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孝聰
本文系北京大學榮休教授李孝聰在4月15日復旦大學舉辦的“《大清一統志》點校本發佈暨王文楚先生九秩華誕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大清一統志》點校本
古人云:“職方圖籍為有國之常經。……以備一代之掌故焉。”從傳世的歷代地理總志來看,唐代《括地誌》《元和郡縣圖志》開一代地理總志編纂體例之先,然卷帙有缺;宋代《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輿地廣記》均以地理沿革為要,雖然有戶口、人物、風俗、物產門類之設,人文色彩尚不偏重。南宋時《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則改變記載地誌之傳統,而詩文之興大張。《大元一統志》《大明一統志》始開官修一統志之風氣,可惜殘缺不全,以致難睹其全貌。惟有《大清一統志》歷經三次纂修,並有足本傳世,卷帙之大,文字之多,內容之豐富,乃為歷代地理總志之最。
自1980年代以來,以上唐宋明清地理總志已經陸續被整理校勘出版,列入“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而整理出版校勘本《大清一統志》的工作,久為國家古籍整理規劃所企望。20年前,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曾經諮詢何人能夠承擔此項點校工作,也曾問及我是否肯接手。我自感能力不足,建議全國古籍整理規劃辦公室在復旦大學史地所內尋求能夠承擔此項校點工作的學者,該學者必須史地學識淵博,古文功底好,又甘於坐冷板凳。倘若像如今學界浮躁之風,跟風之弊,追逐名利,爭奪獎項、排名、級別盛行,那樣不僅很難有甘願幾年內出不了名,拿不了獎項,掙不了大錢的好學者來完成校點《大清一統志》的工作,而且也會影響培養年輕的古籍整理工作者。幸而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王文楚先生恰恰就是能夠摒棄上述不正之風,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地整理古籍,承接了整理《大清一統志》的工作,並做出了真正學術成果的老一代學者,今天欣逢先生九秩壽誕,首先向王文楚老師鞠躬賀壽。
由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王文楚教授整理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大清一統志》是清代官方編纂的一部反映清代地理的國家志書,前後經歷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持續編修,最終產生了乾隆八年(1743)《大清一統志》武英殿刊刻的初修本。嘉慶朝再次重修,又補充了嘉慶二十五年(1820)以前平定準噶爾之亂、統合西域天山南北、平定大小金川等初修時未曾收入的內容。《大清一統志》點校本是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點校工作以《四部叢刊續編》所收《嘉慶重修一統志》為底本,參校乾隆《大清一統志》及其他相關史籍,對原書內容進行了校正。此項工作前後歷時十餘年,總計整理校記5000餘條,全書30冊1330餘萬字,2022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大清一統志》編纂完成以後,清代撰著的許多典籍均以《大清一統志》的記載為依據,以資考證。所以《大清一統志》也可以說是清朝中後期許多典籍編寫的依據。例如:
齊召南,乾隆丙辰,召試博學鴻詞,授翰林院編修官,至禮部侍郎。他曾編撰《水道提綱》二十八卷,參稽歷代史書各志地理,而水道則自《水經》以外無專書,且詳於北而略於南,距今千載,陵谷改移,即所述北方諸水亦多非其舊。清初,餘姚黃宗羲雖作《今水經》一卷,篇幅寥寥,粗具梗概。但塞外諸水,頗有舛訛,不足以資考證。齊召南為官翰林時,曾入一統志館參與預修《大清一統志》。“外藩蒙古諸部,是所分校。故於西北地形多能考驗,且天下輿圖備於書局,又得以博考旁稽。乃參以耳目見聞,互相鉤校,以成是編。”
乾隆三十二年(1767)奉勅撰修《欽定皇朝通典》一百卷,以八門隸事一如唐代杜佑之舊。而“《地理典》以統包歷代,分並靡常,疆界參差,名稱舛互,故推原本始以九州提其大綱。今即專述本朝,自宜敬遵今制。況乎威弧震疊,式廓昄章。東屆出日之邦,西括無雷之國,山河兩戒,並隸職方。近復戡定冉駹,開屯列戌,皇輿廣闊,更非九州舊界所能包。故均以《大清一統志》為斷,不更以《禹貢》州域”。
又纂修《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參與諸臣皆遵皇帝訓示分析考稽,“而以《大清一統志》與直省通志互校亦可參異同,而核詳略”。“又思歷經官修之《大清一統志》及各直省通志,比正史義例較寬,所收均為詳信,亦應酌加參考,用廣蒐羅”。“欽定明史為主,而參以官修《大清一統志》各省通志諸書,皆臚列姓名考證事蹟,勒為一編”。
我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涉及山川、城池,尤其古城址位置的判定,也總是首先借助《大清一統志》查考,再利用其他史料,結合田野實地踏勘進行考證。由此觀之,《大清一統志》點校本的出版,實有助於對古代典籍、方誌的整理校勘、補遺、糾訛,其學術價值很深遠。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點校本《大清一統志》是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新近取得的一項突出成果,也是我國古籍整理工作重大工程建設取得的一項重要成果,對推動歷史學、歷史地理學等學科向更深層次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對推動新時代古籍工作高質量發展、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王文楚先生
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大清一統志》的出版,是王文楚教授在歷史地理研究、古籍文獻整理、歷史地圖集編繪等領域,持續60多年筆耕不輟,潛心學術研究的力作。所以,首先要向王文楚先生表達後學者由衷的敬意!我與王先生相識還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那時候我協助業師侯仁之先生編繪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地圖集》城市遺址與形態圖組,曾與譚先生談到《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六冊中有些宋代城址的位置與田野發現的城址位置不符。譚先生說當時編繪時主要是依據《大清一統志》記載的古城址方位,建議我來複旦大學史地所請教王文楚先生。1990年我與王文楚先生初次見面,向他求教。以後多次來複旦史地所,與王文楚先生見面的機會多起來。在與先生接觸中,我感到王先生學養深厚卻謙虛低調,平易近人,耐心解答後學提出的問題。譬如,有關北宋東京開封府至遼南京驛路的變遷,何時從澶州渡過黃河,何時改走滑州、黎陽軍過河,深獲王先生啟示。尤其是先生不僅熟稔古代史地典籍,而且能夠將文獻記載的史地情況與古代人物事蹟完整的聯繫起來,一板一眼,令後學感觸頗深。王先生對古籍整理工作精益求精,對學術孜孜以求的精神,堪稱師表!這對於當下某些學生不踏實閱讀原著,總是習慣從電子網絡下載隻言片語,而不顧及文獻記載的語境,急於求成的不良學風,恰是一種警示。王文楚先生為高校培養古籍整理人才樹立了榜樣。
在此之際,我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產出高質量的新成果感到由衷的高興,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印發之際,“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再添新書尤感欣慰。上海古籍出版社此前曾有過整理出版《肇域志》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這次又經長期不懈的努力出版《大清一統志》這一古籍整理精品,特向上海古籍出版社表示由衷的祝賀。
今天,當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特別是地理信息系統被廣泛應用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AI ChatGPT人工智能技術大有取代大腦思維之勢。我們從事古籍整理和歷史地理研究的學人,更應當有所沉靜、有所慎思,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中,既要善於引入科學技術人工智能,又要能夠把握住古籍整理必備的古文校勘和史地考證的基本功,方能夠培育學生們具有踏實的學風與技能,迎接新時代的挑戰和國家諸多方面的需要。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即可訪問全文。
本期微信編輯:辛玉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