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會河:潰瘍性結腸炎,我一般分這三個證型

印會河:潰瘍性結腸炎,我一般分這三個證型

印會河



中醫寶典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2008版)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I導讀:提到安倍晉三幾乎無人不曉,其健康問題也經常被提及。8月28日,安倍晉三在官邸召開記者會,宣佈自己辭去首相一職,理由是“發現舊疾潰瘍性結腸炎復發,為避免個人健康狀況影響執政,決定辭去日本首相職務”。那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病呢?中醫又是如何認識和治療的呢?我們通過本文學習一下。

潰瘍性結腸炎

作者/印會河

本病是一種慢性結腸炎,多在結腸下段有潰瘍病變,往往屢發暫愈。
本病病程較長,反覆發作,可有長短不同的緩解期,發作時則腹瀉,每天可有十餘次大便,中帶膿血或黏液,腹中可見陣發性絞痛,並可見裡急後重,但每次瀉下糞便較痢疾為多,發病期間,多有面色萎黃、精神疲乏等。
本病主要由溼滯腸道為病,一般屬實證居多,但亦有病久正虛,出現脾腎虛寒之證者。

(一)溼熱積滯
常見症狀:
腹部脹痛拒按,便腸垢不爽,瀉下次多,有後重感,反覆發作,苔黃膩,脈弦略數。
病症分析:
①腹部脹痛拒按:是病屬實證的表現。
②便腸垢不爽:腸垢即大便中的白色黏凍狀物,多由腸道溼熱引起。
③瀉下次多,有後重感,反覆發作:溼多成瀉,故瀉下次多,是由溼所成;後重是肛門墜脹之醫用術語,由氣滯引起,反覆發作,是說明其病灶產生,已非一日,屬慢性疾病。
治法:
通腸導滯
方藥:
枳實導滯丸加減
枳實9克、大黃9克、黃芩9克、黃連6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茯苓9克、澤瀉9克。
方解:
枳實下氣除脹滿;大黃通腸去垢;黃芩、黃連,清熱燥溼;茯苓、澤瀉,健脾利溼;焦山楂、焦神曲,消食助運。
加減法:
後重氣滯者,加木香5克、檳榔9克。
病例
趙某某,女,46歲。十餘年前病痢以後,便中經常帶有大量黏垢,寒溫不節或食物油膩過多,即出現膿血便及腹痛,按之痛甚,經醫院檢查確診為結腸潰瘍,服中西藥物頗多,但效果不明顯。根據其便膿血、腹痛及裡急後重等情況,確定其為溼滯腸道,氣血凝結為患。投以通因通用法,以木香導滯丸作湯以通腸去垢。

方用:檳榔9克、木香6克、枳殼9克、大黃9克、黃芩12克、黃連6克、神曲9克、茯苓9克、生薏苡仁30克、澤瀉9克。
初服兩劑時,覺腹中痛感增加,但便已覺爽。藥服五劑畢,即痛瀉皆輕。服二十劑後,便中黏液基本消失,便通暢,改用木香檳榔丸,每次10克, 日2次,約半年許,便垢、腹痛均未復見,遂停藥。一年後因其他疾病復來門診,得知療效鞏固,病未復作。
(二)溼漬腸道
常見症狀:
便腸垢不爽, 日三四行,或更多次,腹痛不甚,腸鳴後重,苔膩而黃,脈弦細。
病症分析:
①便腸垢不爽:是溼熱停蓄於大腸的表現,其最多見者為結腸炎。
②腹痛不甚,腸鳴後重:是溼熱在腸,雖已引起氣滯,但血瘀未甚,故多見腸鳴後重,而腹痛不甚,蓋氣滯的主要見症為脹滿感,而血瘀則主要為痛感也。
治法:
清理腸道
方藥:
清利腸道方(自制)
桃仁9克、杏仁9克、生薏苡仁9克、冬瓜子30克(打)、黃芩15克、赤芍15克、馬齒莧30克、敗醬草30克。
方解:
桃仁、杏仁,開利肺與大腸之氣血;生薏苡仁、冬瓜子、黃芩,入肺與大腸而燥溼清熱;赤芍行血則便膿自愈;馬齒莧、敗醬草,清大腸之熱而解毒。
加減法:
寒象明顯,腹有痛感,可加肉桂2.5克,取其厚腸止瀉,特別病久者宜之。
按:經過多年反覆使用,本方已作為筆者在臨床經常使用的“抓主症”之方。凡便垢而不爽者,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病例一
蘆某,女,50歲。頻發便垢不爽,已逾十年,腹不甚痛,食納如常。近年以來,發作頻度增加,腹痛加甚,便中時有膿血,經醫院結腸鏡檢查,發現結腸部水腫充血,下端有潰瘍。舌苔白膩而厚,脈弦。根據其溼滯腸道現象,投用清利腸道方,服藥十餘劑,便垢膿血均除,便即通暢,觀察半年,病未復發。
病例二
張某,男,32歲。1992年8月17日初診。主訴:慢性腹瀉10餘年,陣發腹痛、腹瀉,便中有黏液,裡急後重,痛時即有便意,每日解1~5次。急躁氣惱常為腹痛誘因,納可眠差,有急性菌痢史。西醫診斷:慢性結腸炎。舌苔微黃,脈細,中醫辨證:腸道溼熱。治宜清利腸道。處方:黃芩15克、赤芍30克、牡丹皮15克、桃仁12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馬齒莧30克、敗醬草30克、木香6克、川黃連6克、肉桂1克。
1992年8月24日二診。症狀明顯好轉,腹痛腹瀉均減,便無黏液,裡急後重感消失,舌紅苔少,脈細。原方加杏仁10克以潤肺通腸。
1992年8月31日三診。腹痛消失,每日解溏便2次,有下墜感,腹部自覺較以前寬鬆舒適。舌紅苔少,脈細。在方中加煅牡蠣30克、雞冠花15克以澀腸止瀉。
1992年9月7日四診。症狀基本消失,便溏且爽,舌脈同前,仍以原方鞏固。


附:論清理腸道方
清利腸道方是筆者通過多年臨床使用而制定的一張經驗方,其藥物組成是:
黃芩(條芩)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牡丹皮10克、桃仁10克、生薏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敗醬草30克、馬齒莧30克。
功能主治:
下利腸垢不爽,甚至便後有不盡感、後重感以及便前有腹痛感。在現代醫學中一般屬於慢性結腸炎或結腸潰瘍。
組方原理與淵源:
本方的黃芩(條芩)、白芍、赤芍,取法於古方黃芩湯之遺意,以條芩是黃芩中之小者,用以清腸熱、燥腸溼者為多。用條芩之寒以清肺與大腸之熱,一面又以其苦以燥溼和開鬱。蓋下利之由,一般不離於溼,溼有寒溼與溼熱之分,其中陰寒之溼,常見症為瀉下甚爽,故亦稱瀉或洩,寓有快速之意在內,雖非“一瀉千里”,但總是便稀而爽快的。這種瀉在中醫辨證,常屬於脾溼,所謂“脾不虛不瀉利”,基本上指此而言。以脾屬髒屬陰,主藏精微,屬“藏而不瀉”範疇,髒不能藏則病。這種不藏精微,是陰盛陽微、陽虛不攝所造成的,故常為脾陽虛或寒溼內盛所成。其中暴瀉者多屬脾虛,而久瀉有時則影響人體根本之陽,亦稱元陽或腎陽。不論它是脾陽虛或腎陽虛,總是陽虛或因陽虛而招致的陰寒內盛,不屬用清法以去熱的範疇。
本方既用黃芩(條芩)清熱,則其溼無疑是屬於溼熱。下利腸垢不爽,是溼熱積滯的一大主症,在腸垢本身,足以說明是屬於腸道溼熱所化生的一種病理產物。其便時的不爽感,則更能說明其病非陽氣虛的不藏,而是屬於溼熱滯而不瀉。不瀉之證,如以臟腑分證,其本身即屬於腑證、實證為多,因腑主瀉而不藏之故。此證形成腑實不瀉的原因,歸根究底則應歸入溼鬱熱蒸的溼熱積滯範疇。黃芩(條芩)的作用,既能以苦燥溼,又能以寒清熱;既能清肺以解大腸之熱,又能燥溼以去大腸之滯。故方中選用條芩還是比較合適的。
赤芍、白芍古代總稱芍藥,其作用以和血斂陰,舒攣定痛為主。一般赤芍的作用偏於行血、祛惡血和涼血的一方面;而白芍則能寓養血於活血行氣之中。二者同用,對於瘀停氣滯而出現之炎症腫痛有一定的作用。本方用以治結腸炎症而出現的熱象與痛證,特別是“行血則便膿(包括腸垢樣物) 自愈”,有現實的意義。
方中的牡丹皮、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系取《金匱要略》的大黃牡丹皮湯之意,該湯是古來治腸癰的主要方劑之一,它用牡丹皮涼血以退血中伏熱,且兼有理血活血之用,能消腫瘍炎症。桃仁、生薏苡仁、冬瓜子,開利肺與大腸,行瘀血以除化膿之源,排膿毒以除癰瘍之害,故治肺與大腸之瘀結或化膿病中,常以此數藥為主。此外,治肺癰之咳喘、胸痛、吐膿血的常用方《千金》葦莖湯中,亦以此數味為主。如以臟腑關係,髒實則治腑之理論言之,則此數藥均以治大腸之炎症由瘀停熱結而化膿者為主,本病乃病在大腸之炎症腫癰及部分帶瘡面之潰瘍,與腸癰、肺癰,意有近似之處,故筆者移來用之。
敗醬草一藥,最早亦見於《金匱要略》治腸癰之薏苡附子敗醬散一方之中,此藥解毒清熱,消炎治腫,特別對大腸已成膿之腫瘍,有較好的作用。移用治結腸炎症乃事之所常,理之所合,故筆者移而用之。
馬齒莧亦系清熱解毒之用,筆者故鄉江蘇民間常以此一味作湯,治療時痢發熱、便膿血之證,一般即為現代醫學之細菌痢,效果良好。筆者接觸現代醫學已久,深知菌痢之成,乃痢疾桿菌腐蝕腸壁,使腸道生炎症,化膿流血, 因而引起了結腸之炎症。雖病非一源,而流有互通之處,如腸垢之結滯不爽,甚至發生後重感,亦與時痢之便膿血裡急後重意有可通,但輕重緩急之程度不同而已,如以結腸潰瘍而論,則此證尤多為病菌痢之後遺者,扶搖之鵬實即北海之鯤的化身,河淮江漢,不過同其源而異其流耳。故即以此移治。
總之,本方的形成是酌古證今的結果,它既有繼承古籍遺產的一面,又有接受現代新知,包括西醫學、生物知識與民間單方等在內。拳石之堆,雖不足以名山,而細流之積,則大可成為行潦,故筆者常以此作為冷芳而自賞。
臨床效果:
本方未制定以前,筆者接受家傳父授,治大便腸垢不爽,常以枳實導滯、木香檳榔等方為主,針對其不通之“通”,而實行“通因通用”,實亦無可非議。經治而愈者,當亦不乏其人。惟此二方通腸導滯,常因腹痛便頻,使病人出現睏乏不支等副作用,且效果並不很理想,有的積年累月,徒勞無功。而本方經使用後,不但不見任何副作用,且療效提高甚多,雖不能盡愈諸病,但估計治癒率總在十之七八以上。
病例
谷某,男, 33歲,郵電工作人員。
病右脅痛2年,按之甚,值京地肝炎病人多所出現,該病人經多處大醫院檢查治療,由於谷丙轉氨酶一直在600~800單位/升,故從始病即按肝炎論治。轉輾求醫,易地皆然。病積既久,藥用日多,而病人體質卻不支日甚。
經友人介紹,求治於筆者,時已面色虛黃,眼瞼浮腫,食納雖尚可,而肢體經常疲憊。筆者乃詢及其二便情況,病人自謂:自從始病以來,小便雖經常黃濁,但痛苦不甚,唯大便日行數次,便中黏垢甚多,滯下難行,且時見有餘不盡之感,併兼後重。從其主訴大便情況看,幾乎全是溼滯大腸見證,但又為什麼其谷丙轉氨酶如此甚高,而其痛點又適在肝區以內?根據僅有的西醫知識分析,單項谷丙轉氨酶升高,是不足以確診為肝炎的,此其一;其主訴症狀乃一派大腸病結腸炎見證,而結腸之橫者乃橫在胃前,橫升之交,適在右脅之下,得毋其處積有炎症,乃誤以為肝,誤認肝治,故乃久治不得其宜,不得其愈?神思到處,勇氣倍增,乃堅決力排眾議, 首倡治腸為主,投以上方,令服5劑。
服藥既畢,病人來複診時, 自謂大便每日1次,條便正常,腸垢已甚少,後重與不爽感均十衰其九,肝區疼痛感,已不復存在。效不更方,續以前方5劑,則諸般症狀一鼓消除。再去醫院化驗肝功,則谷丙轉氨酶已下降至正常值矣。停藥觀察,至今已歷近十載。該同志一直健康無病。
以此,即可認為前兩年多來之肝炎診斷,純屬誤診,其痛乃系大腸溼熱所引起之結腸炎所造成。而筆者所制的清理腸道方乃針對結腸炎症而設,根本非治肝病者。多年來此方是作為筆者治結腸炎下利腸垢不爽之“抓主症”方使用,見此證,用此方,方向明,決心大,效果滿意。
(三)脾胃虛弱
常見症狀:時瀉時止,瀉下有不消化食物或帶腸垢膿血,惟大便時較通暢,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疲倦,食後脘悶,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病症分析:
①時瀉時止,瀉下有不消化食物或帶腸垢膿血:脾胃功能,主要在於消磨及運化水谷。食物有精粗之分,一般脾胃虛弱的病人,食入不易消化之食品,即易出現腹瀉,其時瀉時止,則多與食物有關;瀉下有不消化食物,通常與食物的粗糙不精有聯繫;腸垢及膿血的出現,本為溼漬腸道,破壞腸壁引起,但有虛實之分,實證其便黏而不爽;虛證則雖有腸垢,但通利甚爽,以此為別。
②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疲倦,食後脘悶:消化吸收不好,水谷精微不能充養軀體,故見面色萎黃和疲倦;胃虛不能納谷,故食慾不振,食後脘悶。
治法:
利溼補脾
方藥:
參苓白朮散加減
黨參9克、白朮9克、茯苓9克、扁豆9克、陳皮9克、山藥15克、炒薏苡仁30克、炙甘草6克、炮姜6克。
方解:
黨參、炙甘草,補脾益氣,以助攝納;茯苓、白朮、炒薏苡仁、扁豆、山藥,健脾利溼以實大便;炮姜溫脾止瀉;陳皮理氣和胃以健脾。
加減法:
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可加焦三仙各10克。
本文摘自《印會河中醫內科新論》,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編著/印會河。轉載請註明出處。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