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理解醫聖張仲景所說的“中風病”嗎?

您理解醫聖張仲景所說的“中風病”嗎?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主要討論中風、歷節兩病之證治,中風病古代多註解為 “偏枯” “風痱”,現代則通常理解為腦卒中。這樣的理解全面嗎?這樣的認識符合張仲景的原意嗎?一起看看專家的分析吧。

1

中風病之主流認識解析

作為主流學術觀點的體現,歷版《金匱要略》教材均將 “中風病”釋為 “以突然昏僕、 不省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語言不利為主症的疾病”,即腦卒中。理由是篇首提綱 “中風之病,當半身不遂”,論病條文亦多與腦卒中相應。
此觀點形成於宋代,林億校注《金匱要略》,因 “有證而無方”,而 “採散在諸家之方,附於諸篇之末,以廣其法”,該篇續命湯即附方,雖未明言,實已將大風、癲癇、癲狂、頭風等病症排除在中風之外,為此觀點埋下伏筆。儘管元代趙以德基本忠於原文註解,然清代以降,李彣、程林、尤怡、周揚俊之注述,以及作為官方教材之《醫宗金鑑》,均以中風為風痱、偏枯,以論治大風、癲癇、癲狂、頭風諸條文為孫奇等誤入,略去不錄或引而不述,或強作腦卒中之論治。 

西學東漸以來一段時期,中醫將本篇之中風等同於腦血管病,對本篇的解讀分為兩端。一方面,否認論治條文為中風病內容,如經方大家胡希恕反覆強調本篇中風為腦血管病,非活血化瘀方劑的侯氏黑散、風引湯等, “治不了中風病”,論治諸條為誤入,劉渡舟先生在 《金匱要略詮解》中亦稱 “中風病又名卒中”,即現代醫學的腦血管病, 將 “大風、癇、狂、頭風” 單列; 另一方面,從腦卒中角度發揮論治諸條,如註釋治療風痱之《宣明論方》地黃飲子為防己地黃湯發展而來,以風引湯治療出血性中風,言 “中風偏熱者用風引湯”,言 “半身不遂善後方,選用侯氏黑散”,以侯氏黑散主缺血性腦卒中。綜觀近年文獻,多以本篇中風為腦血管病。 
然則原文載: “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入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可見中風病絕不僅指腦卒中。《素問·風論篇》見 “中風”一詞,曰 “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內至五臟六腑” “其病各異、其名不同”,範疇廣泛,見於本篇之病症有偏 枯、心風、頭風,切合《傷寒雜病論》序 “撰用 《素問》《九卷》《八十一難》……” 之說,提示《金匱要略》中風病有更大範疇。

2

中風病範疇之考證

1) “風”與 “風邪”的內涵豐富
 “風”的內涵豐富,生理上風是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能生萬物”,正如《金匱要略》載: “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 病理上 “風為百病之 長”,是各種疾病的始動因素。而 “虛邪賊風”泛指邪氣,如 《素問·風論篇》 《中藏經·風中有五生死論》《諸病源候論·中風候》所論 “五臟風” 屬廣義之邪氣。依《黃帝內經》之所載,風邪作為致病之邪氣或病機,可分別指代病位、症狀、誘因、病勢、 病性。如 “風雨之傷人也,先客於皮膚”,言其病位,表現如皮膚之瘙癢、隱疹、潰瘍等; “善行”, 言其發病特徵,表現如風痺; “吊旋” “強直”指具體症狀,表現如癲癇、抽搐、痙攣等; “汗出而身熱”言其病性,如外感病之中風; “邪風之至, 疾如風雨”,言其病勢,如發作眩暈、頭痛、猝倒。總體而言,“風勝則動” “善行數變”為其基本特徵。 

2) 古代文獻所論中風病的範疇 
《諸病源候論》 曰: “中風者,風氣中於人 也”,《素問·風論篇》曰: “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是 “中風”一詞之來源,《素問·風論篇》 涉及 “偏枯” “寒熱” “多汗惡風” “飧洩” “癘風” “五臟風” “頭風”等病症。《靈樞·刺節真邪》言: “大風在身,……輕重不得,傾側宛伏, 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於迷惑”,即眩暈、猝倒、意識障礙、精神失常等。“中風”作為病名則首先載於《傷寒雜病論》,除本篇中風病外,亦為傷寒病之一,如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此外,《靈樞·癲狂病》亦並論頭痛、發狂、 攣急、暴僕諸病症,《肘後方·治中風諸疾方》治 療範圍包括腦卒中、“發狂”、抽搐等,《中藏經· 風中有五生死論》中風病包括精神失常、腦卒中類症狀、癲癇等,《諸病源候論·中風候》包括癲狂, 如 “中風者,風氣中於人也,……肺中風,……其人當妄,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備急千金要方·諸風》承 《素問·風論篇》言: “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風癢,三曰風懿,四曰風痺”,論及腦卒中後遺症、皮膚瘙癢、肢體痺痛、 寒熱、癲狂、五臟風等病。從學術源流看,《金匱要略》與《黃帝內經》 理論一脈相承,《中藏經》《諸病源候論》與之年代相近,亦可參照對比,後世論述亦可作為佐證。依據上述證據,《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與歷代文獻,尤其先秦兩漢時期文獻所載中風病範疇一致,包括 “偏枯”“大風” “癲癇” “癲狂” “頭風”等病症。
3) 中風病範疇的疾病同質性 
古代醫家將諸病作為同一範疇統論,是因中風病體系龐雜,症狀繁多,古代認識有限,相互混淆,現代人如僅憑藉外在症狀,無法鑑別。其根本的原因,是該組疾病具有相似的病理機制,是一組同質性疾病。現代醫學認為,偏頭痛、癲癇、腦卒 中、精神分裂症常常共病,它們共享多樣的病理生理機制: 先兆性偏頭痛顯著增加腦卒中風險,癲癇與偏頭痛有雙向性關係,腦卒中則是成年人症狀性癲癇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發作期,精神分裂症、癲癇、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病,均表現為大腦神經電活動過度活躍。精神病表現出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代謝活動增強,偏頭痛的病理機制是三叉神經通路的高度興奮狀態,癲癇為神經元異常的放電和擴布,因此,3 種疾病治療亦相通,如抗癲癇藥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可治療偏頭痛、精神分裂症。現代醫學的認識揭示了諸病內在機制的關聯性,為此範疇的劃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3

論治諸條出自張仲景之證據 

古今認識均認為中風病範疇涵蓋諸病,然而如果論治諸條確實為後人雜入,則無法論證本篇之中風病包括癲狂、癲癇、頭風諸病,須進一步證實論治諸條是否為本篇原文,《金匱要略》之中風病範疇方可明確。丹波元簡已考證侯氏黑散、風引湯可信為張仲景方,然諸方 “不落恆徑,獨創一格”,且防己地黃湯和頭風摩散皆無文獻證據,仍令學界疑惑。我們擬從其內涵論證,以補文獻考證之缺漏。 
1) 張仲景的思維 
《金匱要略》諸條文中體現了張仲景異病同治的思維,侯氏黑散言 “惡寒”、風引湯言 “熱”、防己地黃湯言 “無寒熱”,三方分別從虛寒、實熱、血虛受風論治,體現辨證分型。因而侯氏黑散既主 “大風”,又為療風癲方 (《外臺秘要》) ,黎庇留醫案治癲狂 “據金匱,當用防己地黃湯,餘乃用風引湯”,黃仕沛老中醫以 “中風三方互聯”,皆闡發了該辨證思想。試從八綱分析三者方證互補,如表 1 所示。
2) 幾個方劑的經方法度 
具體組方用藥上,體現經方法度的有以下3個方面: 
採用經方方根:  風引湯含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防己地黃湯含桂枝甘草湯,為張仲景溫通心陽以安心神之法; 
符合經方藥理及搭配習慣:  防己地黃湯重用鮮地黃治療神志疾病,似百合地黃湯之制,且桂枝、甘草、地黃與酒配伍使用有復脈湯意; 
體現經方服法細節:  侯氏黑散方後所言: “熱食即下也,冷食自能助藥力”,與三物白散方後所言 “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如出一轍。其原因如曹穎甫所言: “方之所以名黑散者,實以皂礬色黑名之,……蓋皂礬熱則速行,冷即緩下”。其制方大法,君臣相顧、寒熱並濟、補瀉兼施、表裡 ( 內風、外風) 同治、通澀一爐、升降同調。張錫純曰: “拙擬之建瓴湯,重用赭石、龍骨、牡蠣,且有加石膏之時,實竊師風引湯之義也。”黃仕沛認為,後世提出的平肝熄風、育陰潛陽之法,實蘊含於風引、侯氏黑散、防己地黃湯三方之中。有學者提出,鎮肝熄風湯、溫病三寶 (紫雪丹、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 、羚羊鉤藤湯等治內風方亦由此發展而來。 
3) 相關條文的文字表述 
我們認為,諸條內容無不緊扣 “中風”主題,侯氏黑散主治 “大風”,風引湯、頭風摩散即以風命名,防己地黃湯言 “其脈浮”,其病機用藥切合前文所述 “浮者血虛、絡脈空虛”。文法上儘管方與脈症倒置,但主體一致。以防己地黃湯為例,條文 “病如狂,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句式皆為短句,內容上具備完整之病症、脈象及鑑別,與《金匱要略》其他條文文法一致, 如 “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且 “如狂” “獨語” “無寒熱”之表述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亦皆有呼應之處。因而,“書缺簡脫”只是表象,林億所附續命湯與侯氏黑散大同小異,反有添足之嫌。

4

後世誤解尋因 

中風病既有後世之 “誤讀”,亦有仲景之 “缺憾”,根源於成書時代學術發展現狀。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是在 “醫經家”與 “經方家”融合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古經皆有法無方,自始有法有方”,另一方面, 《漢書·藝文志》所載經方家之 《湯液經法》屬 《傷寒論雜病》主要學術淵源,張仲景初創以 “平脈辨證”搭建二者之橋樑,方與法之連接有所缺憾,令林億等生 “方證訛謬、辨論不倫”之疑。 
從當時醫經發展的現狀看,暈厥、癲狂、癲癇、頭風諸病概念稱謂相互混淆,因而張仲景捨棄論病。如《素問·脈解篇》曰: “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巔疾也”; 《素問·厥論篇》載: “巨陽之厥,……發為眴僕,陽明之厥, 則癲疾欲走呼,……妄見妄言”;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載: “厥成為癲疾”。《素問·五臟生成篇》《素問·方盛衰論篇》皆載 “頭痛巔疾”,皆數病並稱。《靈樞·癲狂病》雖為專論,然篇中頭痛、發狂、攣急、暴僕諸病症亦混為一談。同時命名亦混亂,如癲癇病稱羊癲風、五畜癇,《神農本草經》言: “百二十種驚癇”,其因或在於諸病發作前後可查之證候較少,且又相互交叉,難於鑑別,論病之難可想而知。 
而醫經論腦卒中較詳,則可資者眾,如 《靈樞·刺節真邪》曰: “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 又《靈樞·熱病》曰: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可見《金匱要略》中風病內容之雛形。原因在於,腦卒中發作後可有後遺症,因而查其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言語不利、意識障礙等,經過思外揣內,可知病因、病性、病位,因而其論病條文豐富。作為 “醫經家”和 “經方家”融匯之早期著作,本篇正符合當時學術發展情況。由上述分析可以理解,中風病何以讓後世產生 “有論無方,有方無論”之疑,亦得知中風病範疇之全貌。 
綜上所述,《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並無缺簡和誤入,其中風病範疇涵蓋 “偏枯” “大風”“癲癇” “癲狂” “頭風”等同質性病症。從原文內容和學術背景分析,認為本篇中風範疇不侷限於腦卒中,實則是腦卒中、 癲癇、精神病、暈厥、血管神經性頭痛等病症之統稱,且為一組同質性疾病。 

來源:李進,史載祥.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中風病範疇探析. 中醫雜誌,2020, 61(12): 1033-1036.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