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荃,1824年出生在湖南湘鄉,字沅浦。是晚清時期赫赫有名的湘軍將領。單提他可能瞭解的人比較少,但是提到他的哥哥,那就是家喻戶曉了。
他的胞兄就是曾國藩。曾國荃16歲開始跟著曾國藩學習,十分得他喜愛。自然對這個弟弟的教導更是盡心盡力。曾國荃不僅心思機敏,才華橫溢並且寫的一手好字。
史書上形容他的字有碑派書法的神韻。其兄曾國藩對他的楷書“愛之不釋手”,承認自己“楷書不如沅弟”。
曾國荃的才能,並沒有像哥哥曾國藩一樣體現在政治上,反而體現在軍事上面。
1853年,哥哥曾國藩組建團練湘勇,但是曾國藩出身文臣,對於行軍打仗並不擅長。戰時勝少敗多。
曾國荃為救哥哥棄文從武,組建吉字營,聯合周鳳山援弛江西,救下哥哥,從此開始獨立帶隊,逐漸成為了太平軍的勁敵。
人屠—–曾剃頭
1860年,曾國藩下令曾國荃帶兵清剿太平天國軍事重鎮安慶。打破天京西線屏障。
曾國荃領命後,聯合湘軍水師,挖壕築壘,先是消滅了太平軍守衛的赤崗嶺等4壘。又將安慶圍城斷絕糧草近一年。
安慶城牆敦厚結實,屬於易守難攻之勢。曾國荃便讓士兵挖地道,在裡面填埋火藥,一舉轟倒城牆。此時城內的太平軍基本上手無縛雞之力,湘軍一舉奪下安慶。
此戰血流成河,浮屍百里。死亡人數達到了近3萬人。有2萬多人是已經投降的太平軍。
據記載,曾國荃俘虜了太平天國的兵將後,將其分成數個100人的小隊,分別帶出斬首。殺的是人頭滾滾,連下達命令的曾國荃自己都毛骨悚然。
曾國荃為了犒勞自己的兵將,允許其破城後在城內燒殺劫掠3日。所得財物均是兵將私產不必上繳。
安慶之戰,曾國荃一戰成名。朝廷更是贊其“智勇兼施”升他為從二品,御賜黃馬褂,賞“巴圖魯”名號。而民間則稱其為”曾剃頭“。這時的曾國荃才38歲。
血戰天京,終結天國
1862年,曾國藩將主攻太平天國國都天京的任務給了曾國荃。聯合當時的軍機大臣們詳細的給出了一個穩紮穩打的作戰計劃。
但是未嘗敗績的曾國荃覺得清廷昏庸,本就生性高傲更是變得桀驁不遜。並沒有按照一開始的計劃出戰。
他率軍疾行,快速的攻下巣縣、太平府、秣陵關等地,最終在天京南門外與水師回合,於雨花臺紮營備戰。
這時的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已經全面徵召在外的太平軍回援天京。
曾國藩寫信給他覺得駐紮的位置太危險。讓其後退,會和其他將領以後再對天京城徐徐圖之。
但是曾國荃認為“不進攻賊之老巢,只不過是一波又一波的防守戰而已,現在的位置是攻城的最好位置,在這駐紮雖然有點風險但是事有可為!”。
不僅不退兵,還拒絕了哥哥想要派兵支援的想法。
他廣築防禦工事、增設要隘營壘同時加固糧道。聯合水師,打防禦戰,用2萬士兵擊退了來救援天京的20萬太平軍。
曾國藩見他成功解圍,勸他乘勝撤退,保全戰果,固守蕪湖。但是他仍然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判定太平軍內部混亂,沒有紀律。不想因為他們人數眾多就怯懦。
並且拒絕清廷外籍僱傭軍的支援。
大戰往往伴隨著大疫,曾國荃的軍中也不幸感染,死傷無數,元氣大傷。即使在這種不利情況下,曾國荃也不曾後退。
以寡敵眾,屢次擊退天京城外支援的太平天軍,斬殺太平軍兩王。血戰2年,終於在1864年的6月,炸塌城牆,攻進天京城內。
太平天國聖庫
太平天國規定不允許軍民擁有私產,除了必備的糧草以外,所有的金銀財寶、參茸錦緞都需要放在聖庫裡面。只有洪秀全擁有支配的權利。
可以說聖庫裡面存放的是整個太平天國14年來所有城市的財富。
清廷密探張繼庚曾經密報給清廷,聖庫僅金銀一項,就存有一萬八百萬兩。在當時來說可以算是一筆天文數字。
清廷的財政早已經被連年的征戰和對列強的賠付變得捉襟見肘,慈禧和朝廷都指望著能夠得到聖庫裡面的財寶填充虧空的國庫。
“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
曾國荃帶軍攻入天京後,便讓兵將搜刮整座城市,他帶著楊載福和彭玉麟直奔太平天國聖庫。一打開聖庫大門,卻發現裡面應該存有的大量金銀財寶不翼而飛。
曾國荃猶如被潑了一盆涼水,心中想著:我命休矣!
他不死心,命令兵將將整個城池掘地三尺也要找出這筆財富,並且親自提審李秀成,結果仍然一無所獲。只能上報朝廷,“克復老巢而全無貨財”。
慈禧和清廷當然不會相信,只會認為是曾國荃貪得無厭,吞沒了這筆財產。只是礙於他掌管重兵,先穩住他,再找其錯處,加以懲戒。
曾國藩意識到這一點一邊據理力爭,努力辯駁一邊馬上代弟弟上折啟奏,以身體不適為由,懇求回鄉修養。朝廷看在苦勞的份上,允許他回鄉養傷。聖庫一事不與追究。
財寶究竟去了哪裡?
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曾分析過。太平天國後期混亂不堪,洪秀全在佔據天京後就開始揮霍無度,驕奢淫逸。後來洪秀仁等掌權更加的變本加厲。
在張繼庚留存下的書信裡面就有記載。
如果真像清廷所猜測的被曾國荃貪墨,不可能沒有留有流通的痕跡。而且在留存於世的曾國荃及其家人的家書中,不止一次提到家中緊迫,缺少銀兩。
那麼這筆財富到底去了哪裡?至今是個謎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