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胃脘痛與古人所論心痛相似處頗多,心痛在《類證治裁》中曾有飲心痛、食心痛、寒心痛、火心痛、氣心痛、血心痛、悸心痛、蟲心痛、疰心痛9種之分,並各列主方施治。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曾自擬“和胃湯”一方,除對於火心痛不相宜外,其他8種皆可依此為基本方隨證加味應用,用之有驗。
編者按
和胃湯組成: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廣木香、紅花(具體劑量可參考文末醫案)
-
四君子湯在“和胃湯”中作用
胃主受納、主降,為水穀之海,脾胃化生後天之精氣,故古人稱其為後天之本。本此,和胃湯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扶持中氣,調整脾胃。四君子湯為傳統習用甘溫益氣、健脾養胃的名方。但是在臨證上所見胃脘痛者,多遷延日久,時輕時重,數年不愈。而此方屬王道之劑,單用則無速功。
因受前賢“初病在經,久病在絡”的啟示,進而考慮到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鄉,胃腑每日承受三餐,無休養生息之暇,病變延久,則氣失其平,血失其合,以致氣壅血滯,甚至潰瘍內生,痛無已時。
-
加“廣木香”與“紅花”的作用
和胃湯特點是,既採用四君子湯固護其本,更兼顧氣血,順其生機以改善胃本身的功能。故加廣木香,取其辛散苦降而溫通,善行胃腸,化三焦氣滯,更能醒脾消食,借其芳香宣通之性,佐四君子湯之補益,可使補而不滯,以利常服。
如用之健胃醒脾,廣木香宜用3g,如用其止痛則可增加其量到15g,以收補虛止痛之功。再加紅花,取其辛散溫通,善能活血舒絡而洩逆,配合木香止痛,效果尤佳。如用其養血和血,紅花宜用3g,如用於血心痛,則可增加其量到15g,以緩解血瘀刺痛。
以上六藥組成和胃湯,補而不滯,行而不散,助胃理脾,法度有自。
脾胃之中焦和,則上肺下腎皆和,如斯中軸運轉,脾為胃行其津液而胃不偏盛,肺為腎通調水道而氣不上逆;脾升胃降,自然氣從血流,胃之體用受到滋濡,生機盎然,易於恢復健康。自制此方,屢用於胃脘痛,療效甚顯。
-
“和胃湯”的加減
本方尚可根據胃脘痛的兼挾因素加減,如:
飲心痛,可加桂枝(仿苓桂術甘湯意)以溫陽化飲,瓜蔞仁以滌痰散結;
食心痛,可加砂仁以健胃止嘔,雞內金以消食化積;
寒心痛,可加乾薑以溫中暖胃(理中湯意)、吳茱萸以散寒止痛;
氣心痛,可加鬱金以行氣解鬱(顛倒木金散意),烏藥以寬中止痛;
血心痛,可加桃仁以活血行瘀,山甲珠以通絡定痛;
悸心痛,可加酸棗仁以養心安神,生龍骨以平驚定悸;
蟲心痛,可加烏梅安蛔止痛,苦楝皮以殺蟲消積;
疰心痛,加藿香以闢穢降濁,公丁香以行氣止痛。
此外,偶用和胃湯加用大黃、黃連(大黃黃連瀉心湯意),或加大劑金銀花(50g),連翹(20g),治療火心痛亦常獲效,惟實例不多,尚須通過實踐,深化認識。
-
病案舉例
曹某,男,36歲。四年來胃區隱痛不適,時好時犯,每逢勞累或觸冒寒涼時尤甚。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四肢欠溫,氣逆乾嘔,飲食不下,觸診胃區軟和,舌淡,脈虛。
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辨證為胃虛寒痛。投與和胃湯:黨參15g,白朮10g,茯苓15g,木香5g,紅花5g,炙甘草10g。共用8劑連續治療而痊癒。
點擊下方卡片預約
↓我們直播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