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裡,心梗是典型的老年病。不過,從最近的新聞來看,雖然目前心梗患者仍是老年人為主,但這個“惡魔”已經靜悄悄地把觸手伸向了更年輕的人……
2月23日,深圳一外賣員疑送餐時猝死;
1月31日,14歲女孩玩手機81小時沒睡險猝死;
2月21日,60歲中通快遞分揀工凌晨在崗位猝死;
2022年10月,河南省新鄭市一名46歲的女教師疑因“網課爆破”而突發心梗離世;
2021年1月,電視劇《巴啦啦小魔仙》的“小魔仙”孫僑潞因心梗而離世,年僅25歲;
2021年1月,27歲時尚博主@雅魯藏布江女人由於心臟驟停在飛機上不幸離世;
……
不少人在生活中都經歷過這種體驗:忙著手頭的工作時,心臟忽然咯噔一下,有時還會感覺胸口有點悶,有些呼吸不上來,心慌慌的……
心臟是我們身體的永動機—— 一刻不停地工作,被稱作“最勤勞的器官”。它的健康關乎生命的長治久安,大多數時候都堅定地保持著它的節奏。
但也有一些時刻,它變得很脆弱,很受傷,這也許是因為突發狀況,也許是因為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慣。當心髒表現脆弱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危險發生時我們應該如何自救和救人?生活中哪些行為會傷害心臟?我們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愛心行動”?
當長期熬夜、酗酒、壓力過大、超負荷工作、糟糕的飲食結構、不愛運動這些因素疊加到一起,讓現在很多年輕人僅僅只是“看上去健康”而已。
平時忽視症狀,難受的時候“忍一忍就過去了”,導致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實際上已存在心腦血管疾病,也沒有進行針對性的檢查和治療。
因為年輕,總覺得疾病和危險離我很遠。
殊不知,在中青年群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屬於心梗高風險人群。
在國外一項為期10年的研究中發現:30~34歲男性中心梗的發病率為12.9/1000,35~44歲女性中心梗的發病率為5.2/1000。
而在美國的一項覆蓋2萬多人的研究中發現,因心梗入院的病人中,35~54歲的患者佔到30%。
在中國,30~35歲的男性中任意一種癌症的患病率尚不到千分之一。
圖源©unsplash
此外,心梗對年輕人和中年人的殺傷力似乎是“一視同仁”的:
一項研究發現,40歲以下的年輕心梗患者和41~50歲首次心梗的中年患者,發病後一年及更長時間裡的死亡率和再梗死率是接近的。
心梗會導致部分心肌壞死且無法再生,但通過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雖然不必恐慌,但年輕人和中年人,尤其是還有危險因素的我們,也要意識到——心梗絕不是與自己無關的疾病。
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狀態都處於一種久坐靜止的“低氧狀態”。如果連續工作七八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身體會明顯缺乏氧氣儲備。此時你站起來會感覺頭昏眼花,表明心臟勃血功能減弱。如果這時去健身房做劇烈運動,心臟根本無法承受,脆弱時刻很可能轉變為危機時刻。此刻身體需要正確地休息。
作家馮唐曾分享過自己工作一天之後感到無比疲憊的時刻,“去泳池慢慢地遊會兒泳比立刻躺下睡覺更解乏。”
原因就是由於游泳一方面可以讓僵硬的身體得以放鬆,一方面在緩慢的游泳過程中,身體有機會攝入更多的氧氣,給心臟注入了新鮮的能量。
所以,當你久坐工作一天,需要的是去空氣清新的地方散步舒展身體、深呼吸等給心臟注入氧氣。
熬夜的人經常會出現心臟像是停頓一秒的感覺,失眠或情緒激動時症狀更加明顯。這種心臟“偷停”的現象,實際上是一種常見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與個體疲勞、情緒激動、睡眠不好、飲酒等有關,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需要去醫院查檢是否有存在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變。
當發生心律失常時,輕則引起心慌、胸悶、無力等症狀;較嚴重則可導致竇性停博、竇房阻滯和心動過緩,甚至可能發生猝死。如有感覺不適
,不可掉以輕心,最好及時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如24小時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等來加以確診。
如果是病理性的心律不齊要及時進行治療;如果是生理性的心律不齊,則需要及時調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過度疲勞,以及生活不規律。
如果空腹運動,又大量出汗,感覺心慌,你要小心了!原因有多種,如果不是原發性多汗,可能的誘因有低血糖、貧血、甲亢、心臟病等,其中以低血糖和心臟病最為常見。
如果節食減肥,主食吃得少,糖元儲存不足,尤其是經過一夜的消耗,早晨空腹運動時,更常出現血糖水平過低的情況,運動就會心慌、出虛汗,甚至頭昏眼花,昏倒、休克。補充糖分和水分,如喝點含糖飲料,即可緩解。
比較危險的是心臟病因引起的出汗現象。心肌病、心力衰竭或急性心梗由於心輸出量改變交感神經興奮特別容易出汗,如果頭皮、脖子、後背、手心或者腳心大量出汗,此時高度警惕,不可繼續運動,應立即休息,以防意外發生。等身體平穩之後,需要及時就醫檢查,排除健康隱患。
一些刺激性很強的行為,例如坐過山車、受到驚嚇等,我們的心臟就不得不改變正常的工作節律,變得搏動加快,進入到一種“隨時準備戰鬥”的應激狀態。這是因為人在受到驚嚇的時候,血壓會瞬時升高,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也迅速增大,此時大量壓力荷爾蒙釋放到血液中,心臟會接收到立即勃血的“緊急信號”,以應對突發狀況。這樣的時刻如果頻繁出現,可想而知,心臟應激彈性就會減弱,心臟就會很受傷。
純粹地吃素去降血脂或者減肥,是一個非常不科學的狀態。
現在講,健康營養就是均衡飲食。如果你有某個指標高,例如高膽固醇或者高甘油三酯,有這兩種危險因素的人吃法不一樣,可以選擇重點控制飲食,吃素不能解決問題。
不建議喝高度的烈性白酒。少量的紅酒攝入對心血管沒有明顯危害,但也沒有證據說對心血管有什麼保護作用。
因為葡萄酒是葡萄釀的,裡面有單寧酸抗氧化的物質。實際上,葡萄蒂中含單寧酸是最高的,但釀酒時基本不會把葡萄蒂放進去。所以這種說法是個誤區。而且喝酒一定會使心跳比原來的基礎心率快。這個是心血管醫生不建議的。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還有一定的抗血管炎症的作用,因此我們說它是一個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對於已經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管有沒有發生過腦梗、心梗,都應該服用阿司匹林之類的抗血小板藥物。
如果這個患者有多重危險因素,有高血壓有高血脂有高血糖,建議服用。
如果患者有冠狀動脈斑塊,雖然冠狀動脈狹窄還沒有超過50%,但斑塊的性質是不穩定的,評估未來發生心梗、腦梗風險很高的人群,也要使用阿司匹林之類的抗血小板藥物。
魚油分兩大類,一個是保健品魚油,一個是藥用高純度魚油。
藥用高純度魚油是指純度90%以上的,如果你是心血管高風險的人群,或者已經有心血管病的,甘油三酯指數在1.5~5.6的,吃這種魚油是可以降低風險的,這是有心血管獲益證據的。每天吃2~4克,可以達到降甘油三酯的作用。保健品魚油中EPA+DHA的含量基本在百分之二三十,其餘都是植物油等附形劑,常規攝入根本達不到有效劑量。
一個人要不要吃魚油?可以對你的Ω-3指數進行測定,看你缺不缺。Ω-3脂肪酸是人體必需的多不飽和脂肪酸,人體自己不能合成,要從食物中得來,有人吃魚比較多,但身體可能是不缺的,沒必要補充。
第二是管控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吸菸和肥胖五大危險因素。
第三是定期體檢,早篩早查早診早治,這是保護心臟健康的關鍵。
最後,一旦得了心腦血管疾病要堅持長期治療,遵醫囑服藥,同時要定期複診,看各項危險因素有沒有達標,定期地評估你的血管情況。
發生猝死時,心跳驟停,人體全身血液供應隨之停止,全身器官都將受到影響,最岌岌可危的是大腦。腦組織在常溫缺血缺氧的情況下只能耐受短短的4分鐘,如果未及時搶救,4分鐘後就會出現腦細胞不可逆損傷,時間越長,損傷越大。換句話說,在心臟驟停之後如果只乾等著救護車,基本相當於等死。
所以,多數普通人應當掌握的救命技能——心肺復甦,詳細方法如下:
操作方法是按壓 30 次,人工呼吸 2 次,按 30:2 的比例持續交替進行(按壓位置是胸骨下半段)。
清理患者口鼻異物,保證其呼吸道通暢,然後迅速進行人工呼吸。
操作時需要捏住鼻子,抬高下巴,包住患者的嘴吹氣,吹到胸部隆起為準。
大多數成人突發非創傷性心搏驟停的原因是室顫。研究發現,對於室顫患者,每延遲 1 分鐘除顫,搶救成功率就會降低 7%~10%。
按照提示將電極片貼於患者胸部,將電極板插頭插入 AED 主機插孔。
除顫結束後,立即進行 5 個週期的心肺復甦,AED 兩分鐘後會自動分析心律。
記住:心肺復甦前要先判斷患者有沒有反應、大動脈搏動有沒有消失。只有心跳呼吸都停止,或沒反應的患者出現呼吸瀕死樣的喘息,才需要立刻進行心肺復甦。
不論是自救還是急救,注意救治越快越好,活動越少越好,每節省1分鐘,就多一份希望!
陳楨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