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給64歲父親送終,他去做護工,卻揭開廉價養老院的遮羞布:人老了,就失去尊嚴了?

前段時間,一位73歲患老年痴呆的老人,由於換衣時不配合,被養老院護工打爆眼球,住進了ICU。
這則揪心的新聞,再次牽出了大眾關心的養老議題。
我們真的可以在養老院安度晚年嗎?
紀錄片《骨未成灰》聚焦重慶一家養老院,為我們展現了極度真實的養老真相。片中老人、年輕人所面臨的困境,也是懸在我們每個人頭上的利刃。


01
臨終父親的
艱難抉擇

64歲的田嶽平,患有肌肉萎縮症。
養老院裡,他的兒子小田反覆地詢問他“火葬還是土葬”?
田嶽平一開始說“隨便”,但兒子持續逼問:
“別隨便,到時候不好搞,你想清楚沒有,是火葬還是土葬?”
虛弱無比的田嶽平最終決定土葬。
紀錄片開篇的這個揪心情節,奠定了全片壓抑的基調。
田嶽平居住的養老院,原本是創辦於90年代,位於重慶的一家民營男科醫院。
隨著老齡化時代到來,醫院調整發展方向,才變成如今的養老院。
在這裡,像田嶽平這樣時日無多的老人還有很多。
醫生的一大工作,便是通知臨終老人的兒女儘快趕到醫院。
除了兒子小田,田嶽平還有兩個女兒。
小田專門辭職,來到養老院照顧父親。

因為一個人忙不過來,他便給姐姐打電話求助。
但是,姐姐的態度卻很強硬:
“(父親)去世我回來,不去世我不回來。”
原來,父女倆有著難以化解的恩怨。
田嶽平年輕時是個賭鬼,每天不捨晝夜地打麻將。
欠下一屁股賭債的他,當年竟然想把大女兒以1000塊的價格賣掉。
“哪有父親讓女兒去做雞的?”大女兒在電話中哭訴。
父親隔壁床的病友,勸她“百善孝為先”。
病友的勸說很有代表性。他說:“父母生我們養我們,他這時候都到最後的時刻了,如果等他死了你還回來幹嘛?”
可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小田的妹妹回來看望父親一眼後,也拒絕和小田一起照顧父親。
因為,照顧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意味著她無法工作。
沒有收入,一大家子人怎麼生活呢?
也許真不是小妹狠心,而是生活太過艱難。
於是,贍養父親的重擔落在了小田一人肩上。
他每天要手把手給父親餵飯。父親大小便時,他又要將他抱到便攜馬桶凳上。
照顧老人的工作,枯燥、重複、勞累,而父子倆又幾乎沒有交流。
小田說,只是“責任”驅使他照顧父親。
鏡頭下,小田總是皺著眉頭,煙不離手。
談起找對象,他說沒有錢誰跟你談呢?
何況父親每個月治病也花費不菲。

這個年輕人的未來,到底何去何從?



02
養老院裡
最年輕的護工

被逼到絕路的小田,聽從了父親病友的建議:
應聘護工。
做護工,既有一定收入,又能順便照顧父親。
聽上去倒像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於是,小田成了醫院裡最年輕的護工
上崗第一天,他先跟著老護工“觀摩”了一遍護理工作。
喪失生活能力的老人,吃飯靠護工一勺一勺地喂流食。
大小便時,也要靠護工換洗尿布。
只是氣味實在難聞。老護工提醒小田:“擦的時候就忍住不要呼氣。只有忍一會兒,反正你要給她洗。”
白天,小田忙著給老人翻身、餵食、清洗屎尿布。
下班後,他的工作電話仍然響個不停。
倒垃圾啦、修管道啦,領導把這種雜活也扔給了小田。
本想著做護工一舉兩得,結果,父親打點滴時,小田都沒時間看管。
護工工作如此“髒、累、忙”,但工資卻並不高。
小田每月到手就一兩千塊,並且沒有社保。
一開始興致勃勃的他,幹一段時間後,也忍不住吐槽:
“這活這麼累,才給這麼點錢,誰願意幹?我去當保安都有三千多,還可以發呆。”
為了提高收入,小田有了自主創業,開養老公寓的想法。
但是,啟動資金成了頭號難題。
他四處找人投資,但一提到錢,對方便掛斷電話。
此外,開養老公寓,挖走養老院“客源”,無疑又動了後者的蛋糕。
這讓此事更加阻力重重。
小田的經歷,也是年輕人普遍的困境。
尤其我國還是獨生子女大國。
當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生活的壓力,落在同一個人身上時,顧此失彼便是常態。
如果父母長壽,往往又會出現另一種現象:老年兒女照顧高齡父母
養老院裡有另一位患腦萎縮的老人,已經80多歲了。
他的女兒也已60多歲。
上有老、下有小,女兒自己也落得一身病。
但患病的老父並不省心。
他要麼把尿尿在洗腳盆裡泡腳,要麼偷偷跑出醫院,差點被車撞。
年邁的女兒抹著淚哭訴:
“爸爸,你年輕時是很好很好的一個人,你怎麼到這個時候,大家都為你操心呢?”
老父親還嘴說,每個人都有缺點。
看得出來,他也知道自己不對。但人老到一定程度,很多行為可能真的不由自己控制。

老人和兒女,都困在瞭如此無奈的現實中。


03
多重矛盾
照見人性困局

《骨未成灰》為我們展現的不僅是養老困境下,父一代與子一代的緊張關係,還為我們揭露了更多暗流湧動的矛盾。
比如同住一間病房裡,病友之間的矛盾
這對老年病友,其中一位是“高級知識分子”。
他嫌棄另一位臺灣病友“什麼都不懂”,還愛顯擺,老把自己開寶馬車的往事掛在嘴邊。
此外,他還列舉了臺灣病友通宵放音樂、亂拉大便等“罪狀”。
而臺灣病友恨不得求神拜佛,讓吐槽他的病友早點歸天。
兩人因此鬧得不可開交。
此外,養老問題往往還伴隨夫妻間的矛盾
醫院裡有位手腳不乾淨的老人,老是偷其他病友的財物。
年輕時,他家暴妻子,出軌其他女人。
如今年老,需要妻子照顧的他,跪在地上,請求妻子的原諒。
如此真實的反轉戲碼,實在看得人唏噓。
養老院和病人、護工之間,也存在隱秘的矛盾
有一次,醫院以衛生部門突擊檢查的名義,將小田的父親“趕”了出去。
小田氣得不行。病友則對他透露:
“我每個月刷醫保就要刷4000,加上看護費一共是6000,你父親才交2000,肯定會把他趕下去。”
片中,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信誓旦旦地宣誓“敬老忠孝,奉獻愛心”。
但是,病人家屬卻打聽到醫院多收一個病人,相關人員會有百分之十提成的消息。
當小田想節省費用,把父親從養老院搬出來時,養老院“不高興了”,他們讓小田主動辭掉護工工作。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本來也無可厚非。
但小田的感想也很真實,他說:
“一切都向金錢看齊了,根本沒有人性化了。這些底層的平民如果不能動彈,估計用不了多久就死了。國家要是都成這樣,世界就沒有愛了。”
《骨未成灰》拍攝於2016年,片中的故事離今天並不遙遠。
當下,護工毆打老年人、甚至老人在養老院打死老年病友的新聞仍不時見諸報端。
養老問題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的各種矛盾。
在老齡化社會進一步到來之際,如何面對養老問題,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氣。
危機亦是轉機。
硬件上,我們還有太多可以優化的部分。
比如養老院、社區養老以及居家養老的環境與設施建設。
在軟件上,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
發自內心地關愛老年人,關心他們的愛與怕。臨終關懷不僅是一種程序,也不僅侷限於醫院。
它更是一種風氣,一種普遍的溫暖。
希望危機之下,我們每個人都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參考資料:
58歲的兒子活埋母親,撕開了中國家庭的最後一塊遮羞布!車來了
觸目驚心!撕開遮羞布,這國劇太生猛了… 烏鴉電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