5月28日診。

自汗3年。

患者3年前一次不慎感冒後即出現自汗不止,服中藥及中成藥玉屏風顆粒、虛汗停顆粒、生脈飲等病情無好轉,且逐漸加重,出現畏寒怕冷,多著衣衫則潮熱汗出,日日自汗皆溼透內衣,每天都需沐浴更衣。並伴有腹部隱痛、大便稀溏、納差、眠差、乏力、氣喘諸症。

既往有“喘息性支氣管炎”病史,發作時氣喘自汗。遍訪中醫、西醫,多方求治,桂枝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玉屏風散、生脈散、歸脾湯、黃芪建中湯等方,所服不知凡幾,3年罔效。經病友介紹,遂來筆者門診求治。

刻下症見雖值暑月亦著毛衣外套,而皮膚溼冷,自汗不止。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辨證:肺脾氣虛,衛陽不足。

治法:溫陽益氣止汗。

處方:附子理中湯加減。

方藥如下:

制附片15g(另包,先煎45分鐘),乾薑15g,太子參30g,炒白朮15g,黃芪30g,茯苓20g,炙甘草6g,浮小麥30g,糯稻根30g,五味子6g,夜交藤30g,蒼朮15g,陳皮12g,厚朴15g,防風10g。

3劑,水煎服,兩日一劑。

  • 6月4日二診:

患者訴服上方3劑後,乏力、納差、腹痛等有所減輕,但自汗依舊。並訴3年來,求治於醫,凡於方中加糯稻根止汗,自汗反而加重。

診其舌脈,仍為舌淡,苔白膩,脈沉細。慮其雖為陽氣虛,但有溼邪化熱,蒸迫為汗。故此診擬溫陽益氣之外,加化溼解鬱之品。方擬四逆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方藥如下:

制附片15g(另包,先煎45分鐘),乾薑15g,黃芪30g,鬱金15g,柴胡12g,黃芩10g,黃連8g,炒黃柏8g,香附15g,浮小麥30g,蒼朮15g,厚朴15g,陳皮12g,炒白朮15g,防風10g。

4劑,水煎服,兩日一劑。

  • 6月11日三診:

患者訴服二診方4劑後,自汗仍無緩解。自訴已經歷3年,求醫無數,所服藥無數,而自汗無一日停歇,恐怕已無法治療云云。言語之中,已有失望放棄之意。

筆者言語寬慰之餘,忽思《醫宗必讀》所載:

見痰休治痰,

見血休治血,

無汗不發汗,

有熱莫攻熱;

喘生毋耗氣,

精遺勿澀洩,

明得箇中趣,

方是醫中傑。

雖古人僅雲“無汗不發汗”,但此亦可引申為“見汗休止汗”,治汗不在斂汗,關鍵在於切中病因病機。

患者自汗3年,服斂汗藥無數而並無寸效,結合病因及病史,或因腠理鬱閉、溼熱內蘊、蒸迫為汗所致。治療當反其道行之,以化溼解鬱、開宣腠理,發汗以止汗。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

方藥如下:

荊芥12g,防風12g,黨參15g,茯苓15g,川芎15g,羌活12g,獨活12g,柴胡12g,前胡12g,枳殼12g,桔梗12g,黃芩12g,黃連8g,藿香15g,鬱金15g,炙甘草6g。

4劑,水煎服,兩日一劑。

  • 6月18日四診:

患者欣喜而來,訴服藥僅2日,自汗頓減,近4日已未再自汗,3年所苦一時而愈。後以敗毒散、參蘇飲等方加減。

1個月後,患者因感冒來門診求治,訴病情穩定,其間自汗未再發作。

  • 按:

中醫診病,關鍵在於辨證論治,但臨證病情卻千變萬化,紛繁複雜,誠如古人所說“此事難知”。若辨證準確,多年沉痾亦可一服而愈;若辨證偏差,雖服藥3年,亦無寸效。

本案患者,自汗3年,所服益氣、養陰、溫陽、補脾、補肺、斂汗等藥,不知凡幾,其所服桂枝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玉屏風散、生脈散、歸脾湯、黃芪建中湯等也都是中醫治療自汗的常用方,但卻無效,自汗日日不止,可見病機非關氣虛,日日斂汗而未曾搔著癢處。

初診時,筆者亦受其納差、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沉細等表現所惑,從虛從溼論治,雖用溫陽化溼、益氣止汗法,但較益氣養陰止汗並無本質性變化,即使不是重蹈覆轍,亦是再落窠臼。

二診時,筆者雖已發現病機與溼邪鬱熱,蘊蒸汗出有關,但也未探及根本,且處方未離斂汗藥,則腠理仍鬱閉不解。

三診時,筆者忽思“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毋耗氣,精遺勿澀洩,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進而引申為“見汗休止汗”,突破屏障,方見光明。

遂用反治,以荊防敗毒散開宣腠理,黃芩、黃連、藿香、鬱金解溼熱之鬱,無一味止汗藥,反予發汗,開宣疏導,溼鬱得去,氣機宣通而3年自汗頓愈。故中醫治病,全在於對證,不在於對症。對症而不對證,枉用止汗藥而汗不止;對證而不對症,反其道而行之,卻隨手而瘥。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蜀山醫案:經方臨證知行錄》丨作者/汪劍丨薦稿/寧佳佳丨編輯/居業、思含丨校對/王勤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直播預告·

主題:門診量瓶頸的醫生,不得不知的6個關鍵——沒特色、複診差、流失高、定位模糊、不會定價等等,怎麼破?
主講:林志欣
時間:4月27日19:30-21:00

點擊下方卡片預約

↓我們直播間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