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藍字,設為星標,以防失聯
2009年,80後女孩易懿因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只有一根手指頭可以動。她是一個作家,也是環球旅行者,為了迴歸到日常生活、社會中,2019年,她找到設計師朋友,一起把55㎡的老房子,改造成無障礙的家。從原來24小時不離人,到現在把需要的東西放在手邊,可以擁有完整的獨立工作時間。“改造後我在這個空間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得心應手、有掌控感的。”
根據中國殘聯統計,截至2020年,中國殘障人士總數為8500萬,其中很多人需要坐在輪椅上生活。如何在居家空間中相對獨立地生活,感受到便利、舒適、尊嚴,成為他們的一大難題。
▲
由於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導致四肢失去功能,手指無法自主控制;只能憑藉右臂有限的抬起完成一些簡單的動作
我是易懿,一個作家,也是環球旅行者,現在從事市場與公共關係相關工作。2009年,因為一場意外車禍,造成脊髓損傷,高位截癱,開始以輪椅代步。
遭遇意外的時候我還很小,21歲,這場意外讓一個特別熱愛自由的人,突然身體被禁錮在輪椅之上。
車禍發生後,我被送到急救中心,第一反應是我動不了了。那個時候我只知道“癱瘓”是一個名詞,不知道這兩個字意味著什麼,在醫院治療和康復鍛鍊的兩年時間裡,我才一點點了解“癱瘓”不是不能動而已。
易懿日常在工作臺處理工作
▲
平時會拿特殊綁帶將畫筆綁在手上畫畫
身體功能喪失只是一方面,心理上也要適應這種鉅變,因為生活中任意的瑣碎小事,都可以隨時來打擊你——端杯子喝口水、吃個麵條都很難。我會把麵條撒得到處都是,像個三歲的孩子,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拒絕吃麵條這種形狀的食物,包括我最喜歡的涼皮兒。
因為我連手指都不能動,在普通的房間裡,我每一次開關燈、空調都需要別人的幫助。每一件小事都需要張嘴求人。
室內主要功能分區為工作室和起居室
▲
設計師趙弟演示客廳可收納床位和餐桌
▲
一室一廳的佈局劃分出工作、生活區域
我家是標準的一室一廳,55平米,改造後輪椅可以接觸到空間的每一個角落。
主要的功能分區有兩個,一是我的工作室,二是起居室。客廳是我日常開會、寫作的地方,臥室是我的生活空間。
▲
地面保持完全平整才能保障輪椅使用者的安全
對於無障礙房間的改造來說,重要的一點是要消除地面的障礙落差,拒絕一切臺階、門檻,讓輪椅的推行、行駛是完全暢通的。
▲
推拉門安裝時需避免地面軌道、門檻,保持地面找平
廚房、洗手間使用推拉門,最大程度上將全屋地面找平,避免溝溝坎坎。無障礙設計並不是翻天覆地的改造,一個很小的改變都會讓我覺得方便很多。
▲
因為手部活動不方便,水龍頭放在偏右位置,更方便打開
室內最大的改造是將洗手池移到客廳,進行外置,形成開放式洗手池。
以前我進洗手間不方便,從外面回家後只能擦擦手或者是拿水盆洗一下。改造後我直接可以用流動的水洗手,尤其是疫情期間,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被維持在一個正常狀態。
▲
洗手池上方化妝鏡後設置有一塊翻板,化妝的時候物品可以放到平臺上,不需要時可直接收納到鏡面後
洗乾淨手後,我可以清理一下輪椅的輪子或直接到我的辦公桌進行工作。辦公桌設置80釐米高,600毫米徑深,輪椅可以來回遊走。
▲
▲
可旋轉電視機,方便在任何角度進行觀看
辦公桌上方的電視機設計了可以旋轉活動的支架,方便我在任何一個角度看到電視。
▲
入戶櫃上層做了鋼板結構,有足夠的支撐力放置行李箱,另外一側櫃門上裝了全身鏡,出門前照鏡子更加方便
▲
客廳中的可收納床,可根據需求收起或放下
房間裡每一個“凸出”對輪椅來說都是障礙。客廳內的餐桌、櫥櫃都隱藏在牆體內,需要時可拉出,最大程度上保證室內是暢通無阻的。
▲
改造後的餐桌可根據需求變化使用
餐桌的高度是根據我現有路輪椅坐高定製的,改造之前我需要用特殊的板子搭在輪椅上,改造之後可以直接坐在餐桌上吃飯了。櫥櫃也設置了拉籃的形式,東西都一目瞭然,方便拿取。
▲
門內側設有一個便捷門鎖,只要一抬扣住門沿,就能輕鬆鎖住,保證了洗手間的隱私
正常情況下洗手間的門比較窄,輪椅很難進,我把它改成推拉門,門寬由80釐米拓寬到1米,這樣一是沒有門檻,二是空間會更加寬廣,方便輪椅進出。
▲
衛浴空間面積最小不能小於2mx1.3m或1.80m X 1.80m;門扇開啟後的通行寬度不應小於0.8m,開門執手最好採用橫執把手
牆壁上設置了緊急呼叫的物理按鈕,跟我父母的房間相連,如果有問題可以馬上進行求助。
▲
隔斷設計讓物品一目瞭然;液壓桿衣架方便拿取衣物
儲物空間做隔斷設計,換成格子的形式,清晰明瞭,我可以清楚地發出指令,“第二排第三格”,省去來回翻找。櫥櫃衣架可以通過液壓桿拉下來,方便拿取衣物。
▲
智能語音可以控制室內燈光
其實無障礙設計都是一些個人需求的細小的設計,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對我的生活改變是非常大的。
▲
語音可控制衣架升降
對於無障礙需求來說,真正要達到用起來順手,還是要靠自己去思考每一個場景和需求。
▲
現在每天早上通風換氣,易懿也可以通過語音控制窗戶,不需要求別人的幫助
當身體出現這種殘障,最大的感受就是無力感,沒有安全感。改造後我自己在這個空間裡,所有的東西都是得心應手的,有掌控感的,對身體、心理是非常大的改變和幫助。
把需要的東西放在手邊,至少我一早上或者一下午的工作時間都不需要人在身邊,給我帶來很大程度上獨處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情況是很珍惜,也很難得的。
▲
易懿在冰島冰河湖旅行
當時車禍出院後,我和父母商量把原來準備出國留學的錢拿去旅行。第一趟旅行,我去了28個國家,三個月幾乎跑遍了歐洲申根籤能去的所有地方。
▲
在雲南麗江旅行
▲
▲
▲
在一些酒店會有專門供輪椅使用的洗手間,設置得更加寬敞,輪椅可自由出入,多處設有扶手,方便輪椅使用者拉拽起身
例如現在很多大型商場都是按一定的無障礙標準建設的,但為了防止電動車進入,會給無障礙的空間裡加一些石墩子,把輪椅的路完全擋住;一些旅遊景點會對殘障人士免票,但輪椅連大門都進不去,售票閘關得死死的。
▲
一些公共場所的坡道還存在安全隱患
▲
左:針對聽障人士設計的信號手錶,有人按門鈴後會傳感到手錶上通過圖像進行提示
▲
左:聲音提示器,會根據音頻大小轉化成視覺圖像
右:用3D打印機制作、試驗新的門鈴外觀
▲
現在來說,家居無障礙更加關注的是肢體障礙人士,但對有聽力、語言、視覺障礙的群體來說,他們依然沒有條件獨立生活。
比如疫情的時候,當社區用喇叭通知我們做核酸,聽力障礙的人怎樣才能接收到信號;當發生火災報警,他們要怎樣獲取信息,進行逃生;甚至是患上嚴重疾病時,怎樣叫救護車,跟救護人員溝通,我需要什麼樣的服務,我的現狀是怎麼樣的。
哪怕是放在生活裡最常規的事,對他們來說也是困難重重。當兩個有聽力障礙的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半夜哭鬧,他們也很難及時對孩子進行安撫。
關於普通人的居家無障礙改造,我和設計師列出了一些要點,供大家參考:
1.全屋可用聲控智能家居,通過語音控制實現日常基礎操作
2.消除地面之間的高差,實現全屋無臺階,入戶門處可設置斜坡,方便輪椅進入
3.室內供輪椅通行的門淨寬不應小於0.8m,供輪椅通行的推拉門和平開門,在門把手一側的牆面,應留有不小於0.5m的牆面寬度
4.室內傢俱、電器可考慮嵌入牆體,釋放空間,保障輪椅在室內的通行暢通
5. 供輪椅通行的門扇,有條件下可安裝視線觀察玻璃、橫執把手和關門拉手,在門扇的下方應安裝高0.35m的護門板
6.衛生間地面需防滑,可安裝智能感應水龍頭、安全抓杆,有條件下安裝緊急呼叫按鈕
7. 坐便器使用馬桶,且馬桶高度不宜過高,方便輪椅和坐便器之間切換;洗手盆採用掛牆式,臺下淨空大於65cm,給輪椅使用者留出膝蓋伸入空間
8. 室內桌面或櫃面高度起碼為80cm以上,具體可根據輪椅坐高調整,留出足夠的容腳空間,方便輪椅進出
9.儲物空間可以使用液壓桿、自動升降設備,方便護理人員幫忙拿取
我經常說,無障礙改造是幫助到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老去、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我覺得無障礙的意義在這裡。
自述|易懿 編輯|秦楚 責編|倪楚嬌
部分圖片提供|易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