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感動全網,打臉來了?

鄭州的一間廚房,最近被捲入漩渦中心。

這是一間抗癌共享廚房,開在腫瘤醫院旁邊,癌症病人的家屬,在這裡花5塊錢就能為患者親手做一頓飯。

老闆在網上發視頻求助,說自己經營了九年,實在是遇到了太多的困難,如今可能無法再堅持這項公益事業。

一時之間,社會各界紛紛捐助,有人捐了2000斤大米,有人捐了10萬塊錢,共享廚房的門口堆滿了各地愛心人士寄來的物資。

在大家的幫助下,老闆宣佈抗癌共享廚房將繼續營業。

但就在大家以為事情皆大歡喜的時候,事情卻轉向另一個方向。

鄭州本地的網友提出質疑,表示老闆並沒有他描述的那麼慘。

根據牆上的菜單,5元只是最基礎的加工費,做一道砂鍋煲湯價格高到15元,食材還需要自帶或者在他那裡買。

菜單右下方還寫著“附加服務費”,使用破壁機的話,費用為3元,加熱米飯也需3元。

一些網友緊跟著爆料,稱這件共享廚房的物價很高,老闆的態度也不好。

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段視頻,一個大爺站在共享廚房店門口向路人呼喊:“他是搞錢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層層爆料之後,相關部門馬上成立了調查組,對老闆的財產狀況進行調查。

      圖源:央視新聞     

事情的全貌尚未水落石出,鄭州抗癌共享廚房究竟是公益還是生意尚未可知,但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仍有人真的在奉獻愛心。

他們對抗癌共享廚房傾注了十二分的心血,用善意感染了無數人。

善心

癌症,早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最新癌症統計數據,中國每年新發惡性腫瘤約392.9萬例,死亡約233.8萬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確診癌症,每分鐘就有7.5人確診。

每一個癌症病人,都可能面臨著極為劇烈的痛苦。

伴隨著病痛,可能產生或者加重許多軀體症狀,如噁心、嘔吐、厭食、疲倦、腹瀉、便秘等。

甚至有病人說:“最痛最痛的時候,覺得死亡都是一種奢侈。”

無論再怎麼痛苦,所有癌症病人,都有一件繞不過去的事——吃飯。

“如果一個人上午確診癌症,中午他會做什麼?”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給出的答案是:吃飯。

但是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吃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他們來說最好的飯菜,還是親人親手做的飯菜。

一方面,病人虛弱的身體並不足以消化辛辣油膩的菜,另一方面,能吃到親人親手做的飯,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撫慰。

這種需求,催生出了抗癌廚房。

南昌的萬佐成和熊庚香夫婦,原本只是一對經營早餐攤的普通夫婦,每天賣賣油條和粥,生活過得忙碌而平凡。

小店開在江西省腫瘤醫院旁邊,生意還算紅火,直到一對夫妻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來到他們的早點攤前,小心翼翼地問他們:“可不可以借個灶臺做飯?”

原來他們的孩子身患骨癌,剛剛截肢,吵著要吃媽媽做的飯,他們問了好幾家飯店,都被拒絕了。

萬佐成看孩子可憐,沒多想就滿口答應:“你們天天炒都可以,我不收錢。”

沒多久,這裡可以借爐火的消息在病友圈傳開,來炒菜的人越來越多,久而久之,這裡成了病友們都知道的“抗癌廚房”。

很快,早餐店的6個爐子不夠用了,做飯還需要排隊。

為了方便大家,萬佐成索性添置了10個爐灶。

病友們每天都來炒菜,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強烈要求老萬夫婦收一點費。

為了讓大家心安,老萬夫婦決定象徵性地收五毛錢,但那並不足以彌補水費電費煤氣費等成本。

共享廚房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要靠老萬夫婦別處的生意來填補。

十幾年後,水電和物價飛漲,他們才漲價到炒菜1元錢,煲湯2.5元,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這便是“南昌一元抗癌廚房”的緣起,也是善意迸發的起點。

有飯吃才是家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抗癌廚房早已頗具規模。

在狹窄的巷子裡,一字排開20多個小煤爐,多的時候,有五六十個人同時洗菜做飯。

為了經營好這一方癌症病人的避風港,老萬夫婦付出了太多。

2019年,他們停掉一直在做的油條批發生意,一心一意圍著抗癌共享廚房轉。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萬佐成夫婦每天從早上四點忙碌到晚上十點,一天都沒有休息過。

在除夕夜,子女接他們吃年夜飯,吃了一個小時,夫婦倆就著急忙慌地往共享廚房趕。

這裡有火,有電線,有高壓鍋,沒有他們在現場看著,太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後來,他們入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本是在全國人民面前露臉的大好事,但他們放棄了到現場領獎。

還是那個理由:放心不下。

子女們不理解,在他們看來,老兩口做個早餐生意輕輕鬆鬆,只用忙活半天,下午可以休息,一天賺個幾百塊錢,稱得上是晚年幸福,何必這麼奔波操勞?

而且跟癌症病人混在一起,難免沾染他們身上的“死氣”。

而老萬夫婦,卻不在乎這些。

有人要給他們發紅包,老萬從來不收,都是要他們轉給患者,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錢對他們來說只是身外之物,他們只想給這些癌症病人一個家。

就像他們倆人一直在唸叨著的那句話:“有飯吃就是家,沒有飯吃就不是家。”

家屬們不敢對病人展現的崩潰,都在切菜和炒菜時不經意地流露。

夫妻倆總會耐心地安慰他們:“不要想那麼多,先吃好這頓再說。”

這條小巷子內,病人來來去去,但都對老萬夫婦心存感激。

有一位癌症病人,已經被醫生判了“死刑”,在臨走之前都要拖著病體,來到共享廚房感謝老萬夫婦的照顧與關心。

每年,有一萬多人走進這件共享廚房,他們懷揣著對生的渴望,來這裡經受放療和化療。

離開時,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屬會把電話號碼留在牆上,邀請萬佐成夫婦倆日後到他們家做客,那些筆跡密密麻麻,許多早已因時間模糊。

其中大多數人,早已作別這個世界。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癌症患者的5年存活率只有30%,或者更低。最近10年才穩步增長,2019年來到40%。

但在臨走前,他們在這裡感受過老萬夫婦與病友提供的善意,靈魂也算是得到撫慰。

為了共享廚房,老萬夫婦全年無休和整日面臨生離死別,是旁人難以想象的辛勞。

但當主持人問起老萬,這事還能堅持多久時,他說:“堅持到倒下去為止,無能為力為止。只要我有力量,我就幫他們。”

食物的意義

在共享廚房,食物不只是填飽肚子的材料,更蘊含著生死之間的密碼。

來給病人做飯的家屬,突然把清淡的菜換成了大魚大肉,或者做飯時將飯菜搗得稀爛,或許是個不好的跡象。

聚集在共享廚房的多是江西人,無辣不歡,他們為癌症病人做的飯菜,卻需要竭力收斂放辣的衝動。

但如果有人突然往鍋裡放了一大把辣椒,那可能是離世前最後的放縱。

畢竟,在生命進入倒計時時,一頓可口的飯菜,就是對人心最大的撫慰。

這就是食物不可思議的治癒作用。

有時,食物治癒的不只是這些癌症病人,還有千千萬萬的底層人民。

對於在紅塵之中打滾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比一餐飽飯更加重要。

工地上的工人每日與鋼筋水泥為伴,頂著烈日或寒風,幹著繁重的體力活,賺來的每一分錢可能都沾著斑斑血汗。

外賣小哥每日風裡來雨裡去,在一個又一個即將超時的訂單之間輾轉,有時只能在等餐的間隙啃兩口麵包。

正因為他們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才會在最重要的吃飯一事上一省再省。

營養均衡,又價格低廉的食物,才能撫慰他們的身心。

這世界上,總有人看到他們的需求,願意向他們伸出援手。

工地開在工地旁邊的水餃攤,每份只收8元,還不限量,工友們吃飽為止。

樸實的工友們不會表達,只會把感激之情融入到樸實的笑容之中。

此外還有三葷三素的工地盒飯,只賣10塊錢,十幾年沒漲過價。

只是為了讓大家吃飽,吃得有營養。

從共享廚房到工地盒飯,一份份低價食物,都纏繞著濃濃的善意。

但是,一邊是底層人民對食物的渴求與珍視,另一邊卻有人對食物進行肆意浪費。

為了顯示豪氣,或是僅僅是因為懶惰,大批食物被丟進了垃圾桶。

根據《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的數據,大型聚會浪費率達38%,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北京、上海、成都、拉薩4個城市遊客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餐每人103克.

中科院一項報告顯示,從2013年到2015年我們的餐飲食物浪費量每年在1700萬噸到1800萬噸之間,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口糧。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上海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菜難求。

很多人加了七八個群,定了十幾個鬧鐘,用了好幾個APP,只為了搶幾根黃瓜。

有人甚至自己在陽臺上種起了菜。

但就在全國各地看到上海人民的生活不易,支援來最需要的食物時,卻有網紅把菜毫不猶豫地丟進了垃圾桶。

因為“傲嬌”,她踐踏的不只是全國人民的一份心意,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一餐飽飯。

有人說:“食物的意義,就是生活的意義。”

每一份食物都代表生的希望,更是人與人之間善意的呈現。

浪費食物,就是在抹滅這份希望,揮霍這份善意。

點個「在看」,願每一份食物都能夠被珍惜。

參考資料:

1.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2. 《煙火人間》 面對面
3. 《1元“抗癌廚房”牆上寫滿數字,每個都有故事》 人民日報
4. 《如果生命只剩一個月,能夠怎麼吃》 南風窗

25 / Apr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離 蔭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