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我們分享了蔡校長光喊口號,振興不了中醫這篇文章,轉發至書友會時,有位醫生同行留言說“真正醫術好的中醫,因為吃幾副藥就好了,所以沒患者”——點贊認同的還不少,真的是這樣麼?
行醫中,這類限制我們門診量的認知陷阱並不少,對此林志欣老師在《行醫訣竅》的課程中有專門講解,今天給大家分享其中一個案例~
本文總計3386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作者丨林志欣 編輯丨個個
很多醫生認為,我只要醫術好,有一顆好心,就可以做好一個醫生。
但實際,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行醫過程中會面臨很多醫學之外的困難和挑戰,而最大的挑戰,源自於我們的行醫認知誤區。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形容行醫的能力要求——仁心是有智慧和手段的慈悲。
01丨敲鐘醫生,在自認為的正確中輪迴
我們在中醫業內經常能看到這種醫生:
從醫十餘年,實際醫術也不錯,完全可以勝任一些常見病的診治,但門診量就是不高。三年前每天5個病人,如今依然還是日診5個病人。
如果從門診量上來看,這個醫生三年裡幾乎沒有成長,中醫慢慢沉澱的道理似乎在這個醫生身上失效了。
我把類似的醫生稱之為“敲鐘”醫生——做一天醫生,撞一天“鍾”,在自己以為正確的習慣中不斷輪迴。
在他的認知裡,做中醫就是:看醫書+看病。閒餘時間,時常感慨一下自己醫術好而病人不識貨。順帶抨擊一下那些門診量高、知名度高的醫生,醫術還不如自己。
他堅信——是金子總是會發光,就是從來不去反思,為什麼自己這個金子的光這麼微弱?
愛因斯坦曾說,瘋狂就是一再重複相同的事情,卻期望得到不同的結果。
這個醫生已經困在“敲鐘”的日常習慣中,在自以為正確的方向上,進行著錯誤的輪迴。如果他沒有大的認知改變,我們幾乎可以預見,未來5年,他的門診量依然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02丨患者選擇醫生,只看醫術麼
你可能把“敲鐘”醫生當作一個故事來聽。但這個故事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我們每一個人又何嘗不是困在自己固有的認知中而不自知。
我經常說:沒有人會做自己認為錯的事情,每個人都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我們所有人,都被困在自己的認知誤區之中。
很多醫生都認為——只要我醫術足夠高,能看別人看不好的病;或者別人能治,但我的療效更好,病人量自然就多了。
真的是這樣麼?患者選擇醫生,只看“醫術”這一個維度麼?
我之前有個醫生同事,陳醫生,大學畢業13年,取得醫師資格11年多,主要是內科方藥,一直非常推崇《傷寒》經方。
他來我醫館坐診10個月左右,每日患者大概2-5個,病人流失率達到60.3%。
這個流失率是什麼概念呢?假設他一個月有10個新患者,那麼,只有不到4個人會回來複診。這個數據不是太理想。
正常良性循環的醫生,複診率應該在55%以上的。為力求數據精確,當時我是按三個月為一個維度計算的。
我原以為是陳醫生的醫術有瑕疵、療效不好。所以,我特地安排同事對陳醫生的30個病人進行回訪,複診病人與流失病人各佔一半。
令人意外的是,60%以上的患者對療效是相對滿意的。
於是我又去了解陳醫生平時是如何看診的,整個診療的交付流程是怎樣的。瞭解清楚後,我找了個時間,約陳醫生喝茶,一起探討複診率的問題。
陳醫生告訴我,他認為複診率低的原因:首先,肯定是醫術水平不夠,有一些疾病的療效不太好,其二,也有一部分病人不需要複診啊,很多病人治一次就好了。其三,還有一部分病人可能覺得他比較年輕,不是老中醫,所以,不太信任。
當然,綜合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自己的醫術需要提高。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陳醫生特地強調:如果他能治療別人治不好的病,或者別人能治,但我治完好的更快。那病人自然就會來找我,我也不會缺病人。
但前面我說了,經過一對一的溝通和回訪,患者實際上對療效是基本滿意,但依然流失了,說明這絕不僅僅是醫術問題。
所以儘管陳醫生努力看病,學習,10個月門診量依然沒有起色。
第一個問題:你說自己醫術水平不夠,部分疾病治療效果不太好。認為要提高自身的醫術水平,最好是能夠治療別人治不好的疾病。
首先,我非常欣賞你對醫術精益求精的追求。但是,醫術提高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對於無限複雜的生命和疾病而言,我們永遠面臨醫術水平不夠的問題。
那麼,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水平才是醫術好?
我認為:一個醫生在臨床中能夠妥善處治患者疾病,讓患者滿意,即是醫術好。
陳醫生你現在的醫術水平,治療常見病是完全能夠勝任的。通常來說,能把常見病看好,病人就會多的看不完,不會缺患者。
所以你現在的主要問題,根本不是醫術不夠用,而是現有的醫術沒發揮好。
因為你現在看的疾病,多數都不是非你不可的疾病,也不是迫在眉睫的疾病,而在整個診療過程中,你又沒辦法提供很好的醫療交付體驗。
病人的獲得感不強,診療體驗一般,所以即使病好了,也不認你,這才是你複診率低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問題:你認為有的病人不來複診的原因,是因為一次看好了。這也說明你的醫術是可以的啊。但這絕不是複診率低的原因,因為療效好,應該口碑更好,複診率和轉介紹都更高啊。
那麼,除了治癒了不需要複診的,有多少人是療效不佳的你知道嗎?
那些療效不佳或有改善但沒完全治好的病人的患者,為什麼沒有來複診呢?對於類似的病人,你有沒有采取什麼措施?
沒有,病人如果不復診,你永遠不會主動去了解病人的治療療效。
但作為醫者,對那些療效不佳的患者我們更要高度重視。
你以為只要認真辨證,開出處方,整個診療活動就結束了?根本不是這樣的,診斷開方只是一次診療的起點,不是終點,在病人沒有完全康復之前,只要病人沒有放棄,診療就沒有結束,所以,診療過程管理非常重要。
當你心中沒有病人,感受不到處於疾病狀態的“人”,無法感受病人的痛苦、煩惱、恐懼與憂慮時,你是無法與病人共情,更無法達成共識,建立信任關係的。
一個病人如果無法在醫生身上得到心理的依賴、安全感、對療效的目標和預期,他一定會離你而去的。
病人沒有複診的本質原因,不是看好了就不來了,而是你沒辦法給病人再來複診的信心。
我建議,你的診療交付模式要重新設計,關鍵點在構建醫患信任與診療過程的管理。
第三個問題,你說病人只相信老中醫、主任、專家、教授。這句話裡,我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酸味。我們真的有認真思考過為什麼病人偏愛老中醫嗎?
病人選擇老中醫,是因為病人的認知中,老中醫=好中醫。
病人實際不是為了找老中醫,而是為了找好中醫,靠譜的中醫,值得信任託付的中醫。選擇老中醫,是多數病人長期的就醫決策中總結出來的群體經驗和普遍共識。
當我們明白了病人是為了找好中醫時,我們就知道——如何改變病人認知才是最關鍵的點。
我們要讓病人感知到:你=好中醫,那麼病人的就醫選擇就不僅僅是老中醫了,對不對?
而能否讓患者快速到你的專業能力、獲得安全感和確定性,與你建立起信任,這取決於你的診療交付能力,這也是你除了醫術外,急需提升的。
你看,我們中醫業內,有非常多青年中醫成為了一方“明”醫,門診量甚至是一些老中醫的3-5倍。所以,病人不選你,不是因為老中醫不選你,而是因為你在病人的感知中,不等同於好中醫。
我說:陳醫生,我有辦法幫你落地。但我有兩個問題想再與你確認一下。第一,你是真的認同以上的觀念麼?一定不要欺騙自己,誠懇的問問自己。第二,我可以給你具體的方案,也可以協助你落地。但是,我要求,三個月內完全按我說的要求來做,不能半途而廢。
陳醫生說,自己真心認同這些觀念,後來也確實做出了改變。三個月後,他的門診量從原來的2-5人,變為至少10人/天,最高能達到20人/天。
同學們,以上是陳醫生的案例,有幾個情況和大家說明以下。我簡化了其中的很多過程,實際我和陳醫生達成認知同步,花了大概一個月時間左右,不可能一次談話就達成共識了。
認知改變是其中的最大難點。評判認知改變的標準就是是否行為改變。
在我從業的十幾年期間,類似的案例非常之多。很多看起來正確、理所當然的認知,實際都是限制我們突破自身瓶頸的認知“陷阱”。
跳出舒適圈,突破自己,這對每一個改變認知的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因為以往的認知和行為習慣有非常強大的慣性力量,短期沒有成效,或遇到困難時,一不小心就會走回老路。
認知誤區就像雞蛋的殼一樣,緊緊包圍著我們,我們唯有破殼而出,才能迎來新的生命狀態。
版權聲明:本文整理節選自《行醫訣竅》第2講“行醫中有哪些認知誤區”,主講人/林志欣,編輯/個個。
推薦閱讀



行醫課正在火熱招生中

·直播預告·
主題:門診量瓶頸的醫生,不得不知的6個關鍵——沒特色、複診差、流失高、定位模糊、不會定價等等,怎麼破?
點擊下方卡片預約
↓我們直播間見↓
點閱讀原文,瞭解行醫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