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魁山家傳“練針”法:沒有精練手法,也不能針到病除

鄭魁山家傳“練針”法:沒有精練手法,也不能針到病除

中醫書友會
第349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所說的手法練習,並非是提插捻轉,而是偏向於指力。本文是鄭魁山先生記真理其父親傳授的練習指力的方法,加之自己多年來整理實踐,有極大的臨床價值和意義。練習指力,非一朝一夕,而是水滴石穿。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鄭魁山練針方法之手法

作者/鄭魁山

簡介:鄭魁山,1918~2010,河北省安國縣人。出生於針灸世家,16歲隨其父著名針灸專家鄭毓琳先生學醫, 20歲獨立行醫,從事臨床、科研、教學近70年,一生致力於中國針灸傳統針法的研究,以其手法之精湛蜚聲中外,有“中國針灸當代針法研究之父”和 “西北針王”之譽。歷任甘肅針灸學會副會長,甘肅省第四、五、六屆政協委員,中國針灸學會、甘肅鄭氏針法研究會會長、中國針灸專家講師團教授、國際針灸醫師水平考核委員會委員、日本後藤學院客座教授、英國東方醫學院教授,1993年,被國家人事部、衛生部和國家中醫管理局遴選為名老中醫。

針刺手法,十分重要,沒有辨證配穴,抓不住病機,沒有精練手法,也不能針到病除。

內難二經關於針法早有理論指導,歷代針灸大家都有發揮,但個人體會在初學時往往有明於書,未必明於心,明於心未必明於手的困難,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精練手法。

作為針灸醫生,必須掌握理、法、方、穴、術五個要領。這個術,即手法。清朝李守先認為針灸之難,“難不在穴,在手法耳”。

筆者在此想以先父毓琳公家傳及多年來集理實踐,誠盡描述能力,作一介紹,請同道參考,並望斧正。

練針法

毫針操作必須首先練針,由左手摸穴須辨別肌肉厚薄,穴位深淺,配合右手進針時還需有押按協調的持久力量。針體細軟,右手持針需有一定的指力,在進針時才能隨意的進行捻轉、提插,兩手密切配合是掌握針刺手法的關鍵。

常練的方法有:

一、關節練習法

肩、肘、腕三個關節是上肢活動的樞紐,氣是人的動力,經常鍛鍊,能強筋壯骨使肢體靈活。施針時左手推按,剛柔協調、揣穴準確,力量持久;右手進針迅速,操作準確,動作輕巧,得心應手。

練習時採用站住,雙膝略向前屈,兩足分開與肩等寬。兩臂自然下垂,同時口眼微合,意守丹田,然後由鼻緩慢的吸氣,再挺胸放肩,引氣由下返胸,緩慢的由嘴呼出,一呼一吸,息息相隨,反覆的呼吸3~5分鐘,調勻呼吸後,即開始肩、肘、腕關節的練習(圖80)。


1.肩關節練習:

首先內氣貫兩臂,然後上肢屈肘平肩,作由前往後或由後往前的旋轉運動。兩上肢交替或同時練習均可(圖81)。

2.肘關節練習:

隨肩關節練習之後,上肢屈與肩平,連續伸屈或上下轉動肘關節。兩肘交替或同時練習均可(圖82)。

3.腕關節練習:

隨肘關節練習之後,垂臂曲肘,將兩手半握拳,進行腕關節屈伸及旋轉活動。兩腕交替或同時練習均可(圖83)。


二、左右手練習法

1.左手練習:

左手五指排開按在桌上或書本上進行向前、下、左、右反覆推壓,以鍛鍊指力和腕力,以拇指或食指指腹在書本上向前、後、左、右推揉壓按,以鍛鍊指力。

2.右手練習:

右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在空中向上下、左右、前後等方向橫刺、斜刺、直刺反覆進退,以練習持針向幾個方向進針。

達到手腕翻轉靈活,進針迅速。右手持針柄,針尖放在書本上、棉枕上、厚麻紙上、軟木上,拇指向前後反覆的捻轉,要求達到捻轉角度均勻,針體不左右擺動,再進行反覆的提插練習,要求達到針體垂直,進退深淺均勻,以鍛鍊捻轉和提插的指力(圖84)。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針灸集錦》丨作者/鄭魁山丨薦稿/阿珓編輯/居業、思含丨校對/王勤莉。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下載【靈蘭中醫app】免費學習

近200本中醫古籍

近7000篇中醫好文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