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個亂世,也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誕生了很多的名將。三國24四名將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
一、8人被殺
第一位是孫策。孫策是江東的奠基人之一,他和少年好友周瑜一起,擊敗劉繇等人,奪取了江東六郡。袁紹和曹操在官渡決戰時,孫策想趁機襲擊曹操的老巢許昌,將漢獻帝迎回到江東,但可惜孫策在打獵時,由於疏忽大意,安保措施不到位,被仇家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刺殺了。
第二位是呂布。“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是演義中武功最強的武將,但是他的人品很差。呂布跟隨過2任主公,丁原和董卓,他為了自身利益,將丁原和董卓都給殺掉了。董卓死後,呂布也成了一路軍閥。他和曹操爭奪兗州時,被曹操擊敗,只能率眾去投靠劉備。劉備收留了呂布,但呂布背信棄義,趁劉備外出征討袁術之際,奪取了劉備的徐州。劉備只能駐紮在下邳。
原本兩人可以相安無事,互為倚靠,攜手對付曹操、袁術等強敵,但呂布有勇無謀,被人挑撥離間後,又派兵攻打劉備,導致劉備無路可走只能投靠曹操,這讓呂布少了一個強力外援。下邳之戰中,孤立無援的呂布被曹操擊敗並生擒。呂布為了活命,曾祈求曹操饒他一命,願做曹操手下大將,為他攻城掠地,斬將殺敵,但因為有殺主公的劣跡,曹操不敢留他,殺了呂布。
第三位是關羽。關羽是劉備手下的第一大將,劉備安排他鎮守荊州。劉備拿下漢中後,關羽為了匡扶漢室,就開始率兵北伐,攻打曹魏的襄陽和樊城。和曹軍作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取得大捷,但從始至終,劉備因為剛打完漢中之戰,士兵傷亡過多、疲敝,需要生養休息,沒有派兵支援關羽,導致關羽一直在孤軍奮戰。關羽為人狂傲自大,得罪了不少人,盟友孫權就曾遭關羽羞辱,在襄樊之戰中沒有幫關羽,反而和曹魏聯手一起對付關羽,導致關羽兵敗被殺。
第四位是龐德。龐德曾是馬超的部將,因為馬超投降了劉備,這讓曹魏放心不下龐德。襄樊之戰時,曹操要派龐德領兵救援曹仁,曹魏眾人擔心龐德會陣前倒戈,投降關羽,不願讓他去。曹操依舊選擇信任龐德,讓他和于禁一起率兵救援曹仁。龐德為了報答曹操之恩,抬棺出征,抱著戰死之心。龐德和關羽交手時,面對年邁的有傷在身的關羽佔據優勢。于禁擔心龐德擊敗關羽,搶了功勞,於是鳴金收兵,沒讓兩人再戰下去,也讓曹軍錯失了擊敗關羽的機會。
不久後,關羽放水淹了曹魏大軍,擒拿了于禁、龐德。于禁降了關羽,龐德寧死不降,被關羽斬首。
第五位是張飛。張飛和關羽、劉備情同手足,關羽被江東擒殺後,張飛內心非常悲憤,和劉備一起出兵攻打江東。準備階段,張飛整天借酒澆愁,喝醉酒後還喜歡打罵士卒,導致其手下的將領張達﹑範疆難以忍受,趁張飛睡著時,將其殺害,然後帶著張飛的頭顱去投奔江東孫權。
第六位是魏延。魏延是蜀漢的第六名將,多年來為劉備兢兢業業鎮守漢中,立下了不少功勳。劉備死後,諸葛亮依舊很重用魏延。諸葛亮第六次北伐期間,因為久累成疾,病逝了。諸葛亮死後,楊儀等人按照諸葛亮的遺言,準備撤軍,但魏延不願意,想由他率兵繼續北伐,這導致其和楊儀爆發了矛盾。楊儀和劉禪相繼給劉禪上書,指責對方謀反。魏延性格強勢,平時得罪了不少人,關鍵時刻,也沒有人幫魏延,造成錯在魏延,其被蜀漢的另一將領馬岱斬殺了。
第七位是鄧艾。鄧艾是曹魏名將。司馬昭清除異己,穩定曹魏內部之後,就開始派兵攻打蜀漢。
蜀漢在劉禪手上,實力衰退非常嚴重,但因為還有姜維等將領支撐,要滅掉它並不容易。曹魏主帥鍾會率領的十幾萬大軍,被姜維擋在劍閣止步不前。眼看討伐蜀漢的軍事行動將要失敗時,鄧艾率兵偷渡陰平,進入蜀漢腹地,打到了成都城下。劉禪平庸無能,選擇投降了鄧艾,蜀漢滅亡。劉禪投降後,就下令讓蜀漢的姜維、羅憲、霍戈等將領放下武器,投降了曹魏。
鄧艾滅掉蜀漢後,一時風頭無雙,但樹大招風,曹魏主帥鍾會早就將其視為自己的政敵。鄧艾立下大功後,更讓鍾會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鍾會和監軍衛瓘誣陷鄧艾謀反,將鄧艾殺害了。
第八位是姜維。姜維是曹魏將領,後投降蜀漢之後,被諸葛亮視為心腹,悉心培養姜維。姜維智勇雙全,諸葛亮去世後,逐漸升任為大將軍,成為了劉禪最倚重的大將。姜維為了匡扶漢室,曾多次北伐,但受限於蜀漢的國力,最終未能成功。鄧艾滅掉了蜀漢,姜維不得已投降曹魏,但他不願做亡國之臣,不久後和鍾會密謀造反,想要復興蜀漢,事情敗露後被曹魏所殺。
二、10人戰死
第一位是典韋。典韋的勇猛可以比肩呂布,而且還是一位非常忠誠的大將,專門負責保護曹操的安全。曹操率兵征討宛城軍閥張繡時,張繡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選擇不戰而降,歸順了曹操。隨後,曹操做了一件讓張繡火冒三丈的事,他強佔了張繡的嬸孃鄒氏,張繡惱羞成怒,率兵偷襲了曹營。典韋為了保護曹操,和張繡大軍廝殺,曹操逃走了,但典韋壯烈戰死。
第二位是顏良。顏良是袁紹手下的將領,袁紹手下謀士沮授曾評價顏良“性急不可單獨任用”,但袁紹仍讓他做大軍主帥,率兵和曹軍作戰。兩軍交戰時,顏良殺宋憲、魏續,二十回合擊敗徐晃,一時風頭無雙,讓曹魏諸將皆懼。顏良是個頂級名將,武功超群。官渡之戰時,劉備在袁紹帳下,這使得曹操派關羽出戰時,顏良沒有防備,導致關羽突襲到其面前,將其一刀砍殺。
第三位是文丑。顏良戰死後,文臣放話要為其報仇。袁紹讓文臣繼續率兵和曹軍作戰。文丑和曹魏將領徐晃、張遼交戰時,關羽突然殺出。他擔心打不過關羽、張遼、徐晃3人,轉身逃跑,被騎著赤兔馬的關羽追上砍死。顏良、文丑戰死後,袁紹元氣大傷,最終輸掉了官渡之戰。
第四位是夏侯淵。夏侯淵是曹魏的重要將領,曹操安排他率兵去和劉備爭奪漢中,但其被劉備的謀士法正設計,在定軍山之戰中被老將黃忠斬殺了。夏侯淵戰死後,劉備也趁機奪取了漢中。
第五位是太史慈。太史慈是孫權手下的重要將領。合肥之戰中,孫權率兵攻打張遼鎮守的合肥,但始終無法攻破,太史慈想出了“裡應外合”的計策,派內應潛入合肥城中,然後依靠城中臥底裡應外合攻破合肥城。張遼識破了太史慈的計策,故意將計就計,在城中安排了伏兵,等太史慈率兵攻城時,伏兵突然殺出,打了個太史慈措手不及,太史慈也被張遼的伏兵射殺。
第六位是黃忠。關羽被江東殺害後,黃忠跟隨劉備攻打江東。兩軍交戰時,黃忠看到拿著關羽兵器青龍偃月刀的吳將潘璋,他為給關羽報仇,去追殺潘璋,最終慘遭吳軍埋伏,被吳軍射殺。
第七位是甘寧。甘寧是江東的重要將領。夷陵之戰中,劉備率舉國之兵攻打東吳,東吳的名將也是悉數出戰抵禦劉備。蜀漢損失了老將黃忠,但東吳的名將甘寧,也被蜀國蠻將沙摩柯射殺。
第八位是張遼。夷陵之戰中,陸遜火燒聯營,擊敗了劉備,但江東也傷亡慘重。孫劉兩家兩敗俱傷後,曹丕派兵攻打江東。關鍵時刻,孫權選擇了和劉備和解,派兵全力抵禦曹軍。孫權早有準備,導致曹丕的三路大軍全部失敗了,名將張遼也被吳將丁奉射傷,回到許昌後不治而亡。
第九是徐晃。諸葛亮北伐期間,得知蜀漢的叛將孟達在曹魏過得不如意,於是寫信讓他歸順蜀漢。司馬懿得知此事後,派徐晃率兵剿殺孟達。兩軍交戰時,徐晃被孟達射中,最終不治而亡。
第十是張郃。到了三國後期,關羽、張遼等名將相繼去世後,張郃基本上成了當時最厲害的名將。
張郃在曹軍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讓有異心的司馬懿將其視為威脅,覺得張郃是自己控制曹軍,以及將來奪取曹魏政權的最大威脅。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由於糧草不足只能選擇撤軍。司馬懿讓張郃率兵追擊蜀軍。窮寇勿追,何況諸葛亮是主動撤軍,且早有防備,追擊蜀軍是不明智之舉,但司馬懿為了除掉張郃,下令讓他追擊蜀軍。張郃不得不聽從,只能率兵追殺諸葛亮,大軍追趕到木門時,遭到了蜀軍的埋伏,曹軍傷亡慘重,張郃也被蜀軍射殺。
三、自殺1人
自殺的1位名將就是張繡。
張繡是漢末時期的一路軍閥,因為實力較弱而選擇投降了曹操,但曹操卻做了一件無恥的事,他強佔了張繡的嬸孃鄒氏,張繡一怒之下襲擊曹營,殺了曹操的手下大將典韋,長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這讓張繡和曹操反目。官渡之戰時,袁紹的實力遠勝曹操,張繡想投靠袁紹,但其手下謀士賈詡卻勸說他投降曹操。張繡採納了賈詡之言,投降了曹操,並獲得了曹操的厚待。
曹操為了自身的利益,沒有追究張繡殺子之仇,還格外厚待他,但曹丕對張繡殺兄一事耿耿於懷,曾罵張繡:“你殺了我的兄長,還有什麼臉面見人呢!”這導致張繡惶惶不可終日,選擇了自殺。
四、5人善終
第一位是周泰。東吳名將周泰,為江東立下了赫赫戰功,結局也很不錯,得以善終。
第二位是馬超。馬超是馬騰的兒子,其在潼關之戰中,因為反叛曹操,導致其父親馬騰、兄弟馬鐵、馬休被曹操殺害。馬超在潼關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後,就去投奔漢中的張魯,後來又轉投到劉備帳下。馬超是軍閥出身,且有過背叛曹操、張魯的經歷,這讓劉備並不信任他,很少重用馬超。同時,馬超在蜀漢謹小慎微,很少犯錯,這反而使其得以善終,最終病逝於蜀漢。
第三位是夏侯惇。夏侯惇和曹操有親屬關係,也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將。後來,夏侯惇和呂布大軍交戰時,其一隻眼睛被呂布麾下將領曹性射瞎,之後就逐漸退居二線了。夏侯惇在曹營擁有著很高的地位。曹操去世,曹丕繼位,依舊善待夏侯惇,這讓夏侯惇能安享晚年,得以善終。
第四位是許褚。許褚也是曹操手下的一位名將,典韋戰死後,許褚肩負起了保護曹操安全的重任。
曹操去世後,許褚就隱退了,得以善終。
第五位是趙雲。趙雲是蜀漢的元老重臣。他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劉備去世後,趙雲已成一員老將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覺得趙雲年齡太大,不忍心帶他,但匡扶漢室也是趙雲一生的宏願,他執意要跟隨。第一次北伐期間,趙雲為諸葛亮斬殺了韓德,以及韓德的4個兒子韓瑛、韓瑤、韓瓊和韓琪5員將領,展現了寶刀不老了一面,可惜的是,卻因為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趙雲就再沒有出征過,病逝於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