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每天給爸爸洗腳的懂事孩子,自殺了”

“那個每天給爸爸洗腳的懂事孩子,自殺了”

作者:小樹媽媽

來源:小樹媽媽(ID:tree2050)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可惜的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從父母身上感受到愛的。

因為我們對孩子表達愛,或多或少會帶一點自己的私心。

期望孩子乖、成績好,期望他能金榜題名,出人頭地。

儘管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父母的私心過重,就會讓愛變了味,讓孩子感到窒息。

最近就看到這樣一個非常典型的真實故事,讓我唏噓不已。

一個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卻在高考前夕,從高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大家應該記得,前年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北京第一代“雞娃”自述:雞了20年,還是終歸於平凡。

今天要分享的這個故事,就來自作者王食慾身邊人的真實經歷。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會發現:不是所有的愛,都能成就孩子。

有時候,父母不正確的愛,甚至會斷送孩子的人生。

為了方便閱讀,下面我們會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講述。

一天晚上,發小突然打電話來,張口就是聲嘶力竭的哭喊:

“我兒子,多乖、多孝順的孩子,就這麼沒了,沒了……”

她的大兒子,今年18歲,從教學樓10層一躍而下,搶救無效死亡。

聽著電話那頭撕心裂肺的哭喊,我心裡也難受得不行。

記憶裡,發小的兒子是一個脾氣很好,性格開朗的孩子。

以前發小帶孩子來北京旅遊,孩子是那麼快樂無憂。

我們還留著一張照片,是孩子在世界公園玩,被大象鼻子捲起來。

當時,孩子笑得是那樣無憂無憂,肆意開懷。

這張照片,我至今還留著,上面的人,卻已經早早離開了我們。

圖片來源:電視劇《地久天長》

發小因為成績不好,沒有考上高中。

於是在家待業多年後,在父母安排下,和家境殷實的丈夫結了婚。

發小丈夫是小學學歷,一直很遺憾自己當年沒堅持唸書。

夫妻倆都吃過沒學歷的虧,很是重視教育,覺得孩子一定要上大學。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在學習方面,他們從小就給孩子提供了最好的資源。

上小學,就把孩子送進了當地最好的學校;

上初中,又花重金把兒子塞進了省會的私立寄宿學校。

可惜的是,這些重金砸來的學習資源,並沒有取得什麼成果。

因為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不適應獨自生活,成績反而下降了不少。

中考這一年,他的成績並不好,甚至可以用差來形容。

儘管如此,上高中時,發小夫妻把兒子送進了鄰縣的重點高中。

他們覺得,把孩子送進好學校,就相當於上了一層保險;能順利上大學,就算把兒子培養成材了。

和之前一樣,轉入重點高中,並沒有讓孩子的成績有所好轉。

這樣一所學校,學霸遍地走,每次都考倒數第一的他,顯得格格不入。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有句話說: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最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看孩子需要什麼,而不是一昧堆砌資源。

可惜,這一點他的父母顯然沒有意識到。

高二這年暑假,發小把大兒子來了北京補英語。

這時候,她剛生了二胎,脫不開身,拜託給我照顧,就匆匆離去。

說實話,剛看這個孩子,我真的非常驚訝。

因為他就像變了個人一樣,個子很高,人卻奇瘦。

性格很內向,不怎麼愛說話,整個人情緒看起來很是低落。

我請他吃飯,他吃得很少,也很慢。

想起之前發小說的情況,我問他:“你在鄰縣重點讀書,感覺怎麼樣?”

孩子突然抬起頭,欲言又止,眼裡寫滿了驚恐。

我安慰他:“寶貝,想說什麼就說,阿姨不會告訴你父母。”

孩子定定地看了我一眼,但很快又躲閃開了,肢體中寫滿了不信任。

我只能繼續引導他:“阿姨看出來了,你在那裡過得很不開心是不是?”

孩子好像被刺激到了,突然站起來,情緒激動:

“誰都沒有問過我想不想去重點中學讀書。我在那裡很痛苦,一分鐘都不想待!”

我說:“為什麼?那不是一個好學校,同學們都是尖子生,學習成績都非常好。”

他回答我:

“我每次考試都是倒數第一名。同學們都看不起我,也不愛搭理我。一些同學和老師還嫌棄我,因為我拉低了整個級的平均分,以後還會拉低學校的升學率。”

圖片來源:電影《少年的你》

孩子天生就會對比,且慕強。

小時候,他們比玩具,比零食;上小學,開始比身高,比人緣,比成績。

好的學校,固然能促進孩子的學習,優秀的同伴也能激發進取心。

但如果孩子適應不了學習節奏,又承受不住競爭的壓力時,再好的學校也會變成噩夢。

為人父母,都想把孩子送進重點的,更好的學校,這本是人之常情。

如果孩子抗壓能力弱,父母又無視孩子的實際情況,這無疑是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不知何時就會摧毀孩子的人生。

困擾這個孩子的,不止是學校和學業,還有家庭和父母。

當我問他:“你跟爸爸媽媽說過這個想法嗎?”

孩子對我懊喪的搖頭:

"我不敢說,不能說,也懶得說了! 說的結果就是被我爸打一頓。”

說到父親,剛剛平靜下來的孩子,又激動起來:

“阿姨,我真的不想再給爸爸洗腳了。洗腳就算孝順嗎?”

網上有句話說:

養出一個不知感恩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發小的丈夫承襲了老一輩的傳統觀念,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一套。

又看多了“巨嬰”和“白眼狼”,對養出孝順的孩子有一種執念。

這位爸爸覺得,培養孩子感恩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給自己洗腳。

圖片來源:電視劇《人世間》

因為孝順落實在生活中,最好的表現方式就是孩子聽話,給自己捶背、洗腳。

所以孩子從3歲起必須每天晚上給爸爸洗腳,從來不敢說個“不”字。

不高興時,爸爸的腳會飛起來踹倒幼小的孩子,洗腳水會濺溼孩子身上的小衣服。

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是極其野蠻,且低效的。

所謂的孝,應該是自發內心的,強行以一種標準去要求孩子,太過簡單粗暴。

我勸孩子:

“你可以跟爸爸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我覺得孝順不一定非要洗腳。當然,如果爸爸老了、病了,幫他洗腳那是應該的。”

孩子又搖搖頭,絕望的說:

“沒用的。他們認為,給我花錢、送我到重點中學讀書,就是對我的愛。每次給他洗腳,他就提他花錢供我讀書,好像我欠他的。”

我說:“那跟媽媽說說呢?”發小性子溫柔,應該不贊成這樣的教育方式。

“我媽做不了我爸的主,而且她也覺得我爸是為我好,我應該服從。”

最後他嘆了口氣,說:

“唉,反正他們又有了新的兒子,我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可憐的孩子,這樣小的年紀,居然要承受這麼大的壓力。

身處競爭異常激烈的環境中,沒有知心的朋友,又從來不被父母看見。

他的內心,就像是一個氣球一樣,不斷的充氣,卻從沒有喘息的空間。

如果有天達到某個階段,突然爆炸,那後果將是難以想象的。

暑假英語補習結束後,發小來接孩子。

         

我忍不住提醒她:

         

“多關心關心大兒子,多跟他聊聊天,他很痛苦。這麼大人了,他爸爸那個腳就別讓孩子洗了!”

發小支支吾吾:

“腳還得洗啊,我覺得這也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品性。實在不行,我們回去跟孩子聊聊,在別的地方多疼疼他吧!”

顯然在家庭和教育中,發小不是占主導地位的。

她也意識到這種方式不合適,卻不想著改變,而是從其他方面彌補。

只是這樣的做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每一個孩子產生問題,都是內心有需求,沒有被滿足。

只有這些深處的東西被父母理解、看見和接納,孩子才會感覺到被愛,有勇氣邁過人生這道坎兒。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我對發小說:

“有些問題你不幫他解決了,你們是無法聊到一起的,你對他的疼愛他也是接收不到的。

不要以為給他買件好衣服,買點好吃的就是對他的疼愛。

他長大了,瞭解他、理解他、幫他解決問題才是過他最大的疼愛。

最後發小似懂非懂的說:“我記住了。”帶著孩子回了縣城。

沒想到,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這個孩子。

再聽到他的消息,就是接到發小的訃告電話。

剛成年的兒子,選擇離開世界,對發小一家來說,顯然是極大的打擊。

她在電話裡絮絮叨叨,提起了最近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

“我真後悔啊,當初把他送進那個重點高中。他的文化底子差,跟不上同學們,成績越差,就越不想學習。

但馬上還有一年就高考了,學校抓得特別緊。住校的孩子們,每天5點多去教室,10點多才回宿舍。

別人都忙著做題,他就在睡覺。老師給我打電話,說管不了我兒子,要我去給兒子做思想工作,趕緊提高成績。

我一直瞞著他爸不敢說,怕孩子捱揍。結果班主任又把他爸請過去了。

那天晚上,他對孩子拳打腳踢,然後送回了學校,孩子第二天就從樓上跳下去了……”

圖片來源: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說到這裡,發小又忍不住嚎啕大哭,我也跟著一起又心疼,又難受。

可是世上哪有後悔藥可吃?

這個慘痛的悲劇,讓我一直在想:到底怎樣愛,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歸根到底,可能就一句話:愛,是如他所示,而非如我所願。

如果父母以付出為名義,要求孩子服從作為回報,那是沒有溫度的交易。

如果父母用愛的名義,不顧孩子的想法,那是變相的情感綁架。

正如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說,每個生命在形成的初期,就已經具有了屬於他自己的精神胚胎。

孩子借我們降生於世,卻沒有義務順應我們的期待而活。

也許父母都能明白這一點,尊重而不控制,引導卻不苛刻,孩子才能奔赴屬於他們的遠方。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小樹媽媽,深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裡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微信號:tree205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