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什麼是真正頂流吧!

來看看什麼是真正頂流吧!

最近“香港頂流”震驚了不少人。

大家無不在感慨,曾經靠文化輸出衝擊全亞洲的香港地區,如今對於“頂流”的審美已經到了讓人無法理解的程度了?
不得不說,上一輩香港藝人在敬業的態度、業務能力的水平以及對舞臺的熱愛上,依舊值得年輕一代藝人去學習與崇敬。
直到今天,當年的港圈“真頂流”有些已經過世,但很多依然活躍在舞臺上,不少人也依舊在懷念他們當初的舞臺。
那麼,與其懷念,今天我們不妨就來說說以前的香港藝人為什麼會比現在的更讓人念念不忘。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冠傑和羅文活躍在香港樂壇。
許冠傑有型有格,他是唱出第一首中文廣東流行歌曲的歌手;
羅文更是一直審美在線,無論是歌曲還是造型,他都懂得去平衡聽覺與視覺上的差異。
無論是復古風還是摩登風,在結合歌曲意境中,他們的氣場和魅力都能拉到極致。
許冠傑有留洋的背景,創作上也更偏向歐美流行元素;
而羅文從小練習粵曲,除了儀態很好之外,他的唱功也是字正腔圓。
1978年,他憑藉歌曲《小李飛刀》獲得第一屆十大中文金曲獎。
1983年,他和甄妮合唱《射鵰英雄傳》的主題曲《鐵血丹心》和《世間始終你好》,這兩首歌也是很多80、90後的童年回憶。
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羅文前往日本學習,在這個時期,他接觸到了視覺系藝人澤田研二的表演風格。
尤其是跨性別的表演模式。
他把這種前衛大膽的演出方式帶回了香港。
於是,我們總是能在舞臺上看到羅文穿著閃閃發光、極致華麗的演出服,他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觀眾。
當然,對於更多的80、90後來說,譚詠麟、張國榮和陳百強似乎更加深入人心。
1973年,譚詠麟擔任溫拿樂隊的主唱,獲獎無數。在當時,他開創了都市流行歌曲的潮流以及開大型巡迴演唱會的趨勢。
嚴格來說,他是張國榮和陳百強的前輩,那為什麼要把他們放在一起說呢?
因為在那個時候,譚詠麟在樂壇可謂是“一枝獨秀”,張國榮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選秀新人。
直到1983年,張國榮才憑藉一首《風繼續吹》獲得關注。
而1984年的《Monica》是香港歌壇第一支同獲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勁歌金曲的舞曲。
由此,張國榮的人氣開始急升。
陳百強和張國榮幾乎同時期出道。
但他的“運氣”似乎比張國榮好一點,剛出道發行的歌曲《眼淚為你流》就獲得了十大中文金曲獎。
因為共用一個經紀人,公司還讓陳百強和張國榮參演同一部電影《喝采》和《失業生》。
但很明顯,公司更願意把資源投入在比較當紅的陳百強身上。
尤其是電影《喝采》,陳百強是男主角,而張國榮不僅是反派,出場時間也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鍾。
所以,張國榮和陳百強不和的傳聞不脛而走。
多年以後,張國榮在紅館演唱會上這樣說到陳百強:“我對他非常地“不滿”,因為他作的歌實在太好聽了,但永遠都沒有給我寫過歌。”
其實,有些“嫉妒”來源於欣賞,私底下的張國榮和陳百強可謂是惺惺相惜。
而在那個年代,歌壇最著名的其中一個事件當屬“譚張爭霸”。
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劇要把譚詠麟和張國榮放在一起說的理由。
1986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譚詠麟有三首歌入選金曲,張國榮也有一首歌入選金曲,雙方的粉絲都認為金曲獎和最佳男歌手都應該歸自己偶像所得。
為此,雙方粉絲還在場外大打出手。沒有錯,那是真的打起來了。
而黃子華後來也在他的“棟篤笑”里加入了這個轟動全城的話題。
連警察都分譚絲和張絲。
八年以後,當“四大天王”開始稱霸香港樂壇的時候,張學友的這番話更是證明了譚詠麟和張國榮當時紅出天際的程度。
之後,急速上位的“四大天王”又改變了香港樂壇的格局。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巨星站在前輩的肩膀上在各自的舞臺爭奇鬥豔,他們用各自的實力將流行音樂推向另一個新高度。
所以,當譚詠麟和張國榮兩大天王“隱退”之後,香港的頂流之位也沒有空置太久。
1992年,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上,正式出現“四大天王”這個封號。
劉德華、郭富城、張學友、黎明,這四位有的帥氣、有的硬朗、有的儒雅,一個個可謂是劍眉星目,一下子又吸引萬千少女的追捧。
在音樂方面,最先走紅的人是張學友。
一出道,他就被視為“關正傑的接班人”。《月半彎》、《遙遠的她》、《太陽星辰》等歌曲的傳唱度都很高。
而在那個年代,翻唱是很多巨星的必走之路。
前面說到的張國榮的《Monica》也是日本男歌手吉川晃司的出道單曲;
而《風繼續吹》的原唱則是著名的山口百惠。
而張學友的《只願一生愛一人》、《夕陽醉了》、《李香蘭》等歌曲,也屬於翻唱之作。
而1993年,一首《吻別》因其朗朗上口的旋律紅透大江南北。
該專輯大賣400多萬張,獲得臺灣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以及十大中文金曲的“IFPI國際歌曲大獎”。
張學友一舉拿下“歌神”的稱號。
另外,劉德華的《忘情水》、《愛你一萬年》,郭富城的《對你愛不完》、《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黎明的《今夜你會不會來》、《夏日傾情》等歌曲的傳唱度都很高。
那幾年,“四大天王”幾乎橫掃了各大音樂頒獎禮。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巨星每個都唱功彪悍的年代,雖然郭富城的唱功一直被詬病,但他卻有著“亞洲舞王”的稱號。
活力、性感,極具舞臺表現力。
而在電影方面,他們幾個人也都各有千秋。
劉德華共獲得三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兩次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郭富城共獲得兩次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一次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黎明也曾獲得過一次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這個戰績,在電影圈也是相當炸裂。
相比電影,作為TVB劇迷的小劇,也是看著他們的電視劇長大的。
尤其是黎明,他去過亞視的培訓班,和張敏是同班同學。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電視劇均出自TVB。
《人在邊緣》是TVB1990年年度收視冠軍劇;
《今生無悔》是TVB1991年年度收視冠軍劇;
《阿Sir早晨》更是搭檔古天樂、李綺紅以及宣萱。那個時候,他們每一個人都是青春、陽光又充滿活力。
1993年的《原振俠》,改編自倪匡的同名小說。黎明出演男主角原振俠。
這個角色的身份雖然只是一個外科醫生,但他能文能武,又很多情,是很多人幻想的當代豪俠。
加上劇中美女雲集,讓這部劇堪稱TVB史上顏值最高的科幻劇。
而另一邊,郭富城和劉德華都進過TVB的藝訓班。
小劇看的第一部關於廉政公署的電視劇就出自郭富城的《廉政行動組》。
這部劇也是郭富城和朱茵在TVB拍的最後一部電視劇。
劉德華最為觀眾熟悉的兩部TVB電視劇當屬83版的《神鵰俠侶》和84版的《鹿鼎記》。
這兩部劇奠定了他“無線五虎將”的地位。
說到劉德華,我們就不得不提樑朝偉。
1982年,梁朝偉陪好友周星馳一起去考TVB的藝員培訓班。
無心插柳柳成蔭,對錶演一直有著執著喜愛的周星馳直到第四次才有機會進TVB夜校班進修表演,反而是梁朝偉一次就通過了考試。
王晶的父親王天林曾這樣評價梁朝偉——
無人不識韋小寶,人見人愛張偉傑。
這兩個角色出自梁朝偉主演的電視劇《鹿鼎記》和《新紮師兄》。
都說梁朝偉的眼睛裡,有我們每個人的倒影。
他性格靦腆、溫潤,誰能想到,多年以後,他會成為香港電影圈的“真頂流”。
他不僅是五屆金像獎最佳男主角,而且是三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同時也是中國第二位戛納影帝。
那麼,要問港圈觀眾的審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轉變的呢?
這或許就要從謝霆鋒入行開始說起。
時間也即將來到千禧年。
九十年代末,《古惑仔》系列的電影走紅,連帶捧紅了鄭伊健、陳小春等人。新一代85後的小朋友也已經長大,“叛逆偶像浪潮”開始席捲。
在謝霆鋒俘獲一眾少女心之後,吳彥祖也橫空出世。
雖然毫無演藝經驗,但《美少年之戀》裡的那個回眸早已成為經典。
《新警察故事》裡那個心理扭曲的富二代,簡直就是“美強慘”的代表。
年少時期的我們,光是討論謝霆鋒和吳彥祖究竟誰更帥,已經足夠大家快樂一整天了。
只不過,即使擁有這樣的顏值巔峰時期,如果拿實績說話的話,千禧年之後的“頂流”還是差前輩一大截。
四大天王之後,也只有謝霆鋒在2000年拿過一次十大中文金曲“全球最高銷量男歌手獎”,以及一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而在音樂方面,真正叱吒樂壇的是陳奕迅。
他曾連續九年獲得叱吒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我最喜愛的男歌手獎”。
但即便是這樣,無論是說到謝霆鋒還是說到陳冠希,他們的粉絲內心的自豪感依舊油然而生。
因為他們夠努力,夠灑脫,也夠真。
當年的香港頂流,真的是風采各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業務能力也各有所長。
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偶像大多產自港臺。
那時候,香港的樂壇和影壇都處於黃金時期,那是藝人夢想開始的地方,同時也打開了我們的世界觀。
四大天王時期,他們的戰績無人能擋。
同時期的歌手,包括古巨基、李克勤、鄭伊健等人都只能勉強入圍頒獎禮。
但那又如何?
他們依然有自己的粉絲,有自己的代表作,很多至今還站在舞臺上唱歌。因為,沒有最強只有更強,那個時候的藝人,是實力與顏值並存的。
但很可惜,香港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能再出現天王級的人物。
歌壇,四天大王只能成為一個美好的回憶。
影壇,能在大陸上映的片子,主角來來回回總是那幾個人: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
可是,他們也早已過了知命之年。
如今,隨著姜濤等人成為“香港頂流”,足以見得這並非是港圈的審美降級,更多的是因為港圈嚴重斷層帶來的青黃不接。
只能說,昔日的巨星無可取代,不管是他們的能力還是他們的胸懷,可一不可再。
喜歡本文,別忘記點個“在看”支持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