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擬“和胃湯”加減,治古書所載“九種心痛”

自擬“和胃湯”加減,治古書所載“九種心痛”

中醫書友會
第349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胡永盛先生在我讀大學時已經離教,但常年在臨床一線看病。在學校裡,胡老的盛名人盡皆知,是真正的臨床家。本文是胡老總結的治療“胃脘痛”的經驗方,對於古代記載的“九種心痛”,本方亦可憑加減而施治。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胃脘痛與和胃湯
作者/胡永盛
胡永盛,男,生於1926年,吉林省吉林市人。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之一。15歲始習讀醫書,師承吉林名醫蓋受益先生。1956年到吉林省中醫進修學校(長春中醫藥大學前身)任教,曾任方劑教研室、中醫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圖書館館長,教授。

從事教學、醫療工作達60餘年。長期鑽研《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理論,學識淵博,醫德高尚,著有《中藥方劑學》《串雅內編選注》《新編中成藥》《民間醫方傳心錄》等,發表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20餘篇,曾主持完成吉林省科研課題“新藥‘頤和春’的研究”。

胃脘痛與古人所論心痛相似處頗多,心痛在《類證治裁》中曾有飲心痛、食心痛、寒心痛、火心痛、氣心痛、血心痛、悸心痛、蟲心痛、疰心痛9種之分,並各列主方施治。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曾自擬“和胃湯”一方,除對於火心痛不相宜外,其他8種皆可依此為基本方隨證加味應用,用之有驗。


編者按 

和胃湯組成: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廣木香、紅花(具體劑量可參考文末醫案)


  • 四君子湯在“和胃湯”中作用


胃主受納、主降,為水穀之海,脾胃化生後天之精氣,故古人稱其為後天之本。本此,和胃湯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扶持中氣,調整脾胃。四君子湯為傳統習用甘溫益氣、健脾養胃的名方。但是在臨證上所見胃脘痛者,多遷延日久,時輕時重,數年不愈。而此方屬王道之劑,單用則無速功。


因受前賢“初病在經,久病在絡”的啟示,進而考慮到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鄉,胃腑每日承受三餐,無休養生息之暇,病變延久,則氣失其平,血失其合,以致氣壅血滯,甚至潰瘍內生,痛無已時。


  • 加“廣木香”與“紅花”的作用


和胃湯特點是,既採用四君子湯固護其本,更兼顧氣血,順其生機以改善胃本身的功能。故加廣木香,取其辛散苦降而溫通,善行胃腸,化三焦氣滯,更能醒脾消食,借其芳香宣通之性,佐四君子湯之補益,可使補而不滯,以利常服。

如用之健胃醒脾,廣木香宜用3g,如用其止痛則可增加其量到15g,以收補虛止痛之功。再加紅花,取其辛散溫通,善能活血舒絡而洩逆,配合木香止痛,效果尤佳。如用其養血和血,紅花宜用3g,如用於血心痛,則可增加其量到15g,以緩解血瘀刺痛。


以上六藥組成和胃湯,補而不滯,行而不散,助胃理脾,法度有自。


脾胃之中焦和,則上肺下腎皆和,如斯中軸運轉,脾為胃行其津液而胃不偏盛,肺為腎通調水道而氣不上逆;脾升胃降,自然氣從血流,胃之體用受到滋濡,生機盎然,易於恢復健康。自制此方,屢用於胃脘痛,療效甚顯。

  • “和胃湯”的加減

本方尚可根據胃脘痛的兼挾因素加減如:


飲心痛可加桂枝(仿苓桂術甘湯意)以溫陽化飲,瓜蔞仁以滌痰散結;

食心痛,可加砂仁以健胃止嘔,雞內金以消食化積;


寒心痛,可加乾薑以溫中暖胃(理中湯意)、吳茱萸以散寒止痛;


氣心痛,可加鬱金以行氣解鬱(顛倒木金散意),烏藥以寬中止痛;


血心痛,可加桃仁以活血行瘀,山甲珠以通絡定痛;


悸心痛,可加酸棗仁以養心安神,生龍骨以平驚定悸;


蟲心痛,可加烏梅安蛔止痛,苦楝皮以殺蟲消積;


疰心痛,加藿香以闢穢降濁,公丁香以行氣止痛。


此外,偶用和胃湯加用大黃、黃連(大黃黃連瀉心湯意),或加大劑金銀花(50g),連翹(20g),治療火心痛亦常獲效,惟實例不多,尚須通過實踐,深化認識。

  • 病案舉例


曹某,男,36歲。四年來胃區隱痛不適,時好時犯,每逢勞累或觸冒寒涼時尤甚。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四肢欠溫,氣逆乾嘔,飲食不下,觸診胃區軟和,舌淡,脈虛。


經胃鏡檢查診為慢性淺表性萎縮性胃炎。辨證為胃虛寒痛。投與和胃湯:黨參15g,白朮10g,茯苓15g,木香5g,紅花5g,炙甘草10g。共用8劑連續治療而痊癒。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文摘自《吉林省名中醫·醫話卷》丨作者/胡永盛丨薦稿/雲衝丨編輯/居業、思含丨校對/趙加強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直播預告·
主題:門診量瓶頸的醫生,不得不知的6個關鍵

內容:

1、門診量瓶頸,常見的6個原因
2、有一技之長,如何放大優勢?
3、療效還可以,為啥複診率低,流失率高,口碑推薦少?
主講:林志欣
時間:4月27日(週四)19:30-21:00

點擊下方卡片預約

↓我們直播間見↓

識別下圖二維碼
預約直播↓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