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課《金爐集》之雨水004中國刺繡謝禮(持顛扶危皆出於學者!)附視頻與遊子吟||學堂日報04.25

堂課《金爐集》之雨水004中國刺繡謝禮(持顛扶危皆出於學者!)附視頻與遊子吟||學堂日報04.25

中醫堂堂課——《金爐集》之雨水004中國刺繡謝禮持顛扶危皆出於學者!||學堂日報04.25

以上為中國刺繡——日日專注線下針頭功夫視頻(超長刺繡《清明上河圖》節選) 

2.22

我與創濤亦師亦友,上任之堂,是我們兩人一起去的,他原來學電子商務,電腦用的很不錯;他的文學好、數理化也不錯;他熱愛體育,所以有很好的體魄。我們時常結伴去登山,高中、大學,一路走過來!在我們周圍,能到的名山,廣州帽峰山、白雲山;東莞的旗峰山、觀音山;惠州羅浮山、韶關丹霞山、番禺大夫山;但凡我們就近能到的山,無不登頂,而且經常去,‘一生偏好名山遊’此詩句適合我們!

我在大學期間,那麼多年登白雲山,是平均每週都有一次,密集到這種程度。仁者樂山,山登了,有強壯的體魄、樂觀的精神,還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像以前嶽麓書院,都是建在名山上,非名山不辦書院!學生們進去後,都是要登山的。少林寺也建山上,學僧每日挑水上坡、負重煉體,真功夫在日常,運水、擔柴便是這麼來!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並不是因為它的高,而是它的莊嚴,是祭天之處,有禮儀之美!《論語》講: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這個‘門’就是經典,經典就是一扇門,進去才知道學優則仕,這種仕精神的寶貴。祭祀裡的禮儀,敬畏精神的可貴。持顛扶危皆出於學者!學優之人,他會有使命,去救助苦海之人。
‘宗廟之美’美在敬畏,‘百官之富’富在好學,學富五車。創濤在揭西南山,南山多崇山峻嶺,崇山峻嶺多松樹,我們常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南山就是長壽的一種象徵。所以,南山鎮是可以做這種古松文化的,真乃養生鄉鎮!
創濤知道我喜歡種松樹,我在中學的時候,家裡還有幾畝地。當週圍所有人,都種植桉樹,求它速生長可以賺錢,但種過桉樹的土地,會變黑且百草難長!而我就讓我爺爺與眾不同,我去買松樹苗,一棵在當時七毛錢,買了幾百棵,不夠又去買了幾百棵。
跟我爺爺一鋤頭一鏟,在幾畝地的田裡種松樹,到現在二十多年了,雖然沒有產生特別的經濟價值,但蔚然成林,為那小村寨,增加一道亮麗風景線,成為一扇美麗的松屏風!好多人都很難想象,你怎麼種這不值錢的松樹?他們桉樹七八年,就賺一筆錢了,你種松樹二三十年還是那樣。但是在我們看來,愛護環境的這份心,才是最無價的。
今天大家都看了,創濤家裡送來的《南山迎客松》刺繡,小梅也做過刺繡,她說這幅,最少得要繡半年功夫;舒佳說有時候,半年不一定做得好。但為什麼創濤的母親,她可以長時間堅持?因為恩、因為愛、因為我們坦誠相待、惺惺相惜。
所以,中國的刺繡功夫,天下妙絕,世界領先!特別是蘇杭的刺繡,這是源於婦女的一種工巧、一種熱愛、一種感恩。有些人問,技巧是怎麼練的?其實技巧,是由愛生出來的,沒有愛的技巧,是沒有根的!沒有根,就不會一直延續下去。愛敬存心,乃工藝之秘!遊子身上的衣,乃愛的結晶!
這幅《南山迎客松》它有各種元素。松樹代表老人長壽,花朵代表少年燦爛,有鶴代表靈敏,有山代表敦厚,有太陽代表鴻運當頭,有白雲代表至高、清、潔,有瀑布代表水管財,有田園沃野山峰代表山管人丁!有翠綠又有火紅,有潔白也有米黃。可以說是松柏老而健,芝蘭清且芳,旭日當空,清泉長流,山峰聳翠鳥語花香,所以這幅圖非常好!
我經常被人問:曾醫師,我家中堂應該掛什麼?我說:別的先不講,中堂掛的,一般要有太陽,陽光能夠陽生萬物,向陽花木易逢春,近水樓臺先得月,也要有清澈的水,水是生命之源,這兩個得有。所以,我很喜歡這幅圖,陽光大大的、紅紅的,像一粒大金丹,旭日東昇,無限生機。
我當時接到這幅圖,我也想象不到,禮物也重、情義也重,這是用時間、心血跟精神刺繡而成!創濤媽媽年過花甲,還要刺繡,用了好幾個月。近半年,日日專注線下針頭功夫,這足以表明專注持恆!也說明了一種精神,要完成一件事情,大家不用著急,流水不用爭先,爭得是滔滔不絕。

日日專注線下針頭功夫

超長刺繡《清明上河圖》節選

《道德經》講:上善若水。它的一大特點,就是滔滔不絕、川流不息。它的方向不變,向大海向東;第二它無物可阻,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子長得再密,水要出來竹子阻攔不了。所以,大家要立定方向,保持精進精神,那麼無有能阻攔之!
今天是二月三,是個好日子,乃文昌誕辰,也是武狀元研究會第一屆正式舉辦,研究‘狀元精神’為當今所用。狀元精神就是這樣,立定主張、堅持不懈!科考失利,也沒有停止學習,落榜不落志,方向還是那樣篤定,在廟宇清修也照樣很自律,不放逸自己。周公講過:無逸有聲。一個人只要不放逸,他將來必定有聲響,也就是有影響力。
我今天不光是要講,這幅刺繡帶來的精神,我還要講這份禮物,我跟創濤,背後多年的感情、事業跟學業,可以說是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比肩同行,大步邁進!因為,我們都很珍惜這個緣。以前有個算命先生講:一個人一生,有兄弟朋友緣,但不會很多,有時候你會認識到你的好朋友、好兄弟,關係很好的,要倍加珍惜,因為這關係比大熊貓還少多了。
創濤多年來,做文案無怨無悔,整理的稿,我完全不用去操心,他能夠完全跟出版社對接,微信發了十年,後來傳給婉瑜、家林、可依等等的。我們不求轟轟烈烈,要求細水長流,也就是微信公眾號,我們已經不求點擊率,而是求對現有粉絲的知識、認知的負責!
我們來看這個《南山迎客松》刺繡,老師就作了這篇文章,我要感謝去年拜祖,如果不是拜祖寫祝文,我就很難掌握,這種四字成文的方式,四平八穩,謝創濤贈《南山迎客松》刺繡:
屹立山崗,迎風松望。根基深厚,世界眼光。
輝煌開創,高濤巨浪。旭日東昇,擎天一梁。
人生在世,拜師參訪。十年相伴,知己情長。
靜思讀書,旗峰山上。大夫山崗,赤腳飛揚。
攜手北上,任之堂訪。龍山創作,迴歸家鄉。
講論三年,編輯洋洋。大疫三年,金爐燃香。
閉關堂課,玉盞放光。無怨無悔,情深誼長。
中醫普及,遠承岐黃。點滴收集,漸至浩蕩。
等身著作,功高德彰。車子前行,後輪力量。
背後助力,望重四方。合抱之木,根系壯旺。
九層之臺,基座堅強。根基之功,久久不忘。
輔翼之德,何其寬廣。南山刺繡,慈良心腸。
迎客松畫,意吉兆祥。如松之茂,似山之昂。
四時常青,八方頌揚。真摯友誼,地久天長。
再創波濤,培英育良。蛟騰鳳起,桂馥蘭芳!
同心並進,福澤無疆。以書為業,惠人營養。
出版作品,延續輝煌。鍵盤耕耘,發熱發光。
忠信篤敬,集福衍祥。積善之報,餘慶綿長。
亦師亦友,可欽可仰!
‘屹立山崗,迎風松望。’這棵迎客松,是整幅刺繡的主角,它屹立在山崗上,迎著風,不論東西南北風,它都從容面對。它是松望,一般的叫松樹。‘松望’就是松樹中德高望重者,它獨大、結的籽多,它站立制高點,處在高處,以望遠方,叫松望。古人砍樹,絕對不砍樹望,也就是長在高峰上,那一棵最茁壯的,風一吹,松籽可以撒滿各個山崗上。連伐木工人,都知道要保護樹木的源頭‘樹望’,就像我們鄉村中,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要用文史記錄,去保護他們。
‘根基深厚,世界眼光。’松屹立在高崗上,它的根深入到懸崖峭壁間,因為根深蒂固,所以它生命力頑強,葉榮枝茂,可謂峭壁蒼松,最英勇!它在雲霧之中,往前方看,有世界的眼光。
‘輝煌開創,高濤巨浪。’我們攜手中醫普及學堂,是風風火火的開創,堅持跟診、每日一得、發微信公眾號等,十年不落下一篇。你去發現,我們學堂每天都沒斷更過,不斷更一兩年的,都算了不起。可我們是從微信公眾號開創,那幾年熱火的時候,就一直用到現在,沒有斷過,這是何等精神?十年如一日,細水長流的專注與熱愛,這是狀元精神!
在任之堂,餘浩老師那邊三年跟診,其實是兩年多,也可以稱之為三年,當時夜以繼日!龍山三年隱居,橋下三年講學,我們帶著志與願去開創,創出高濤巨浪,就是這些典籍,叫書海。創濤一直堅持,著作不能斷!這個精神很好,無論何時何地,創作著作不要間斷,文章千古事!
就像農民耕田種地一樣,無論天氣好壞、風雨霜雪、無論乾旱還是洪澇,到了時節,該耕耘就耕耘,絕不曠工,絕不遲到,絕不拖延,這是農夫可貴的精神,《孟子·梁惠王上》講: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意思是如果不違背農耕時節,收穫必不辜負你的努力!
‘旭日東昇,擎天一梁。’大家看到沒有?太陽照下來,這松樹像頂天立地的一根棟樑,它暗中講的是,我們要成中醫普及、中醫推動、中醫崛起的擎天一梁!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我們隱居龍山寫作,目的就是著作出來、文章出來,鍵盤不斷地爬格子,像點滴的水一樣,匯成波濤巨浪。生長在國家大好時代,旭日東昇何其有幸,願作擎天棟樑,支撐一片天。
‘人生在世,拜師參訪。’一個人在這世上,他一定要經過拜師這關,因為人非生而知之者,是學跟拜師,才得到的。俗言:不經三師,武藝不強。當時我們很喜歡讀一本書,叫《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通篇裡都講一種謙遜的精神,到每個地方,都能彎下腰,都能學到東西。彎下腰,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拜師是人生智舉!
‘十年相伴,知己情長。’我們配合了十年,現在還配合、未來還配合,過去是,未來也是!道義相砥,過失相規,這叫知己!
‘靜思讀書,旗峰山上。’當時我們剛開始,讀傳統文化書籍,就是在旗峰山,是東莞一座名山,上面有寺廟一座、道觀一座,後山的道觀更清淨,我們喜歡去道觀,那些《法海點滴》《安士全書》《竹窗隨筆》《了凡四訓》都是在那時讀的。
所以,我就知道,大家清修讀書的日子,很重要,你有個幾年清修讀書的日子,將來一輩子的底,就是松的根系,紮根書中。讀書大福報,無事真神仙!我們當時清齋淡飯的,一天一下就過去了,全身心在古書上。我們當時在發願,如果將來有成就了,一定回到這座旗峰山,來感謝、拜山。飲水思源,報本念恩!
‘大夫山崗,赤腳飛揚。’我們後來又搬到廣州,因為為了得到更多的書,廣州更多書籍,而廣州市區的房子比較貴,我們就住在郊區番禺。此處山多水多!環境清幽!我一直都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居住在哪裡,家裡內在的東西不太講究,可是外面的田野、山林要講究,一定要傍名山或者近田園,這個要求很高。田園毓秀,山嶺鍾靈。田山綜合之處,氣象好!增廣講過:非名山不留僧住。修學要講求住址!
當時在大夫山,也是半日讀書,半日勞動。跑山、鍛鍊,而且是打赤腳,那時候就練就了,赤腳負重的飛奔功夫,而且越久越喜歡,覺得你只要讀書一整天,去揮汗如雨跑個下午,特開心!極其快樂!運動居然是一種喜歡,熱愛,所以它的動力十足,下雨都要出去一下,如果不出去,都覺得哪裡不自在了。正如古人講的,你煉功三年是你煉功夫,三年以後是功夫養你,你就會習慣,成為自覺熱愛去鍛鍊!
‘攜手北上,任之堂訪。’當時讀到《醫間道》《一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曆程》,馬上被餘浩老師的精神感動!他學到的東西和盤托出,得到的東西傾囊相授!他的經驗案例,像竹筒倒黃豆,一個不留!他崇尚經驗不保守,知識不帶走的精神!他既有家傳太爺的傳承,也有正規大學院教的讀書經歷,大醫院裡的工作,自己開創藥房的創業,以及拜鄉野郎中,求方求法的虔誠!還有著書立說的筆耕,以及採藥、煉藥、製藥的經驗!
一個全能的民間傳承中醫!真的是針拿起來扎得,筆拿起來寫得,電腦鍵盤拿起來敲得,書拿起來寫得,學生拿起來教得,藥拿起來採得,課堂上去又講得!這樣的餘浩老師,當時才三十多歲!還是年輕的老師,世上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就這麼多點,在我們這個時代,餘浩老師可以說,是感動時代的中醫界人物!我敢這樣講,而且我們也缺乏了、虧欠了,對餘浩老師功與德的一種回報!餘老師大愛無私,視學子如自己,唯恐學子學不到東西。連常人認為是枕中秘、家傳的方藥典籍,他都不當一回事,放在桌面,反正你愛抄就去抄。
上山去懂得東西,巴不得快點講出來,讓人學到。餘老師有豪爽的性格,熱愛交朋友,更熱愛拜師。所以,我跟創濤攜手北上去訪任之堂,任之堂誰創的?餘浩老師。我去年寫了首敬師聯:餘無別事唯臨證,浩有妙方乃閱經。

(中醫堂學生 中正代筆)

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看到,餘浩老師早上看病,下午寫文章,寫完以後帶我們爬山鍛鍊,不是臨證就是讀書,不是實踐就是理論,不是製藥就是帶人餘浩老師一股腦,全在中醫事業上,這樣新時代的中醫,真值得大家好好感動感動、學習學習!
‘龍山創作,迴歸家鄉。’我們寫成了任之堂《跟診日記》,就是每天的跟師點滴,每日必記,這種一日一記、一日一學的精神,後來感動了網上很多人,他們有些出書的、創作的或者粉絲。還不是因為曾老師,寫《跟診日記》裡的偏方,而是他去那裡,三個月就出一本書,三個月沒有一天漏記的,每天都是最少一千字!一個人一兩天寫一千字,幾個月不停,而且出成書,這個沒什麼了不起,他攥股勁就夠了。關鍵是要長時保持一千字,年年不懈,而且寫的東西不重複、有創新,這個才難。
如果你不是名師指點,跟長時讀書、堅持臨證,還有一顆熱愛中醫的心,源頭若無活水,何來靈感無窮?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所以,當時龍山創作,迴歸家鄉,回到家裡來有信心了。因為出的書,不只出版社看好,還銷得動,而且是北京的出版社出版。
被各大新華書店推出、中醫藥圖書館收藏!當時我們得到這個消息,真的好高興啊,即使一本書交完稅,拿到的稿費只有一萬多,都特別開心,還覺得吃米飯拌鹹菜,都樂悠悠。因為一本書出來了,五經富的醫生,在北京正規醫學出版社出版的,轟動了,整個五經富我們算是第一個,最年輕的。
當然,也有一些教授出書,但是沒有我們年輕;有我們年輕的,沒有我們出那麼多書;跟我們一樣出書的,但是沒有我們那麼多暢銷書,這點是很值得高興的。於是我們進龍山,就定了個三年的計劃,後來基本完成,小說要創作十本、講記要創作十本、《小郎中學醫記》要創作十本等,都完成了。定了計劃,風雨不改!
大家都說:三年居然可以寫二三十本,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書,他這個書,是不是水平不夠啊?如果水平不夠,出版社怎麼能夠一本又一本的出?他這個書,是不是水劇情沒內容啊?如果沒內容水劇情,讀者怎麼會買賬?他這個書,是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啊?如果抄,你沒有原創性,那怎麼銷得動、銷得久?
所以,當時龍山創作,我們要感謝家鄉的山水,與故土相連,與山川通氣。我們讀到《易經》講的一句話:山澤通氣。就是要跟山跟湖澤,一起鏈接通氣,我們就會有更大的創作能力。在龍山三年後,跟創濤出來,就通過網上這種方式,我講的音頻,他就聽打,第一次運用這種異地、網絡辦公,我只需要講音頻,他那邊就會出文章。這種方式也寫了很多本書,像《中醫擂臺》《四逆散》啊。
我在五經富看的病,然後錄成音,創濤在南山,隔了十幾公里,他那邊第二天,就整理出文稿,也堅持發公眾號。我在這麼多年來,要感謝粉絲、讀者們,是你們一直都堅持看,我們才一直都堅持創作,有句話叫‘教學相長’,又有句話叫‘創作跟粉絲互相進步’!你們堅持看跟喜愛記錄、抄寫我們的文章,就是我們創作的動力!
我們不會看重那些點擊率,但是我們看重的,是你學完後做的筆記!以前局長跟我講,有很多人有很多粉絲,但那些粉絲裡,很多是殭屍粉、泡沫粉。如果文章,不能帶給人發自內心的感動,那有何意義呢?你看這個蔡中鳳,跟老師素未謀面,老師多本書,都由她聽打,我現在還不知道,她住在哪裡?長什麼樣子?但是她說:曾老師,我聽打你的書後,我孩子教得更好,家庭更和諧了,身體也變好了。老師就喜歡這樣的學子,大家齊頭並進!
‘講論三年,編輯洋洋。’在劉屋橋下講論三年,這時王偉就開始進來了,前面是金寶、潤雅、洪濤,潤雅也學會寫書了,現在婉瑜出去也開始創作了。潤雅寫的書,出版社還問有沒有?所以,老師就想到,我帶教的方式,是絕對行得通的,因為學生為我長了臉!《孔子家語·六本》上面講: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觀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這些都是風氣的體現,講論那三年也是編輯洋洋,知足堂系列的、小神手系列的。老師的秘密,就三大法寶:
一、體力勞作;
二、堅持講學;
三、讀書臨證。
而且這三樣裡,都要不求回報。不求回報,這個心理才能調得好,如果樣樣都求回報,這個‘貪’字,只要一起來,貪執猶如芝麻許,竟引痛苦無邊際啊!這是索達吉堪布大師,在《入行論》裡講學所提到的一句話,我至今久久難忘。此書我讀了兩年,三大部頭,內容抵得上三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
堪布是西藏那邊的說法,堪布大師是漢藏通家,他能將漢文譯為藏文,將藏文譯為漢文,他將《弟子規》,譯為藏文很受歡迎!促進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優勢互補,堪布大師很受人敬仰,他有個特點:數十年講學不斷,學子、粉絲、信眾達到百萬眾以上!
而創濤在我三年講學裡,他編輯過的書,就有數十本,可以說是洋洋灑灑,經他手的百千萬字不止,我時常問他,會不會打疲勞了?他也曾經打到手抽筋,打到鍵盤壞了一個又一個,那鍵盤上的字都打沒了創濤說:我們中醫的弘揚,不可以輸給那些寫玄幻小說的寫手,他們日更萬字,而且一更就是數年。
大家都喜歡看玄幻小說,可是玄幻小說的創作者,這種筆耕不輟的精神,我們有沒有吃到?別忘了追求情節的過癮,大家有沒有求其根本精神?所以,我們也有一個願,要像武俠小說那樣,吸引人家,把中醫普及創作成這種,別人拿起中醫書,不打哈欠、不眼乏,能夠振奮。
結果,我們漸漸做到了。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像武俠小說,你放在書店裡,你也想去租來看;而以前的中醫書,你就算放在手邊,都不一定有衝動去拿來看,除非生病了,才想學醫。所以,中醫的普及要興趣化,這一點很重要!你只要有興趣化,就是紙質版的也好,白紙黑字永不落後,你只要寫得有趣。
‘大疫三年,金爐燃香。’爐代表傳承、香火,當時疫情三年,我們幹什麼事?關門讀書、教學,重視堂內人、周圍人。所以,我們疫情三年,在五經富辦少年宮,打通內循環、教內。現在疫情放開來了,所以少年宮也暫緩了,教會了胖哥,讓殘腿的人,都有一技之長來生活,過的自信!
還有很多,九麗由生病,到後來能夠為她家婆治病;小梅也由筋傷過來,到後來自己治好了,還能治人,這叫《雪嶺梅花開》,這不就是堂內,金爐不斷千年火!它就是在堂內傳承,不比外面做事業風風火火,可它裡面卻源源不斷、生生不息!所以,這個《金爐集》也是老師從祭祀中,體會到要用金爐這個詞,代表莊嚴!代表傳承!代表有接班人!
‘閉關堂課,玉盞放光。’學堂裡的功課,還有現在的夜課,我覺得很有光芒,剛才家林說,謝禮文發完,要發這個《金爐集》,對!經過老師的講,舒佳的註解,家林再來一關精雕細琢配圖,或者再做一個寫精緻的注,因為有些好的書,是可以反覆注、多人注。像《黃帝內經》幾十個朝中名醫,一起注《黃帝內經》,那真是盛況啊!
玄奘法師一個人去取經,但他回來後,不是一個人在專譯,他是主譯,下面有百千人陪譯、同譯!才成就了《三藏十二部》的浩瀚盛況!所以,老師有什麼願望呢?老師希望,我們中醫也能這樣,同心同德、手牽手、肩並肩,一起將一堂課、一篇文章、一條公眾號,做到閃閃發光、內涵滿滿!
總之一句話:百千年後,這篇文章還存在。我們求的是什麼?當時我讀南懷瑾南師的書,有一句話一直震撼著我,我抄了很多遍: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還有一生猶欠詩書債,萬世仍須留有餘!不是我們不要錢、不要名,我們要的,是更有意義、更讓世人惦記的!不是眼前,而是遠方,是星辰大海!所以,我們閉關期間,老師寫了不少詩句,我們在荻園,我就寫道:
一片夕陽芳草地,十分春色杏林天。
在書房我就寫道:
千年事業在方寸,萬里乾坤歸筆頭。
在少年宮我就寫道:
真金自可投火,美景何須入畫。
我們鄉間這些美景,有時候不一定搬上畫屏,但它確實美,長長的龍江,峨峨的大嶂,雄雄的虎山,悠悠的白雲。而且閉關堂口期間,老師還收集五經富資料,引進無人機學習航拍,學習祠堂文化。我之前叫婉瑜買祠堂文化的書,一次買三十本,東成一來,看了嚇一跳,怎麼他以前存的書,我這裡都有。我說:我買書,一般是看到相關的就買,不用去耽擱內容不內容。吃的東西,跟書本我都不挑,總之跟這些內容相關的,我就把它買下來,買書就是最有長遠意義的投資,最值得!
‘無怨無悔,情深誼長。’我跟創濤可以說,是俞伯牙與鍾子期,我講的他喜歡聽,他聽打記錄下來,又直接就可以出版,所以這算不算情深誼長?算不算知己難遇啊?你想一下,在草創階段,如果不是大家相互心連心,早就可能因為經濟問題,分道揚鑣了,我們沒有!我們都不是富裕的家庭,但是我們內心沒有貧窮!
我們一起吃過菜根,一起住過十塊錢一個晚上的大通鋪。去跟師的時候,一到當地就問最便宜的,大通鋪裡面全是民工、老百姓,跟他們一起睡。後來我們從餘浩老師那裡回來,我可以跟大家講,我沒帶走餘浩老師的人脈,也沒帶走金錢。
中醫普及學堂,是回家鄉之後才開創的,是進龍山的時候,想起餘浩老師曾經跟我們講:培傑、創濤啊,你們不能光臨證,要做中醫普及,因為你們這兩條筆很有用!你們上來任之堂的前一晚上,我夢見了,從南方飛來一支金筆,第二天你們就來了。
這是餘浩老師,後來才跟我們講,他感覺這個夢,很不可思議,因為那裡剛好是道家名山,武當山腳下十堰市,是一個道家色彩濃厚的地方,我們在上面,見的道士比和尚還多。
‘中醫普及,遠承岐黃。’這是要擔岐黃大業。唐玄奘十來歲的時候,他師父問他一句話,就知道此人有龍象!卓爾不群,非凡也!他講一句話脫口而出,沒經過編的‘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意思是遠的,一定要接受到如來的心法,近一定要將這心法發揚光大,傳播出去!
所以玄奘從小,就被破格錄取,進入國家最高級別的廟宇裡燻修,他這個願,是別於常人的!一個人別於常人,不是看他的相貌、家族、背景、年歲、體魄等,是看他的願。願,所以異於禽獸也!所以異於凡常也!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老安友信少懷,孔子之願力也。當令一切眾生皆成佛,如來之願力也。醫雖小道,實濟世活人之一端,故學醫者,為身家溫飽計則願力小,為濟世活人計則願力大。’這是張錫純的序言。我都會背了,學醫要背序言,這是餘浩老師講的,我問餘浩老師為什麼?
餘浩老師說是師父教的,張至順老道長言:序言乃眼目,頭首。所以,對序言的重視,便是直取主幹!我們在任之堂能被《清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藥王寶誥》《誡子書》《朱子治家格言》,背張仲景《傷寒論》序等等,一篇接一篇,滾瓜爛熟、脫口而出,還用到《跟診日記》上,這就是餘浩老師的敦促、教導、春風化雨,要遠承岐黃。很多祠堂都寫了‘追遠堂’追思長遠,目光才會篤定。為什麼定不了?沒有長遠心的人定不了!
‘點滴收集,漸至浩蕩。’我們每一個問答,你們的創濤老師都收集了,《中醫10000個為什麼》每個跟患者互動、跟粉絲交流,最後他念問題給我,我就回答,他就聽打。就是這樣一條條收集,才會有現在一本一本的書籍,滴水雖微,漸盈大器。你看那水,每一滴都很小,可是滔天巨浪,不就是源頭點滴來的嗎?
這是應新老師講的,應新老師一生收集文案,他說沒有什麼,就是在十多歲的時候,校長教他的,他到九十歲,都沒將這個習慣放下,就是‘一定要帶筆跟紙,隨時記,特別是跟一些不一樣的人交流,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農民百姓,他們都有經歷體會,都有光輝!’碰到光輝不收集,就是愚!錯過了這些機會,就是不智!
所以,這重筆頭功夫,也是因為創濤的不斷收集,使我對筆頭也更重視!因為,他的不斷要收集,我就不斷要去學習,我們形成良性循環互動。假設你身邊也有一個很重視你,那麼你會不會很重視你所講的?士為知己死,女為悅己者容!所以,堂口之所以興旺,興旺不在老師,而在弟子的重視。比如說,清華大學之所以耀眼,不是因為建了清華,而是裡面的學生,拼命學習、用功讀書、自律自制、心懷人民,它才擔得起國內名校之稱!弟子才是學校的臉!
‘等身著作,功高德彰。’我們那麼多著作,誰的功?誰的德?背後創濤聽打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他的手,碼字出來的,我是不太會玩電腦的。我告訴大家,我是一個錯過QQ時代、又錯過了博客時代,餘浩老師的微博,玩到幾百萬粉絲,那是多龐大啊!最後也關掉了。隨後時代,進入微信公眾號!微信時代,我算是抓到一點尾巴。如非公眾號與出版社,我們的東西,可能會封在壇裡更久!
但是我們把握住了根本的、千古的東西,就是跟師記錄、相敬相惜、日更不輟!就是這些精神,如果這些精神,在你們身上只要有一點,你們出去就不一樣了,跟師之誠敬,才能將弟子真正喚醒!
‘車子前行,後輪力量。背後助力,望重四方。’車子前行是後輪的力量,這叫比喻,比喻背後有助力才能望重四方。就是我們背後那麼多人用力、用功,才會有那麼多書籍花開朵朵。幕後人是關鍵!創濤便是甘居幕後的耕耘人!
‘合抱之木,根系壯旺。’這是《勸學》上講的,合抱之木,它源於根基很壯。‘九層之臺,基座堅強。’那寶塔能建那麼高,因為你下面根基好。‘根基之功,久久不忘。’就是跟創濤練《赤腳功》啊,聽打啊,記錄啊,日有一得啊,這個筆頭功夫,久久不能忘。
‘輔翼之德,何其寬廣。’如果我一天筆耕不夠多,創濤就會跟我講,他說不能比昨天少啊。所以這叫輔翼之德,我們之間是相互促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之間體現到了,就是相互成就。你無論到湖北任之堂,還是廣東潮汕,像我們這樣情深誼長的友道,我覺得都不多!
‘南山刺繡,慈良心腸。’這幅《南山迎客松》刺繡,它的意義,就是君子之交如松柏,貫四時而長青,歷坦險而益固。它是代表長久;‘迎客松畫,意吉兆祥。’它是非常吉祥的,畫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有好的意,這幅畫它一定非常吉祥。
‘如松之茂,似山之昂。’松茂山又高,做人要有它的品德,要寧靜致遠,要像松那樣,一定下去,就是一個千秋!人家問最好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我覺得是松精神,而且是迎客松,歡歡喜喜。‘四時常青,八方頌揚。’這種不怕冰霜困阻,也不怕乾旱大地,更不怕高崗風烈,也不怕風雪欺凌!這種四時常青,被八方頌揚!
‘真摯友誼,地久天長。’友誼要像這個松,諸葛孔明就把友誼比作松,他的原話:士之相知,如松柏,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險夷而益固。天氣溫暖的時候,你沒見它長多少葉子;天氣冷的時候,也沒見它怎麼掉葉子。這是松!你很輝煌的時候,沒見他怎麼激動;你逆境的時候,也沒見過他沮喪。這是中國松精神!平和,長久!雖冷熱交替,卻一心安守!
‘再創波濤,培英育良。’因為有這個精神,一定可以不斷創造好的東西,可以培養好的;‘蛟騰鳳起,桂馥蘭芳!’這是形容人才;‘同心並進,福澤無疆。’如果我們同心了,那後福無量啊!佛門有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我在十年前就背了,很多人說我也學佛啊,但是我問他六和敬是什麼?他說不知道。一言不能踐,萬卷亦空虛!一兩句宗旨做不了,即使誦萬卷書,又有何益?
一個堂口,只要有三兩個人,守六和敬,這個堂口的光芒,就會很烈!很耀眼!我跟創濤在龍山守六和敬,兩個人的光芒,就達到英國、法國去了!那邊有些留學生,到龍山來尋找我們;光芒達到新加坡去了。
所以,當時五經富人,就覺得很奇怪,龍山那兩個怪醫生,怎麼人在山裡,名聲傳得那麼遠?還漂洋過海去了。因為當時微信出來了,確實這些網絡很好,你寫的帖子,只要受人家點贊,一下就到世界去了。《孔明家書》曰:花開蜂蝶至,一點也沒錯!
‘以書為業,惠人營養。’我們要利人,傳承古聖先賢智慧,給人以營養,這種營養是智慧的營養;‘出版作品,延續輝煌。’要立定這個出版,我跟大家講,有幾個人,都是出版辦報起家的,遠一點的陳繼儒,他從事出版業。
《小窗幽記》是他所著,徐霞客是他的學生,名字都是陳繼儒起的,叫他遊天下,必須要遊必有記,這是陳繼儒的高明之處,他從讀書,十多歲考秀才,到老的時候,都沒有斷過筆,從事出版成就。
還有金庸先生,早期辦民報,所以我說為什麼學堂要有日報?要學習辦報精神!他因為辦報豐富了閱歷,開闊了見識,所以一拿筆寫小說,得心應手!還有農夫山泉的鐘睒睒,中國首富,他早年在海南辦報,有這種時代信息的敏銳,還有講故事,編文案的能力。
還有抖音之父張一鳴,是福建龍巖那邊,王偉的家鄉人,短視頻點亮世界,我說為什麼叫抖音?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我覺得抖音之父張一鳴,他的心願應該是這樣。而不僅僅在於多少人氣、流量,就是天公抖一抖,在這個公平公開的時代,你只要是真才華,大眾眼中都看得到,都有影響力!抖音之父張一鳴,他辦今日頭條,最後升級到抖音。
再拿國外,世界成功學之父,拿破崙希爾,他是繼卡耐基後,最偉大的講成功人生,他起始一無所有,從做新聞撰稿人開始,日更成就,進而研究採訪500個成功人士,匯成經典之書《致富寶典》,銷量2000萬冊。
好多都是辦報、拿文筆起家,最後走向大成的,所以筆耕,絕對有好結果!關鍵就是要樂受、要熱愛、要堅持,要像細水長流那樣,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涓涓不絕!如果我們堅持出版作品,就能延續輝煌!
‘鍵盤耕耘,發熱發光。忠信篤敬,集福衍祥。’所有的福氣跟吉祥,都跟忠信篤敬離不開關係;‘積善之報,餘慶綿長。’因為做這些善行、善舉,一定會有更多好的回報!
‘亦師亦友,可欽可仰!’創濤就是這樣,既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的良友,既可以欽佩,也可以敬仰!期間有很多,所以老師最後講點深的東西,有時候人生的成就,並不是多讀幾本書;而是他背後有鐵心的朋友、師長!也不是多到外面開開眼界,多遊幾個地方,而是他的心能夠定住一處!
希望這幅《南山迎客松》刺繡,不僅僅是老師寫的這篇謝禮文,而是能夠成為感動人間,重視友道成就的一篇文章!也希望大家如松之茂,似其根深蒂固,千古長青!

附《遊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