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景初二年,魏明帝派司馬懿征伐遼東,結束公孫氏長達五十年的地方割據,朝鮮北部再次被中原王朝納入直接管轄之下。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西晉初年,但隨著八王之亂的序幕拉開,遼東逐漸脫離中原的統治,被鮮卑慕容氏佔據,這段時期便是五胡十六國。
隨著慕容氏建立前燕,留在朝鮮半島的樂浪郡和帶方郡成為中原王朝的飛地,高句麗和百濟無不對其虎視眈眈。最終高句麗攻破樂浪郡,而帶方郡則被百濟吞併,朝鮮半島進入高句麗、百濟和新羅鼎立的三國時代。
此時中原的情況是東晉南渡長江,中原故地被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輪番爭奪,儘管中原王朝無暇東顧,但卻很少有人注意到日本竟也對朝鮮半島橫插一腳。
當時高句麗國力強盛,獨霸朝鮮北部和我國吉林與遼寧部分地區,新羅和百濟則分居半島東南和西南,不過在新羅與百濟交界之處的南部海岸還有一個倭國統治機構,名為“任那日本府”,這是日本聲稱曾經統治朝鮮半島的依據,與韓國爭論不休。任那日本府又稱“任那倭宰”,其控制的區域極小,能夠在半島存活主要依賴於日本與百濟之間的親密關係。
彼時高句麗、百濟和新羅相互敵對,但高句麗採用半遊牧半農耕的生產方式,國土面積最大,因此在同其餘兩國的對峙中常常處於上風。弱勢下的新羅和百濟不得已向外尋求外援,其中新羅選擇的是中國,而百濟則極力同日本修好,為此百濟王族與日本皇族之間世代聯姻,就連現在的天皇也承認自己血統中有部分百濟的成分。五胡十六國之後,中國進入南北朝並很快迎來隋唐一統,這個時候中國強大的國力優勢就在半島對決中體現出來。
在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和唐高宗兩朝四代君主的持續打擊之下,高句麗已經漸漸顯出疲態。至唐永徽年間,唐朝與新羅聯軍先後消滅百濟和高句麗,大唐在百濟故地設置熊津都護府,在高句麗故地設置安東都護府,而新羅則瓜分了高句麗南部區域。
背靠中國這棵大樹,新羅完全無視日本的軍事威脅,直接發兵吞併日本在半島南部的控制區域,結束了任那日本府在朝鮮半島的存在。眼見盟友百濟滅國,任那倭宰遭到顛覆,日本旋即決定出兵朝鮮與唐軍一較高下。
為籌備這次戰爭,日本可謂痛下血本,倭軍聯合百濟殘兵集結數萬軍隊,帶領千艘戰艦浩浩蕩蕩地殺向朝鮮白河口,而唐軍士兵不過一萬餘人,可用之船僅有一百七十餘艘,對比之下甚是懸殊。戰爭的結果卻大出日本所料,長期蜷縮在東瀛諸島的日軍面對唐軍的戰法和武器宛如見到天外來客,毫無招架之力。
初時倭軍試圖以數量優勢擊垮唐軍戰船,但唐船數量雖少卻大而堅固,反觀倭船盡是些艨艟小舟,在唐軍火器齊出外加物理撞擊之下,很快碎成漂浮的木片。
進入短兵相接的白刃階段後,原本數量佔優的聯軍反遭唐軍包圍,鋒利的唐刀乾脆利落地撕開日本武士身上的竹製鎧甲,而倭軍士兵則很難刺穿唐軍配備的明光鎧。這場唐倭之間的首次交鋒以日本慘敗告終,自此日本不得不重新審視同唐朝的關係,也更加堅定全面向中國學習的決心。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