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寒的女人多病又易老,90%的人都中招,3招幫你調

宮寒的女人多病又易老,90%的人都中招,3招幫你調
十女性九“宮寒”?
月經不調是宮寒,手腳冰涼也是宮寒?
難懷孕、易流產也是宮寒惹的禍?
……

於“宮寒”,民間總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事實上,“宮寒”對於女性身體的影響確實較大,但要調理起來也確實是難。

本期,我們繼續邀請盛桐亮主任給大家講講這方面的調理思路。

“宮寒”到底寒在哪?
“宮寒”是妥妥的中醫範疇的一個詞彙,“宮寒”中的“宮”並只不是指代解剖學上的女性子宮,而是包括子宮、卵巢、輸卵管等多種器官,中醫又統稱為“胞宮”。

所以“宮寒”是指女子胞宮感受了來自外界的寒邪,或是由於體內脾腎陽虛所生的內寒,導致寒氣停滯在胞宮內,使胞宮的功能受損而發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統稱。

“宮寒”有什麼危害?
那麼,“宮寒”會導致哪些婦科疾病呢?

1
月經類疾病
“宮寒”會導致月經量少、痛經、閉經、經期腹瀉、經期浮腫等;

2
孕育類疾病
“宮寒”可引起女性卵巢功能低下,影響排卵,從而影響受孕;“宮寒”還可引起內分泌失調,導致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宮外孕等;在哺乳期,也會導致產婦產後腹痛、惡露不盡等情況;

3
婦科類雜病
“宮寒”女性還可能伴發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陰道炎、慢性盆腔痛、早衰等;

4
其他內科雜病
“宮寒”女性最常見的是手腳冰涼、小腹冷痛,腰痠腰涼,性慾淡漠,大便稀溏以及黑眼圈、肥胖等等。

為什麼會出現“宮寒”?
外寒侵襲:

人體受到自然界寒邪侵襲,導致寒氣停滯於胞宮,主要與女性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比如不注意保暖,尤其是長期在空調房中度日以及大冬天還熱衷做“美麗凍人”的年輕女性;此外,飲食上貪涼好冷也是導致寒氣入侵體內的重要因素。

虛寒內生:

女性本身體內陽氣相對沒有男性充足,加上飲食、作息等損傷陽氣,而又缺乏運動,陽氣得不到溫煦導致內寒產生。此外,經常情志不暢、有過流產史,減肥不當等,也會導致內寒的產生。

中醫如何調理“宮寒”?
“宮寒”按嚴重程度可以分為三級:

1
輕度宮寒
白帶量多、清稀;輕微痛經;手腳容易發涼。

2
中度宮寒
月經紊亂、月經量少、顏色異常、經常出現痛經、手腳冰涼、睏倦腰痛、臉色差、多色斑;伴有陰道炎、盆腔炎等婦科炎症。

3
中度宮寒
月經紊亂、月經顏色異常明顯(暗紅或發黑)、閉經、痛經嚴重、腰腹冷痛、睡眠差;並可能出現早衰綜合徵、不育不孕等病症。

根據上述大概的症狀,可以瞭解自身的狀態,相應地給予重視和干預。而在中醫的治療和調理上,醫生會對病情有大概的把握,用藥方面也會因人而異。

輕度的宮寒,只需要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少吃冷飲冷食,多運動、多曬太陽、多泡腳就可以把身體的寒氣逐步驅除出去,逆轉自己的體質。

泡腳方:艾草10克、花椒5克、鮮生薑20克

中度的“宮寒”由於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不適和異常,就需要配合醫生的治療。中醫治療宮寒所產生的相關症狀,方法非常多。最簡單的就是通過中藥內服調理溫陽補腎、扶正祛邪。而重度“宮寒”則一般需要堅持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調理,尤其是那些易流產、難受孕的患者。

外治法方面,對於宮寒的患者,最好的莫過於配合針灸和艾灸的雙重作用。平時在家也可以給自己做做艾灸,如神闕穴、關元穴、三陰交、太沖穴等,也能起到很好的暖宮的作用。

“宮寒”食療方推薦
如111

1.當歸肉蓯蓉羊肉湯

材料:當歸10克、肉蓯蓉10克,羊肉200克,生薑3片
功效:養血補腎溫陽

2. 桂圓桑果飲
桂圓乾10克、桑果乾10克、去核紅棗2個
功效:養血安神、補腎溫陽

想了解更多女性健康問題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

一起交流

醫生

點擊醫生圖片,領取掛號優惠券
最高可減30元
↓↓↓

盛桐亮 
副主任醫師

(長按圖片即可預約醫生)

簡介

杭州市名中醫學術繼承人,杭州市中醫藥協會中醫重症委員會常委。中醫臨床20餘年,遊學全國,遍訪名師。先後受教於武當首席道醫祝華英道長,經方名家王三虎教授,江湖醫俠徐汝奇老師,脈學大師壽小云教授等十多位全國知名中醫大家。名中醫張衛華教授學術繼承人。


擅長

臨證特色:推崇氣道中醫,尤擅脈診。從脈象出發分析疾病的成因、現狀與預後。依脈定診,依脈開方。 

內科:擅長治療失眠、焦慮,抑鬱、上火、胃炎、肺結節、虛勞乏力、頸肩腰痠痛、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擅長調理腫瘤體質、焦慮體質、亞健康體質。 

婦科:宮寒、手腳涼、更年期綜合徵、不孕不育、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肌瘤、乳腺增生、多囊卵巢、卵巢早衰、甲狀腺結節等。 

皮膚科:青春痘、頑固性溼疹、蕁麻疹、黃褐斑等。 

兒科:鼻炎、消化不良、多動及早發育等小兒多發病。


出診時間

每週五上午   固生堂杭州大同分院

@浙江地區粉絲

← 掃碼加入粉絲群

  領取就診優惠

提醒:本文為醫學科普,供讀者參考學習,中醫看病需辨證論治,如有不適症狀,請及時前往醫院就診。

注:文章配圖來自123rf.com.cn正版圖片庫、千庫網

關注固生堂中醫,可獲取更多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