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飛快,廢寢忘食是常事。有人甚至圖省事,早餐並著中餐吃,晚餐並著宵夜吃,餐餐都吃外賣。殊不知,這會引發腸胃的健康問題。
雖說,胃是一個能縮能伸的器官,有著自我保護機制。但再鐵的胃,也經不起大家的“作”!尤其是以下4個習慣,要趁早改掉。
1、抽菸喝酒
胃的包容性很強,既啃得下硬骨頭,也受得住冷熱酸辣。而這種強大的適應能力,得益於它擁有0.5毫米的胃黏膜屏障[16]。
但胃黏膜有2個天敵:煙和酒。菸鹼和酒精能直接穿透黏膜的屏障,刺激黏膜血管收縮,導致胃黏膜缺氧、缺血,長期下去就容易引發胃潰瘍、胃出血等問題[3]。
2、重口味飲食
對於繁忙的996都市打工人來說,上班吃外賣不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為了續命。而下班後,一頓色香味俱全的燒烤,是消除疲憊的最佳方法。
重口味飲食確實讓人快樂,但實際上你的胃卻在替你負重前行。先不說重口味食物中的高油脂會增加胃消化負擔,長期高鹽飲食容易傷害胃黏膜,降低胃黏液的分泌,從而導致胃部潰瘍或炎症。而過度吃辣會讓胃黏液分泌過多,引起胃部腫脹充血[3]。
3、外出就餐不用公筷
在傷胃的兇手中,有一個犯人常被人忽略:幽門螺桿菌。它是一種能逃過胃酸腐蝕的細菌,能夠誘導胃黏膜直接產生炎症反應,也會分泌尿素酶、胃腸道激素等有害物質,引起組織損傷,最終會一步步發展成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萎縮,嚴重者會變成胃癌[13]。
據2021年調查數據,我國總體家庭感染率高達71%[15],我國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多以家庭聚集感染為主,而外出共餐不用公筷、口對口餵食、吃了不清潔的食物等都是細菌感染的主要原因[13]。
4、不良情緒
胃腸道都是“情緒器官”,胃腸神經能與中樞神經相互連接影響[14]。換句話說,大腦的負面情緒波動也會給胃腸道帶來不良影響。
當長期處於抑鬱、焦慮情緒時,心理應激狀態會誘發消化功能紊亂,延緩胃的消化排空,抑制腸道蠕動,出現便秘、腹瀉等問題,嚴重時還會誘發胃部炎症[8]。
在生活中,十人就有九個有胃部問題,有些小毛病可能容易恢復,但也有些“信號”是胃部亮起紅燈的警示,我們一定要留意。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慢性胃炎發病率位於各種胃病之首,大多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適,最常見的為上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6]。
功能性消化不良不是某一種問題,而是多種問題的聯合,常見症狀為餐後飽脹、早飽、噯氣、上腹部脹氣等[1][5]。
由於腸道平滑肌猛烈收縮引起的突發性腹痛,感覺如腸子抽痛,常見於小兒急性腹痛[2]。
正常人排便次數為1~2次,且排便不費勁,而便秘患者會一週排便<3次、大便乾結呈塊狀、排便費勁、便意不盡[4]。
一種最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病,與情緒和胃腸動力異常密切相關,發作時常會持續性腹痛,並伴隨便秘或腹瀉[7]。
1、藥物治療
如果症狀比較明顯,可通過藥物緩解,但腸胃藥不能胡亂吃,一定要對症。
不過俗話說,“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養成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才不會讓胃病捲土重來。
2、飲食均衡
在飲食選擇上,大家要避免陷入兩個極端:只吃素或只吃肉。
但胃不好的人也要吃肉,肉類中含有大量的優質蛋白,它們有利於促進胃黏膜的修復和更新。
如果覺得難消化,可以把肉切碎再去蒸煮。
而對於健康人群來說,則要注意多補充蔬果。中國膳食指南建議,正常人每天應攝入不少於300到500克的新鮮蔬菜,其富含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對胃腸道有保護作用。
3、改善生活習慣
保持三餐規律。飽一餐餓一餐,容易打亂胃腸道的消化節奏,引起消化不良。
細嚼慢嚥。充分咀嚼才能充分消化食物,減少胃部消化負擔,避免出現胃部不適。
少吃重口味食物,低鹽飲食。高油高鹽都是傷害胃部的殺手。
4、定期胃鏡檢查
對於40—45歲以及高危人群,建議定期去做胃鏡檢查,及時篩查胃癌。
總的來說,養胃是一件長期的工程,不能急於一時。而良好的生活作息,就是呵護它的關鍵。
*本內容為達到傳播正確科普知識、增加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的目的,僅供參考,不作為醫療意見涉及疾病具體事宜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