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位詩人路過韶山時留下首詩,百年後,一位偉人橫空出世

百年前,一位詩人路過韶山時留下首詩,百年後,一位偉人橫空出世

湖南韶山歷史久遠,相傳在上古時期,舜出巡南方,到達韶山後,奏了一首名為“韶”的曲樂,引得百鳥齊鳴、彩霞飛舞,甚是壯觀。後人為了紀念此事,便將該地命名為“韶山”。往後的千餘年間,韶山一直處於平平無奇的狀態,少有史料提及,直至清朝時,一位詩人路過該地,被周圍優美的景色吸引,一時詩興大發,寫下了一首詩,表達了對英雄的呼喚,誰料後來竟一語成讖,韶山果真誕生了一位偉人,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這位詩人名叫許國煥,湖北人,是明朝的遺民,他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備受當地人尊敬。康熙年間,他曾擦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獲得貢生頭銜,後來因為年紀大,心氣散掉了,不再想著入仕,也就沒有再參加科舉,轉而以“老農”的身份自居,時常呼朋引伴遊山玩水,將志趣全都寄託在優美的景色之中。

某一年,他南下湘地,路過韶山時觸景生情,當場提筆寫下一首詩抒情,其中有兩句寫的尤為絕妙,“淮哉鷹隼秋,厲翼青冥響”,表達了他英雄降臨,帶領人民脫離困苦之境的願景。這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許國煥肯定沒想到,他的願望居然在百年後實現了,韶山果真出了一位才華橫溢的民族英雄,便是毛主席。

毛主席的家世還不錯,家裡有幾畝薄田,一年所產的糧食足夠一家人用度,只要不是碰上壞年饉,一般不會餓肚子。8歲那年,主席被父親送去私塾讀書,13歲那年,他暫停學業回家務農,3年後,主席偶然看到了一本雜誌,上面有一篇探討中國存亡的文章寫得十分精彩,主席被深深吸引,於是決定繼續去上學,錘鍊自身能力,將來從事革命活動挽救國家和民族。

17歲那年,主席前往外地讀書,在長沙一師進修的時候,遇到了蔡和森等人,他們一同創建了一個左翼組織,開始共同探索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每逢假期,主席都會到基層去調研,瞭解農工群眾的處境,並以此為參考,不斷修正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始終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分析問題。

後來,主席參與創建了中共,並在國共合作時期在廣州開辦農民講習所,向一些工人、農民授課,教他們反抗封建勢力,維護自己的利益。1927年,國民黨背叛革命,大搞獨裁,殘害共產黨人,紅色陣營被逼到了懸崖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跌落深淵,摔得粉身碎骨。此時,有同志犯了糊塗,居然還秉持著“右”的想法,要將槍交出去。

主席對此堅決表示反對,他提議自己掌握槍桿子,建立以工農為主的武裝力量,獨立自主鬧革命,通過暴力手段掃清一切障礙,實現民族解放。黨中央的領導人大多支持主席的意見,這才有了南昌首義,土地革命自此開始,中國的歷史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31年、1933年,主席兩次遭到排擠,失去了所有實權,甚至一度連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脅,直至遵義會議召開後,他才重新恢復一切職務,重新執掌大權。1935年是主席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時間,張國燾擁兵自重,居然明目張膽的和黨中央搞對抗,想要分裂革命,主席勸了他好幾次,希望他以大局為重,但他卻依舊我行我素,堅持要南下到滇黔一帶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後來經由共產國際的代表調和,他方才打消了南下的想法,乖乖率軍北上和中央紅軍會師,在陝北立足發展。此後數十年間,主席在延安指揮人民武裝在東北、華北、華東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先後擊敗了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軍,推翻了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勢力,實現了當初立下的宏願,建立了一個偉大的人民政權,將億萬老百姓從壓迫中拯救出來,讓大家過上了自由、美滿的生活。

時至今日,韶山已然成了家喻戶曉的城市,它從一個籍籍無名之地一躍成為孕育紅色偉人的搖籃,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你打算去韶山旅遊的話,一定要去參觀主席的故居,那裡有主席成長的痕跡,他可以從中窺見到主席幼年、少年時的英偉和不凡;韶山還立著一尊巨大的主席雕像,去瞻仰的時候不要忘了敬獻一束鮮花,以感謝這位傑出革命家為國家所做的貢獻!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