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笑洋
烏魯木齊雖然是唐以後才興起的城市,並且屢遭摧毀,但是在地理上,它是整個亞洲的正中心,見證了內陸亞洲的大部分歷史,亦即是大部分遊牧帝國的歷史。在烏魯木齊的轄區內,也爆發了無數次可歌可泣的大戰。
請輸入標題 bcdef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名城巡禮(稿件發完之前歡迎繼續賜稿)
就差海南省了,海南的朋友雄起一把啊!
吉林:四平
寧夏:銀川
青海:西寧
西藏:拉薩
湖北:宜昌
廣西:合浦
海南:
臺灣:臺灣
法國:巴黎
斯里蘭卡:康提
對烏魯木齊來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他與海的距離。烏魯木齊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世界上最偏遠的城市,這座中國西北內陸的城市距離最近的海岸線約2500公里。同時,烏魯木齊也是亞洲大陸的地理軸心(東經87°19’52”、北緯 43°40’37”),該軸心位於的烏魯木齊西南永豐鎮。
同內陸有著許多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相比,烏魯木齊顯得非常年輕,他在18世紀後期才開始成為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但這並非他的全部歷史,要想了解他的起源,必須追溯到更加遙遠的古代。
上古:東西方文明的邊緣
1
烏魯木齊的史前歷史首先是遊牧人的歷史,是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文明所組成的古典世界的邊緣部分,是位於天山北側一處鮮為人知的荒野。在這裡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定居文明,甚至沒有名稱,有的只是那些無根的、來去匆匆的遊牧人。
在中國、波斯和希臘的文獻中,約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世紀,首先出現在這裡的是希臘人稱之為斯基泰人(Scythians)、波斯人稱之為薩迦人(Saka)和漢書稱之為塞人(塞種)的印歐語系遊牧民族。
斯基泰人是歐亞大陸已知最早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活動區域遍佈從黑海到天山山脈之間的草原地帶。繼塞人之後的是烏孫和月氏,關於他們在此地的活動人們所知甚少。
斯基泰人的活動區域
自西漢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後,西域開始出現在《漢書》中,張騫列舉了公元前兩世紀環繞塔里木盆地的36個綠洲城邦國家。考古學和人類學顯示,這裡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歐語系的歐羅巴人種,他們既有塞人,也有吐火羅人。這些綠洲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絲綢之路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和南部邊緣延伸。
姑師(車師)國是36國其中之一,他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控制著天山通往塔里木盆地的關隘,並向北擴展至烏魯木齊地區。姑師人是農耕和遊牧兼有的民族,考古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明顯的歐羅巴人種,很多學者們認為他們是塞人,但也有人認為他們屬於吐火羅人。
新疆洋海早期一號墓地(前1000-前700年)發現的乾屍
一個姑師人薩滿巫師的遺體
他有藍色眼睛和淺色頭髮。
在冒頓單于(前234-前174年)統治時期,匈奴已經在西域牢固地建立起自己的霸權,所有綠洲城邦國家都成了匈奴的衛星國。狐鹿姑單于(?~前85年)統治時期,他將這片土地賜給自己所信賴的日逐王,由日逐王派來的總督(僮僕都尉)進行統治。
張騫出使西域後,漢武帝劉徹決心制服西域綠洲城邦國家,將匈奴勢力徹底逐出這一地區。漢軍開始不斷髮起遠征來奪取西域的控制權,而得到匈奴支持的綠洲城邦國家進行了激烈抵抗。姑師處於戰略性的地理位置(北與匈奴接,前部西通焉耆北道,後部西通烏孫。《後漢書.西域傳》),是通往塔里木盆地綠洲城邦國家的關鍵節點,因此漢與匈奴爭奪西域控制權的大部分戰鬥在此展開。
車師的最初位置
前108年,漢軍指揮官(匈河將軍)趙破奴率700名騎兵向車師發起第一次進攻,這只是一次偵察性的軍事行動。在隨後長達四十年時間裡(前108~前68年),漢軍與車師爆發了五場戰爭,其間車師多次得而復失,並伴隨著漢軍同匈奴援軍和其他綠洲城邦國家的頻繁戰鬥,史稱五爭車師。
在漢軍持續不懈的努力下,前68年,一個卓越的漢軍指揮官(衛司馬)鄭吉率軍奪取了車師首都雅爾(今新疆吐魯番交河古城),從此漢軍在這裡永久駐紮和屯田。前60年,鄭吉被任命為首任西域都護,這標誌著漢正式將西域納入版圖。
五爭車師
戰爭導致車師被多次分裂,並最終整合成兩個部分,即親漢的車師前部和親匈奴的車師後部。
車師前部被納入西域都護管轄,而一部分車師人逃離吐魯番盆地前往距離烏魯木齊很近的博格達山北側,這些人從此被稱作車師後部,他們得到了匈奴的庇護,匈奴積極支持他們同漢進行對抗,有時還派遣軍隊提供支援,儘管漢軍屢次給車師後部以打擊,卻始終無法將其徹底制服。這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東漢末期。
在二世紀的最後20年裡,羌人在涼州(河西走廊)發動了大規模叛亂,中土與西域之間的聯繫被叛亂者切斷了,這直接導致東漢在西域統治的結束。
而匈奴在此前更早時候分裂和瓦解,因此也不會再有來自草原方面的任何災難性威脅,車師後部因此獲得了非常有利的生存空間,到三世紀初,車師後部相繼吞併了周邊的部落,控制了包括烏魯木齊在內的天山北麓大部分地區(北新道西行,至東且彌國、西且彌國、單桓國、畢陸國、蒲陸國、烏貪國,皆並屬車師後部王。《魏略.西戎傳》)。
公元三世紀,車師後部所控制的大致區域
十六國北朝:十字路口的北族戰場
2
隨著蒙古高原的鮮卑和柔然相繼興起,車師後部迎來了新的敵人。遊牧帝國的軍隊像颶風一樣席捲了西域,車師後部最終被這些新的強大遊牧民族所吞沒,大約在三世紀中葉,車師後部消失在歷史文獻中。
當中土陷入五胡十六國(309-439年)和南北朝(420-589年)大混亂之時,西域並沒有閒著,在三百多年(三至六世紀)時間裡,五個不同的遊牧民族(鮮卑、柔然、高車、嚈噠和突厥)相繼出現,他們控制了西域的全部或部分地區,但誰也沒有長久佔有這裡。此外,中土也未放棄與西域的聯繫,前秦、北魏以及涼州諸國(前涼、西涼、北涼)一直積極努力在西域保持影響力。
五世紀初,柔然人在丘豆伐可汗領導下在蒙古高原建立起龐大的遊牧帝國,他們同南方的北魏爆發了長期的戰爭。緊接著,柔然人在西域擴張自己的勢力,他們驅逐了北天山地區的烏孫人,並迫使西域的綠洲城邦國家承認其宗主權。
同時,柔然與北魏的衝突從蒙古高原一直蔓延到西域,在魏太武帝拓跋燾(408-452年)統治時期,雙方圍繞天山東部和吐魯番盆地展開了激烈爭奪。
452年,魏太武帝死於一次謀殺,北魏中斷了在西域的軍事行動。新的朝廷調整了內外政策,北魏軍放棄了西域的幾個軍事據點後全面撤離這一地區。
當柔然認為威脅已經解除時,他開始著手在西域恢復勢力。而此刻,更多的草原遊牧部落開始窺視這裡,一批又一批渴望獲得草原和牧場的遊牧人向這裡進發。北魏軍的撤退不是戰爭的結束,而是開始。
公元三-六世紀
烏魯木齊是各種各樣遊牧民族遷徙與交戰的舞臺
487年,一個來自蒙古高原的遊牧部落高車(在不同時期曾被稱作丁零和敕勒)在擺脫柔然控制後到達北天山地區,此後他們與柔然反覆爭奪這一地區。
在五世紀的最後幾年裡,高車又遭到了來自西方的強大敵人——嚈噠人或白匈奴所發動的戰爭,“497~509年之間,(嚈噠)征服了喀喇沙爾(焉耆)和今天相當於烏魯木齊的地區”(《中亞文明史.第三卷》)。
不過嚈噠人對於消滅高車沒有太多興趣,只滿足於讓後者做自己的附屬國。541年,柔然軍隊從東面發起進攻,給了處於四分五裂的高車最後一擊,高車再次被柔然征服吞併。
柔然在西域的地位很快讓位於新的遊牧帝國,幾年後他被阿爾泰山所興起的突厥所取代。突厥不僅繼承了柔然在西域的全部屬地,還於568年聯合波斯摧毀了嚈噠。從此,西域迎來了突厥時代,並對這一地區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一時期,烏魯木齊沒有單獨的歷史,也完全不存在這座城市,他是遊牧部落遷徙的通道,是遊牧騎士角逐的戰場。
唐朝:北庭都護府的輝煌
3
754年夏季的一天。一支駐紮在西域的唐軍遭遇了突如其來的暴風雪襲擊,對於許多來自中土的士兵而言,這是他們平生第一次見識這種惡虐氣候。正在送別戰友的唐軍軍官(北庭節度使幕府判官)岑參,用生動的詩歌對此進行了描述: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詩中的輪臺是今天烏魯木齊的前身,是唐在西域所建的一座城市。詩人岑參此時正在輪臺服役,這首詩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他在西域嚴酷的氣候和無情的戰爭年代中所積累的真實素材。岑參作為老兵和親歷者見證了唐軍在西域的軍事行動,唐的政治威望和軍事力量在那個年代達到了巔峰。
唐在西域所取得的成功並不是輕而易舉和瞬間完成的。在618年唐朝建立以前,突厥汗國阿史那王朝主宰著從日本海到裡海之間的遼闊土地,這是成吉思汗前內亞史上最強大的遊牧帝國。突厥人對中原王朝的北方和西北邊境形成了長期的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威脅。
630年,唐太宗李世民擊敗了東突厥,但西突厥依舊在唐的西北邊境保持著強大壓力。639年,西突厥與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建立政治軍事聯盟共同反對唐朝,導致雙方關係急劇惡化,由此引發了唐與西突厥的大規模衝突。
640年,唐太宗集結了一支包括15萬唐軍及數萬東突厥和鐵勒僕從軍在內的龐大軍隊,從河西走廊向西域進發,這是自漢朝以來中原王朝在西域所發動的最大規模軍事行動,大部分草原上的遊牧部落和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國家都捲入了戰爭,決定中亞和突厥人未來命運的戰爭從此展開。
唐軍征服西域過程圖
鐵勒族指揮官(蔥山道行軍副大總管)契苾何力指揮北路唐軍,首先向可汗浮圖(也叫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境內)的西突厥軍隊發起進攻,可汗浮圖位於烏魯木齊東側,是當時北天山地區最大的城市,控制這座城市對唐軍意義重大。經過最初交戰後,西突厥守軍發現唐軍的實力遠遠超乎想象,他們明智的選擇投降,唐軍因此在北天山地區有了穩固的立足點。
640年,唐的行政制度被引入該地區,可汗浮圖被改名為庭州,在庭州下設置了三個縣,輪臺是其中之一(輪臺,取漢輪臺為名……貞觀十四年與庭州同置《舊唐書.地理志》),輪臺城(今烏魯木齊南郊烏拉泊湖附近)於648年建成,這意味著烏魯木齊歷史上首次出現了城市定居文明。
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並不想放棄失去的地盤,併為此投入更多的軍隊,在塔里木盆地爆發了新的戰鬥。唐與西突厥的戰爭全面升級,位於現烏魯木齊東西兩側遊牧的處月(Qigil)部和處密(Kumil)部,不斷向庭州發起反擊。處月和處密是西突厥諸部中最強悍也是最好戰的部落(順便插一句,五代時期曾橫行中原的沙陀人是處月的後裔),他們成為唐軍非常難對付的對手。輪臺這座在戰火中誕生的城市,從一開始就成了戰爭前線。
處月和處密是唐軍非常難對付的敵人
乙毗咄陸可汗的好戰引發了西突厥領導層的劇烈變化,西突厥很快陷入了內戰,很多厭戰的貴族尋求唐的支持去反對他。
擁有重兵與強大號召力的西突厥葉護(yabgu,突厥汗廷的高級官爵,僅次於可汗)阿史那賀魯在內鬥中失敗後選擇了降唐,唐太宗善待他,把他和他的部落安置在烏魯木齊東北側的莫賀城,並封他為左驍衛將軍。
但阿史那賀魯只想利用太宗的保護和支持來擊敗其競爭對手,649年,當他的監護人、突厥人所敬畏的“天可汗”唐太宗駕崩後,阿史那賀魯認為沒有人可以駕馭他了,650年,他宣佈自己為西突厥汗國新的沙缽羅可汗,本已平復的局勢再次變得複雜起來,很多西突厥部落加入了他的隊伍。處月和處密兩部再次成為叛亂的核心,對他們而言,這不僅是為沙缽羅可汗,也是為自己失去的地盤而戰。
651年9月,西突厥軍攻陷了庭州及輪臺,唐失去了不久前佔領的大部分地區。這激起了唐高宗李治的強烈反應,他決心徹底征服西突厥。
同年底,三萬唐軍和五萬回紇僕從軍在烏魯木齊東側的前線集結完畢,準備同處月和處密進行決戰。唐軍派遣使者去勸降,試圖讓對手放棄毫無勝算的抵抗,但強硬的處月部酋長朱邪孤注以殺死唐軍使者作為回答。
被激怒的唐軍向據守博格達山的處月部陣地發起猛攻,後者在進行了孤注一擲的抵抗後全軍覆沒,9000名士兵在戰鬥中被殺、另有10000人被俘,朱邪孤注被唐軍擒斬。處密部遭到同樣的命運,他們的首領在另一場戰鬥中戰敗被俘。
沙缽羅可汗在唐軍的打擊下節節敗退
在此後六年(652-657年)裡又爆發了三場大戰役和N次小戰鬥,西突厥軍的實力和意志在戰鬥中不斷被消耗。當沙缽羅可汗意識到失敗已經不可避免後,他率領軍隊向西節節敗退,唐軍窮追不捨。
657年,唐軍在碎葉水(楚河,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附近的決定性戰役中,給了西突厥軍毀滅性打擊,沙缽羅可汗戰敗被俘,西突厥最後有組織的抵抗就此宣告結束。沙缽羅可汗作為戰犯被押回長安獻給唐高宗,但高宗寬恕了他,兩年後沙缽羅可汗在長安去世。富有寓意的是,他被葬在與他有著同樣經歷的東突厥末代可汗(頡利可汗)墓旁。
唐太宗李世民(左)和唐高宗李治(右)
通過這些勝利,西突厥淪為唐的附庸,唐從此成了中亞無可爭辯的主人。此後數十年唐鞏固了自己在庭州的地位,並使它成為經營整個西域的重要基地。
七世紀下半葉,庭州刺史裴行儉主導了庭州的戰後重建,大批來自中土的移民開始在烏魯木齊河畔屯田。702年,在庭州建立了北庭都護府,而輪臺構成了北庭防禦力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唐軍士兵不僅承擔戰鬥任務,也是軍事移民,他們在當地開墾荒地種植糧食,準備長期在這裡固守。
根據開元時期的統計,庭州地區總人口為2236戶9964人。唐在北庭的駐軍要遠遠大於這個規模,駐紮在這裡的唐軍長期保持在二萬人以上,他們以不同建制(瀚海軍12000人、天山軍5000人、伊吾軍3000人)分佈在各處。
745年,唐全盛時期的北庭都護府
就在唐致力於鞏固在中亞的統治時,其地位遭到了來自西面阿拉伯帝國的強大挑戰。751年7月,高句麗族將領(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領的唐軍,在怛羅斯戰役中被阿布.穆斯林率領的阿拉伯帝國軍隊擊敗,這標誌著唐在中亞推進巔峰時期的結束。
阿拉伯人並不是唐在中亞面臨的唯一挑戰,755年,唐朝本土爆發了安史之亂,當駐紮在中亞的唐軍奉命返回中土平叛後,隨之而來的吐蕃人在中亞發動了更大規模的戰爭,最終導致了唐在中亞統治的瓦解。
771年,駐守在輪臺的唐軍整編為靜塞軍,這是有關輪臺最後的消息(有靜塞軍,大曆六年置。《新唐書.地理志》)。本世紀末,吐蕃人蓄謀已久的進攻開始了,大約在這一時期,輪臺被吐蕃軍隊所佔領。
在隨後吐蕃與回鶻爭奪西域的戰爭中,輪臺遭到嚴重破壞,它被徹底廢棄,成了荒無人煙的瓦礫堆。此後再也沒人提起過它,也沒有任何人記載最後守衛輪臺的那些唐軍的命運。輪臺在廢墟中埋沒了上千年,當20世紀人們再度在烏魯木齊南郊烏拉泊湖附近發現它時,只剩下了殘垣斷壁。
烏拉泊古城遺址
宋元:草原帝國的演兵場
4
吐蕃統治西域的時間還沒有他征服所花的時間長,842年,吐蕃在內戰和起義中瓦解了。約843年開始,從蒙古高原西遷的回鶻人控制了北天山地區的別失八里(Beshbalik,即庭州)和高昌(即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境內),在此建立起新的統治,史稱高昌(西州)回鶻。
突厥語“別失八里”之意為“五城”(胡故庭有五城,俗號五城之地。《舊唐書·地理志》),涵蓋今天吉木薩爾、奇台、木壘和烏魯木齊在內的廣袤地域。
儘管回鶻人起源於遊牧民族,但他們逐漸厭倦和拋棄了遊牧生活,轉而開始定居的城鎮或農業生活。回鶻人的文明遙遙領先於蒙古草原上的其它遊牧民族,和中亞那些開始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語部落所不同的是,回鶻人信奉摩尼教,後來佛教在他們中間盛行,該地區成為重要的佛教中心。
1125年,中國北方的遼被金所取代後,一些流亡的契丹人殘部在遼朝皇室成員耶律大石領導下西進,1132年,西征的契丹軍隊進入高昌回鶻境內,迫使他們臣服。
耶律大石在中亞建立了一個新帝國,史稱西遼或喀喇契丹。契丹人擊敗了中亞任何試圖反抗他們的軍隊,這一地區的高昌回鶻、喀喇汗王朝、花拉子模和塞爾柱突厥人都先後淪為西遼的附庸。但跟一個世紀後興起的蒙古帝國相比,這一切都相形見絀。
1160年,全盛時期的西遼帝國
13世紀初,當蒙古人的職業軍隊開始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後,成吉思汗的戰爭方式給所有人強烈的震撼,蒙古的鄰邦都意識到殘酷的戰爭威脅迫在眉睫。
1209年,畏兀兒(回鶻)亦都護(Idiqut,高昌回鶻統治者的稱號)巴爾術·阿爾忒·的斤率先拋棄了西遼,轉而效忠於成吉思汗,為此他得到了成吉思汗的特殊優待。
由於回鶻的文明程度遠高於蒙古人,他們把自己的文字傳播給蒙古人,一些回鶻人還作為行政官員得到蒙古汗廷的重用。成吉思汗保留了回鶻人的領地,由世襲的畏兀兒亦都護代表他統治。
1220年,途經別失八里的耶律楚材記述了當地的不同宗教信仰,根據他的觀察,位於今烏魯木齊西北側的昌八里(今新疆昌吉市)是佛、道教與伊斯蘭教分界線。在昌八里以東,人們的信仰以佛教為主,也有道教和景教;在昌八里以西,人們只信仰伊斯蘭教。這表明直到蒙古統治初期,伊斯蘭教向東部傳播的地域範圍仍未到達別失八里。
隨著蒙古大汗從窩闊臺系轉為託雷系,成吉思汗後裔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緊張起來。1251年,蒙哥汗設置了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希望依託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在中亞事務中保持大汗的影響力。
1260年,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幾乎同時宣佈自己為新的大汗,親阿里不哥的軍隊控制了別失八里。當阿里不哥被迫投降後,忽必烈恢復對別失八里的統治,但蒙古帝國不可避免的分裂了,大汗失去了對察合臺封地的控制。戰火的餘燼在沿著察合臺汗國東部邊境發生的小衝突中一直沒有熄滅,數年後之後終於又爆發成為熊熊的烈火。
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左)和堂兄弟海都(右)
他們給忽必烈的統治造成了極大威脅
阿里不哥垮臺後,窩闊臺系後裔海都仍然拒絕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他從此成為了黃金家族中對忽必烈最具有威脅的對手。
1268年,在塔拉斯河(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召開的忽裡勒臺上,窩闊臺系與察合臺系、朮赤系後裔決定聯合起來反對忽必烈,海都成為事實上的中亞蒙古人大汗。蒙古帝國最大規模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內戰爆發了,成吉思汗四大後裔差不多全都被捲了進來,別失八里淪為戰場。
在13世紀的最後30年裡,元在西北建立的防線被海都徹底撕裂了。海都和及其盟友察合臺汗篤哇,不斷向畏兀兒亦都護的領地別失八里發起進攻。1285年,忠於大汗的亦都護火赤哈兒·的斤在戰鬥中陣亡,朝廷不得不把大批畏兀兒難民安置到河西走廊。1286年,海都再次進攻別失八里,來自中土的漢軍參加了戰鬥,海都引誘他們發起不謹慎的突擊,然後差不多將他們一網打盡,駐守別失八里的漢軍指揮官(宣慰使)綦公直在戰鬥中陣亡。
海都的軍隊有著非常強的戰鬥力
此後海都勢力不斷膨脹,他毫不妥協,並證明自己是大汗即可憎又可怕的對手。1288年,海都在漠北開闢新的戰場,蒙古舊都哈拉和林也遭到了攻擊,戰爭的深度和廣度已無法控制。
海都的入侵帶來了毀滅性破壞,在長達數十年的戰爭裡,別失八里控制權頻繁地在交戰雙方間轉移,並遭到遊牧軍隊的反覆破壞,此後淪為一座次要城市。(“[畏兀兒之地]居民被完全消滅了,或四散逃走了,土地也荒蕪了。”拉施都丁《史集》)。
漫長的戰爭讓交戰雙方筋疲力盡,雙方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元對於收復別失八里的軍事熱情也沒有那麼高了。隨著忽必烈和海都的先後離世,1304年,雙方達成停戰協議,察合臺汗都哇重新承認大汗的宗主權,元成宗鐵穆耳則默認了察合臺汗國佔領別失八里的事實,此後元軍退守到哈密以東。
戰爭並沒有停止,察合臺汗國在新的內戰中被肢解成東西兩個部分,東部諸汗後來又遭到從西察合臺汗國破繭而生的大征服者帖木兒持續而無情的打擊。1370年,東部汗廷所在地阿力麻裡(今新疆伊犁境內)被帖木兒軍隊徹底摧毀,這讓東察合臺汗國在政治和軍事上陷入癱瘓。窮途末路的賀澤爾·和卓汗(漢譯黑的兒火者)率殘部向東撤退,他以別失八里為基地積蓄力量,重新收攏部眾並重建其遭到重創的軍隊,明朝稱其政權為別失八里(後稱亦力把裡)。
1372年的東察合臺汗國(別失八里)版圖
東察合臺汗國(別失八里)處於緩慢回血的過程中,又不幸遭遇新的強敵——蒙古高原的瓦剌人。14世紀末,瓦剌騎兵開始定期南下,他們把劫掠別失八里當做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
綽羅斯.也先成為瓦剌領袖後,把這些單純的騷擾發展為有組織的進攻,別失八里及附近地區內的城鎮處於不斷交戰中。東察合臺汗國在同瓦剌的對抗中全面處於下風,東察合臺歪思汗至少兩次成為也先的俘虜,只是因為他有著黃金家族血統而未被加害。
約1418年,歪思汗被迫向西撤退,放棄了遭到嚴重破壞的別失八里。瓦剌趕走了察合臺蒙古人,卻對於重建該地秩序毫無興趣,包括今烏魯木齊在內的北天山地區變成了瓦剌的牧場,此後低烈度的軍事衝突在瓦剌和察合臺後裔之間一直不斷持續。
13世紀以來,斷斷續續的戰爭持續了300多年。不同派別蒙古人之間的劇烈對抗極大改變了這裡的社會和生態環境,由於連年不斷戰爭的結果,北天山地區恢復了純粹的遊牧社會。
“以前那裡有許多城市,但是他們為了利用那裡最好的牧場,便將大部分的城市破壞了”(巴托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厭惡定居文明的遊牧軍隊將很多城鎮悉數摧毀,農田變成了牧場。有著悠久歷史的別失八里也未能倖免,經過遊牧軍隊認真反覆的蹂躪後,別失八里變成了瓦礫堆,變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別失八里在遊牧軍隊的連續攻擊下變成廢墟
明清:帝國反擊戰
5
明朝中後期,被稱作衛拉特(瓦剌)的西蒙古人,差不多全部被複興的成吉思汗系東蒙古人趕出了蒙古高原,喪失了對蒙古高原政局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不過他們在東察合臺汗國衰落的過程中在北天山地區站穩了腳跟。
衛拉特是由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四大部落組成的政治-軍事聯盟,今烏魯木齊地區是和碩特的牧地。大約在這一時期,烏魯木齊這一名稱開始出現,關於烏魯木齊這個名字的來源眾說紛紜,比較公認的說法認為其來自衛拉特蒙古語,即“優美的牧場”。
在清朝建立的過程中,準噶爾部開始變得強大起來,噶爾丹·博碩克圖汗(1644-1697年)統治期間,他把鬆散的衛拉特聯盟轉變為壟斷權力的準噶爾汗國,使之成為蒙古人歷史上最後一個遊牧帝國。
噶爾丹決心複製成吉思汗帝國的輝煌,他及其繼任者同清進行了長期激烈的對抗。此時烏魯木齊附近已經有了農業定居點,“烏魯木齊舊地,在今城北四、五十里…… 厄魯特(衛拉特)人皆能道之”(紀昀《烏魯木齊雜詩》)。
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清與準噶爾形勢圖
準噶爾不斷在內外蒙古和西藏挑起戰爭,從康熙帝到乾隆帝,清與準噶爾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近一個世紀。1717、1718和1720年,清軍先後三次對烏魯木齊的準噶爾軍隊發起攻擊,但這只是配合主要戰場的牽制性進攻。
此後又爆發了多場難分勝負的戰爭,清始終無法徹底制服準噶爾,這種局面直至準噶爾首領噶爾丹.策零死後有了改觀,一個又一個汗匆匆上臺,又接連倒下。無休止的謀殺與背叛,使其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覬覦汗位者發起的內戰之中,準噶爾在自我毀滅的路上越走越遠。
1755年,清軍奪取了準噶爾汗廷伊犁,最終征服了準噶爾汗國,此後又花了很長時間來平復阿睦爾撒納叛亂。隨著局勢的穩定,新疆迎來了很長一段時期的和平與繁榮。
清政府在北天山地區的戰爭廢墟上建立了許多新的定居點,這些定居點逐漸發展為城市。同年,第一批清軍部署到烏魯木齊,他們在現西九家灣修建了一座紅色廟宇用於供奉武聖關羽,期望給自己帶來好運。此後,“紅廟子”就逐漸流行為烏魯木齊的最初的俗稱。
烏魯木齊最初只是清軍在新疆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它是帶有明顯軍事功能的城池,其設計之初的目的是防禦死灰復燃的準噶爾軍隊穿越北天山地區發動攻擊。
1758年,在紅山以南、天山區解放南路與新市路交界的十字路口南、龍泉街與山西巷子北,建立了第一座城池。此後清政府又花費了數年時間來擴建城池。1762年,從陝甘調來一萬名綠營兵在此駐紮並屯田,乾隆將之命名為迪化(“賜以嘉名……,尋欽定烏魯木齊城,曰迪化。”《清高宗實錄》),迪化由此成為烏魯木齊的另一個稱呼。
清朝前期在新疆北部新建的城市
1773年,乾隆意識到新疆最高軍政長官——伊犁將軍的轄區和權利過於龐大,於是,清政府逐步把烏魯木齊變成新疆境內僅次於伊犁的第二個政治-軍事中心。同年,清政府再次加強烏魯木齊的軍事力量,在迪化毗鄰處又修了一座城池鞏寧城,將三千名八旗兵部署在這裡。綠營兵駐防的迪化稱作漢城,八旗兵駐防的鞏寧則稱滿城。滿城在整個新疆軍事部署中處於核心地位,是獨立於地方政府之外的單位,他們直接向清帝負責。
為更好地制衡和約束地方軍政官員的權利,清政府在烏魯木齊採用了複雜的二元制管理。在烏魯木齊設置了兩個軍事指揮部,統帥綠營兵的烏魯木齊提督(駐漢城)和統帥八旗兵的烏魯木齊都統(駐滿城),理論上二者是平級的(都是從一品),但烏魯木齊都統作為伊犁將軍的副手,負責統帥新疆東部的所有滿漢軍隊;同時,烏魯木齊及其以東(鎮迪道)在行政建制上隸屬於甘肅省,接受駐蘭州的陝甘總督和烏魯木齊都統的雙重管轄。
烏魯木齊在乾隆統治時期幾乎從零開始建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裡在當時人們的眼中無疑是遙遠而惡虐的蠻荒之地。
清政府計劃把烏魯木齊打造為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從18世紀後期開始,清政府組織了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來自陝甘的農業移民以及流放的犯人被安置在烏魯木齊,退伍老兵也被就地安置。
烏魯木齊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衙門、民宅、商鋪、旅館和學校等等,一切城市所需的基礎設施都陸續建立起來。同時,內陸移民成為傳播華夏文化的媒介,城市呈中土式的棋盤式佈局,擁有開闊的城門、街道以及廟宇等公共建築物。而酒樓和戲院則為市民提供了消遣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場所。城市還擁有各類市場與商鋪,為市民提供了交換和服務的場所。此外,很多維吾爾族和回族居民在此定居,讓整個城市文化更加具有多樣性,伊斯蘭式的建築也極大豐富了城市建築群。
兩座建築風格迥異的清真寺
維吾爾族的二道橋寺(左)和回族的陝西大寺(右)
此後,烏魯木齊吸引了更多移民,他們不僅來自陝甘,也來自更遙遠的中原。根據1805年的官方統計,烏魯木齊一帶的人口達到了15680戶,84892人。
流放此地的官員紀曉嵐用詩歌描述了烏魯木齊的繁華,“玉笛銀錚夜不休,城南城北酒家樓。春明門外梨園部,風景依稀憶舊遊”。另一名被流放此地的滿族官員尼瑪察.椿圓,甚至認為這裡不亞於內陸的任何城市,“字號店鋪,鱗次櫛比,市街寬敞,人民雜揍,茶寮酒肆,優伶歌童,工藝技巧之人無一不備,繁華富庶,甲於關外。”(椿圓《西域聞見錄》)。很明顯,烏魯木齊幾乎是內地城市的複製品,與內地城市沒有太大差別。
然而,烏魯木齊的建設進程被新的戰爭所打斷了,19世紀60年代爆發的陝甘回族反清戰爭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新疆。
1864年,一個東鄉族阿訇妥明(達烏德.穆薩)在烏魯木齊策動暴動,他得到了以回族軍官(烏魯木齊綠營提督參將)索煥章強有力的支持。暴動者迅速奪取烏魯木齊,烏魯木齊都統和提督雙雙死於戰亂,接下來妥明宣佈自己為“清真王”,並建立起自己的政權。
在此後數年時間裡,反清叛亂者的影響迅速擴散到全疆,針對清軍的襲擊此起彼伏,全疆大部分城鎮被不同派別的叛亂者所控制,而叛亂者之間的彼此敵視讓局勢進一步失控,最終導致了浩罕汗國軍官穆罕默德.雅各布.別克(Mohammad Yaqub Beg,漢譯阿古柏)的入侵以及俄羅斯帝國的武裝干涉。
1870年,阿古柏打敗了妥明後控制了烏魯木齊。一連串的殘酷戰爭幾乎徹底摧毀了清在新疆建立起的地方行政體制,倖存的清軍退守到接近甘肅邊界的巴里坤。
烏魯木齊在戰爭中遭受重創。滿城(鞏寧)被夷為平地,漢城(迪化)大部分建築物被摧毀,剩下的建築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很多市民不是死於戰亂就是逃離了。
接下來清政府就是否收復新疆進行了激烈爭論。晚清最優秀的軍事統帥左宗棠拒絕接受一些大臣,比如李鴻章的結論:即新疆已經丟失,不值得費力再去收復了,朝廷還有更重要的事需要處理。左宗棠最終說服了朝廷,他以極大地精力、熱情和決心為新疆戰役組建部隊、籌集軍費和軍需。
1875年,當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後,新疆戰爭迎來了真正的轉折點。經過一年的準備,清軍集結了一支6萬人的軍隊,裝備了新式武器、參加過捻軍戰爭和陝甘戰爭的湘軍老兵是這支軍隊的主力。1876年7月,左宗棠的反擊開始了。一個月後,清軍奪取了烏魯木齊。經過無數場漫長而艱苦的戰鬥,左宗棠終於在1878年初恢復了清政府對新疆的主權。
重新控制局勢後,左宗棠花了很長時間來恢復新疆的秩序,在他的建議下,新疆成為和內地一樣的行省,湘軍將領劉錦棠成為了首任新疆巡撫,許多參與平叛的湘軍士兵作為軍事移民永久留在了該地。烏魯木齊的重建迅速列入朝廷的議事日程,1880年,在迪化城東北重建了鞏寧城,即新滿城。
1884年,隨著烏魯木齊取代伊犁成為新疆省首府,城市已遠遠不能滿足新移民的不斷湧入,新來的定居者由各式各樣的人組成:士兵與農民、手工業者與商人、滿漢官員與俄國外交官。1886年,城市再次擴建,迪化與鞏寧合併為一座城市,剛剛從戰火蹂躪中獲得新生的烏魯木齊也因此再度崛起,從此成為新疆第一大城市和新疆的政治、軍事、文化與經濟中心。
清代烏魯木齊城址的演變過程
時光進入了21世紀,在過去的70年裡,烏魯木齊人口增長了30多倍,由1949年的10萬人膨脹到現在的350萬人,這也讓他成為中亞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洲腹地的烏魯木齊今天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大都市。
烏魯木齊絕非嚴肅單調的城市,他絢麗多姿而又熱情好客。國際大巴扎是最能展現烏魯木齊自身形象的多功能步行街,只有在這裡才能體驗到真正的新疆風味和新疆的民族文化,大多數遊客的注意力都將被前所未見的美食和工藝品所吸引誘惑;位於紅山公園內的紅山是烏魯木齊的象徵,這裡也是市民休閒的重要場所;而喜歡夜生活的年輕人也有很多選擇,2020 Party Club和亞洲派是烏魯木齊最火的酒吧,在那裡能欣賞當地最新和最流行的搖滾樂。
今日烏魯木齊
對於那些心存疑惑的遊客來說,他們也許可以藉助《我的城市(烏魯木齊&Urumqi)》來解讀這座城市的今天,用這首時下流行的烏魯木齊式說唱樂,來結束本文再合適不過了!
這座城市 你比任何人都熟悉
你知道每條公路線還有BRT
這座城市 哪裡都有你的足跡
天山 新市 水磨溝還是沙區
這座城市 有種特殊的味道
你出生以後就帶著知不知道
這座城市 是你最大的驕傲
有一天你也會變成它的自豪
你知道 拌麵烤肉的香
和抓飯剛剛出鍋的金黃
你知道 南山撒歡的羊
旁邊還有天山雪水流淌
你知道 街上漂亮姑娘
她的心只有單純和寬廣
…….
參考資料:
餘太山:《西域通史》
王治來:《中亞通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亞文明史》
薛宗正:《中國新疆古代社會生活史》
曾問吾:《中國經營西域史》
[日] 松田壽男:《古代天山歷史地理學研究》
馬國榮:《新疆古代塞人的社會生活》
薛宗正:《車師考——兼論前、後二部的分化及車師六國諸問題》
周偉洲、李泰仁:《公元三至九世紀新疆地區的民族及其變遷》
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
林斡:《突厥與回紇史》
薛宗正:《北庭歷史文化研究:伊、西、庭三州及唐屬西突厥左廂部落》
錢伯泉:《輪臺的地理位置與烏魯木齊淵源考》
[蘇]巴托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
陳戈:《別失八里(五城)名義考實》
[波斯] 拉施都丁:《史集》
劉迎勝:《察合臺汗國史研究》
劉正寅:《明代瓦剌與東察合臺汗國的關係》
馬大正、成崇德:《衛拉特蒙古史綱》
[蘇]茲拉特金:《準噶爾汗國史》
魏長洪:《清代烏魯木齊城的建置》
蘇奎俊:《清代烏魯木齊城市的構建及演變》
昝玉林:《烏魯木齊史話》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十分豐厚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