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2023年第14周《中國流感監測週報》。數據顯示,目前,甲型H1N1和H3N2兩種毒株在我國北方省份的流行呈下降趨勢,但在南方省份的流行仍然持續。
流感是一種古老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第一個實行全球監測的傳染病,流感監測網絡也是我國首個建設完善的傳染病監測體系。中國流感監測網絡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為我國和全球流感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信息支撐。
1992年,朱既明院士(左)在實驗室指導工作▲
■流感監測網絡是我國首個建設完善的傳染病監測體系
流感傳染力強、傳播迅速,併發症兇險,流感病毒抗原性易改變,每年都可能發生難以預測的季節性和週期性流行。對此,有關部門需要及時監測,提供足夠的病原學和流行學數據,進而公佈流感疫苗株,用於指導流感疫苗的生產和接種。
流感監測網絡是我國和全球新發傳染病病原的早期監測體系之一,是防控流感和應對流感大流行的重大核心平臺。
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開展“全球流感規劃”;1952年,成立全球流感監測網絡,流感成為第一個進行全球監測的傳染病。
2011年5月,該網絡更名為全球流感監測與應對網絡,主要基於病毒分子生物學、病毒生態學、計算機技術和生物信息學技術等多種方法,實時監測流感活動水平和流行趨勢,追蹤流感病毒變異,及時發現流感流行株、新毒株或變異毒株,做出預警,併為流感疫苗株的推薦及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提供科學依據。
流感監測網絡是我國首個建設完善的傳染病監測體系。經過不斷探索,我國流感監測工作從早期自願、分散、無統一標準的狀態,發展到目前系統、規範、快速響應的監測網絡,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
1952年起,我國開始進行流感病毒及早期監測研究。1954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病毒學家朱既明創建第一個流感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系流感組,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早期病毒株監測識別和防治指導工作。
1957年2月,由H2N2亞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大流行首發於我國貴州省,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為指導全國流感防控工作,中國國家流感中心開展了一系列流感監測和研究工作,獲取流感樣病例報告數據、病原學監測數據及流感疫情暴發報告。
1958年,國家流感中心編寫發行《流行性感冒手冊》,用於指導全國流感防控和研究工作。
1977年,我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監測網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感研究室及國家流感中心原副組長郭元吉率先開展流感病毒生態學研究,填補了我國在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為動物流感特別是禽流感病毒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1989年,我國啟動小規模、長期流感主動監測。2000年,藉助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項目,我國在全國建立8家網絡實驗室和31家流感監測哨點醫院,初步形成流感監測網絡的雛形。
2004年,在衛生部的統一領導下,中國流感監測網絡開始系統建立,2009年後,流感監測網絡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地市和部分縣,逐步設立408家網絡實驗室和554家哨點醫院。
此後,中國流感監測網絡逐漸擴大和完善。2010年,中國國家流感中心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參比和研究合作中心,是全球第五個、發展中國家中唯一一個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流感參比和研究合作中心。
目前,中國流感監測網絡由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和技術實施單位組成。
2018年,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國內外相關單位、機構共同發起倡議,將每年11月1日設立為“世界流感日”,引導並呼籲全球“狙擊”流感。
■流感監測技術手段和內容不斷豐富
中國流感監測網絡的建立與發展,伴隨著我國流感監測水平的不斷提高。監測技術、手段從單純的病毒分離和血清學檢測發展到採用核酸分子技術檢測流感病毒,從早期人工登記到結合計算機和生物信息學技術進行預測預警。
改革開放前,我國流感監測所用技術基本停留在國際上20世紀30年代的水平,即利用雞胚、小白鼠和一般血清學測定,遠落後於國外。20世紀80年代起,國家流感中心與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開展流感監測研究,引進流感病毒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和設備,提高流感監測水平。
此外,監測內容也不斷豐富。當前,流感監測網絡以流感監測網絡實驗室病原學監測為核心建立一系列監測體系。主要內容包括:
(1)流感樣病例監測,涉及流感樣病例的報告、採集和運送,對流感毒株進行基因特性分析和耐藥性分析,獲取流感病毒抗原性、耐藥性分析和基因特性數據,錄入中國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數據庫;進行流感樣病例監測標本的實驗室檢測,即採用核酸檢測方法進行流感病毒亞型鑑定;
(2)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監測;
(3)生物安全監測;
(4)我國流感監測信息系統管理,我國流感病毒基因序列數據庫等信息系統管理及網絡信息安全。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頒佈,將流感列為丙類傳染病,納入法制化管理。
為了不斷規範管理和提高防控質量,國家還制定了一系列流感監測及防治相關政策文件及技術規範文件,如:
2000年開始制訂規範性的流感監測方案和流感監測技術指南,先後制定了《全國流感監測方案》《全國流感監測技術指南》等一系列規範性方案和技術文件;
2007年開始對全國監測網絡實驗室開展盲樣考核;
2008年出臺《全國流感監測質量評估方案》《流行性感冒診斷標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診斷標準》及《流行性感冒診斷和治療指南》等技術性文件。
基於此,中國流感監測網絡實現了一系列目標,如及時掌握流感流行情況,對病毒變異提供監測,為流感疫苗株和流行代表株選擇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耐藥性監測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並對可能造成風險的病毒進行監測預警,同時,為疾病負擔相關研究提供證據。
■流感監測預警能力亟須提高,公眾對流感危害和疫苗作用的認識亟待提升
2022年,是中國國家流感中心成立65週年。然而,目前我國疾控體系機制體制建設尚不完善,亟須提高流感監測預警能力、檢驗檢測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為疾病預防控制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保障。
當前,需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建立多部門信息合作共享機制,打通各部門之間的數據和信息壁壘,加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傳染病直報網絡建設。
其中,“縱向”是指從國家到省、市、縣(區)各級建立實時共享的傳染病疫情動態更新機制,加強聯動,各級預警信息實時直達中國疾控中心。
“橫向”是指全國各級衛生行政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疾控機構協同預防,進一步強化疾病預防控制職能和醫防協同,使各級疾控機構能第一時間得到轄區內傳染病發生數據和信息,並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自動化採集多點、多維數據,及時、智能化地判別傳染病可能存在的流行風險,併發出預警信息。
此外,中央和地方財政還應為流感防控提供穩定的經費支持,保證流感防控工作順利開展。各級疾控機構須配備各種必需實驗設備,保證業務培訓,促進技術水平提高,提升人員技術能力。
與此同時,流感監測的目的之一是推薦疫苗株,加強疾病預防控制。但目前,我國流感疫苗接種率較低,需提升公眾對流感危害和疫苗作用的認識,提高疫苗接種率、擴大覆蓋範圍。
總體來說,中國流感監測網絡的建立,為我國和全球流感防控提供技術支持和信息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做了技術和人才儲備,有助於全面提升公共衛生系統對新發傳染病的防控和預測預警能力。
未來,監測網絡須遵循系統重塑、預防為主、科學防控、協同高效的原則,著力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落實監督監管責任,進一步推動監測層次多維化、形式多樣化、手段科學化,實現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的全球衛生行動相互補充。
往期內容:
文: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 姜海婷
編輯:魏婉笛 於夢非
審核:徐秉楠 王樂民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4S5XP1WJ】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