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四肢、胃脘等局部怕冷,談談我的治療和方藥

腰、背、四肢、胃脘等局部怕冷,談談我的治療和方藥

中醫書友會
第349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本文列舉了7種局部惡寒的情況,每條下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記錄了思考治療方藥所得,讀之收穫頗多。作者實事求是,對於不確定的觀點坦然列出,供大家討論,治學嚴謹,值得我們學習。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張海峰醫話——局部惡寒

口述/張海峰 整理/張曉萍

簡介:張海峰 (1915—1988),江蘇鎮江人。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著名脾胃病專家,畢業於江西中醫專門學校。

張海峰生於世代醫家,幼承家學熟讀經典。1936年畢業於江西中醫專門學校,先後在江西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江西省中醫院從事臨床教學。張海峰長於診治內科疾病,對脾胃學說有較深研究。他治醫嚴謹,又能融會新知,提倡中西醫結合,擅長中醫內科急慢疑難病的治療,對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的研究造詣頗深,尤其對中醫脾胃學說的研究卓有成就。發表醫學論文數十篇,編寫中醫教材及專著數十萬字。著有《脾胃學說臨證心得》,撰有《辨病與辨證》、《五臟辨證施治綱要》等論文。

但寒不熱的“惡寒”,是指全身惡寒,是陽虛的特徵。“局部惡寒”在表現上與全身惡寒不同,它僅侷限於身體的某一部分惡寒。原因也大多和陽虛有關,但治療則因表現部位不同而各有其特點。

常見的“局部惡寒”有如下幾種,談談個人在臨床上的治療經驗。

一、背惡寒

背惡寒是寒飲射肺或者說是肺有留飲的特徵。其表現有時整個背部怕冷,也有時僅背心如掌大如酒杯大的一小塊或如線狀所在怕冷。部位大致和肺俞穴有關。肺有寒飲則陽氣不能充佈於背俞,因此有背惡寒現象出現。

個人在臨床上認為,背惡寒為寒飲射肺的小青龍湯證的特點,小青龍湯證多出現在慢性支氣管炎的過程,凡有背惡寒者,用之輒效。

方中細辛為消除背惡寒的特效藥,其用量多寡,視惡寒輕重而定,一般2~3克即可,有時亦可用6~10克,不可拘泥於細辛不過錢之俗說。隨惡寒減輕或消失,則其量亦應遞減乃至不用,一般不過2、3劑即能取效。

另外,“背惡寒”亦有出現在熱病過程中者,如白虎湯證有時亦可出現背惡寒,但必有壯熱,極易鑑別。

二、中脘惡寒

中脘屬胃,中脘惡寒為胃陽不足,寒飲留中的特徵,用苓桂術甘湯效最為顯著。有比較典型的一個驗案,介紹如下:

孫某,男性,31歲,xx機械廠工人,1972年9月間診。

患十二指腸潰瘍病,經鋇餐確診,已有一年餘。雖服西藥多種無效,又服中藥附子理中湯及丸,亦無效。

其主要症狀為中脘部特別怕冷,而疼痛不甚顯著,用特製的毛巾包棉花墊子三個迭縛於脘部,還要緊裹棉衣,才覺稍暖。飲食少進,精神不振,不能堅持日常工作,大便溏軟,舌苔薄滑,脈弦遲。

證屬胃陽不足,寒飲留中。治當溫陽化飲,苓桂術甘湯主之。

處方:茯苓30克,肉桂10克,焦白朮12克,炙甘草10克。3劑後,中脘惡寒顯著減輕,除去一塊棉墊,飲食稍有增加,精神見好。

原方再服4劑。再診時,棉墊已完全除去,但有時仍需將棉衣裹緊,飲食精神趨於正常,脈弦雖除而有弱象。

改方用六君子湯加味黃芪12克,黨參12克,焦白朮10克,茯苓18克,肉桂5克,法半夏10克,炙甘草6克。

7劑後來診,症狀已全消除,原方再服3劑,已上班工作,隨訪三個月,病未復發。

三、腰部惡寒

腰為腎之府,因此腰部惡寒,多與腎陽不足有關,但惡寒而萎軟空虛而痛者,多屬腎陽不足,如更有沉重感,所謂“溶溶如坐水中,沉沉如帶五千錢”者則不僅腎陽不足,且有寒溼內留。

餘治此證,但有惡寒而痛者,仿四神丸意,以下方取效: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肉桂、杜仲。

對寒溼內留者,常用苓姜術甘湯取效。腰冷特甚,可加制附片6~10克先煎;腰痛特甚,可加徐長卿10~15克。徐長卿又名寮刁竹,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用於多種寒溼關節疼痛,對腰痛效更著。

四、四肢惡寒

惡寒而四肢厥冷,為四逆湯的特徵。若但有四肢惡寒,則多屬脾陽不足,因為脾主四肢,此症常見於胃陽虛的胃痛證;或脾陽虛的洩瀉病人,可用附子理中湯溫其中焦之陽,則四肢自溫,方中附片當重用。

一般在12~24克,先煎一小時,附片性燥烈而有毒,但先煎則其性自溫和而毒性亦減。

有時無病之青壯年人,亦有常年手足不溫甚至如冰者,則不需治療。曾試治數例,用參芪無效,改用附桂則出現燥象,而手足清冷如故,原因尚待研究。

五、半身惡寒

半身惡寒或惡風,或同時在惡寒的半邊身子容易出汗,惡寒的半身皮膚溫度摸之亦較健側為低,身體運動自如。

推測其發生之理可能與《內經》“汗出偏沮,令人偏枯”有關,因而考慮是偏枯的預兆。可用溫陽氣,行血脈法,以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其量減輕,黃芪改用30克,再加桂枝、木通等,治癒數例,亦有無效者,亦未見有因此而中風偏枯者。病例不多,未敢肯定。

六、龜頭惡寒

龜頭局部惡寒,也可見於全身惡寒而龜頭特別惡寒者,此證多同時有性慾減退或陽痿,多屬腎陽不足引起的。曾治多例,以下方取效。

黃芪24克,黨參24克,淫羊藿24克,巴戟天10克,鎖陽10克,仙茅6克,炙遠志10克。如陰囊冰冷而且潮溼者,再加蛇床子3~6克。

此方亦常用以治陽痿,但必須是腎陽不足者,方可用之。青年人陽痿,屬相火過旺者較多,此方切不可服。

七、身熱足寒

身體發熱而兩足厥冷惡寒,摸之寒冷,這種現象,多出現在溼熱病過程中,其發生機理非陽氣不足,而屬陽氣為溼邪阻遏不通,陽氣不能下達,故兩足厥冷,不可誤用溫陽法

葉天士在《溫熱論》中講的“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一語,是針對本證的治療原則,小便利則溼除而陽氣自通。

餘治溼熱病有此象者,常於三仁湯中重用通草、薏苡仁,再加黃豆卷、木通,甚則加入北細辛1~2克,其足自溫。

再則治溼熱病,凡有身熱足寒者,先通其陽,再議退熱,否則其熱纏綿難愈。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文章出處《杏林醫選·江西名老中醫經驗選編》丨編者/江西省衛生廳作者/張海峰、張曉萍丨薦稿/雲衝丨編輯/居業、思含丨校對/安華。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直播預告·

    主題:門診量瓶頸的醫生,不得不知的6個關鍵——沒特色、複診差、流失高、定位模糊、不會定價等等,怎麼破?
    主講:林志欣
    時間:4月27日19:30-21:00

    點擊下方卡片預約

    ↓我們直播間見↓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