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的外傷,約佔全身各部位損傷總數的20%。臨床上分開放性和閉合性顱腦損傷。小兒如果因腦挫裂傷而引起偏癱,一定要儘早積極治療。經臨床實踐證明,頭針治療腦挫裂傷引起的偏癱不僅有效,而且見效快,基本治癒率相對較高。特別是對小兒腦挫裂傷引起的偏癱,療效尤其明顯。
顱腦損傷的頭針治療
作者/焦順發
外界暴力造成腦的器質性損傷稱腦挫裂傷。腦挫裂傷在受傷的當時多出現昏迷,小兒可無昏迷。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侷限性體徵,如偏癱、麻木、失語等。腦挫裂傷為腦器質性損傷,現代醫學認為這種損傷是不可恢復的。
1.選區:根據體徵分別選對側運動區、感覺區、足運感區等。
運動區定位圖
2.治療:急性期應行外科搶救,待病情穩定,神志清醒後,可行頭針治療偏癱、麻木、失語等症。根據西醫學腦細胞不可再生的理論,針刺頭部對腦挫裂傷(部分腦細胞壞死)引起的偏癱、麻木、失語等症,就應無明顯治療作用。但是,頭針的運動區、感覺區等,經實踐證明,對腦挫裂傷引起的偏癱、麻木、失語等,不僅有效,而且見效快,基本治癒率相對較高。特別是對小兒腦挫裂傷引起的偏癱,療效尤其獨特。
3.療效:在466篇論文組中,有35篇論文論述了頭針治療顱腦損傷患者540例,其中基本痊癒199例,佔36.85%;顯著效果129例,佔23.88%;有效177例,佔32.77;無效35例,佔6.48%。
驗案1:腦挫裂傷、右側偏癱、運動性失語
孔某,男,24歲,山西省河津市南午芹村人。
主訴:頭顱外傷11天。
病史:於11天前左額顳部受傷,當即昏迷,搶救7天后清醒,見下圖。
腦損傷後搶救
傷後11天檢查:神志清楚,問話時能理解其意,但不能用語言表達。右側鼻唇溝淺。右上肢全癱,右霍夫曼徵陽性。右下肢伸屈正常,抬高80°,不能站立。左側肢體活動正常。
選區:左側運動區及足運感區,每天針1次。
療效:共針19次,痊癒出院。
1972年7月到2006年3月隨訪,患者一直很健康,精神及智力正常,說話流利,無頭痛、頭暈現象,四肢活動靈活,肌力正常,經常參加重體力勞動,見下圖。
1985年隨訪非常健康,一切正常
驗案2:腦挫裂傷左(右)側偏癱
裴某,男,10個月,山西省河津市小梁鄉塞上村人。
主訴:顱腦損傷左側肢體不能活動3天。
病史:患兒於1983年6月29日頭部著地摔傷,當即昏迷約半小時後清醒,發現其左側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於1983年7月1日來診。
查體:神志清楚,左側鼻唇溝淺,患兒在主動運動時如持物等,總是右手伸展抓物,而左上肢和手一點也不動。在哭鬧時,僅右側肢體亂動,而左側肢體一點也不動,見下圖。上述現象證明患兒左側肢體完全癱瘓。
左側上肢不能動
左下肢不能動
診斷:腦挫裂傷左側肢體完全偏癱。
治療:選右側運動區及足運感區,每天針刺1次。見下圖。
針刺右側運動區治療
第二次治療後,患兒左側肢體已能主動活動在正常範圍,但平時少動和不靈活。第八次治療後,左側肢體活動完全恢復了正常,見下圖。
第八次治療後,左側肢體已能正常活動
治癒後患兒一直都正常。後於1985年1月,又不慎頭部著地摔傷,事後發現右側肢體不能活動,檢查在平時右側肢體完全不動,僅左側肢體主動活動。在哭鬧時也是左側肢體亂動,右側肢體一點兒也不動。診斷為腦挫裂傷右側肢體完全偏癱。見下圖。
1985年1月腦挫裂傷後,右側肢體不能活動
針刺左側運動區及足運感區,每天1次。首次治療後右側肢體就開始活動。治療10次右側肢體不僅能活動在正常範圍,而且靈活有力。病癒後,隨訪到2007年5月,觀察頭針的遠期療效。分別在1年、5年隨訪都很健康。
1985年隨訪裴某完全正常
1990年隨訪裴某非常健康
2007年5月15日26歲隨訪時,身高約175cm,身體非常健壯,已結婚生子,參加工作。
裴某與其愛人和兒子的合影
四肢活動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