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類藥解決不正常出汗

5類藥解決不正常出汗

小編導讀

汗為心液,由陽氣蒸化津液,出於體表而成。出汗是祛邪的方法,汗證多見於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甲亢、風溼熱、結核、一時性低血糖、某些傳染病和休克。病理性汗證有以下15種,下面小編為大傢俱體介紹。

表汗

衛陽虛弱,肌表不固的表虛常見汗證。外感風熱證,風性開洩,熱性 升散,也可見汗證。在表中還以有汗、無汗來分辨太陽中風證和傷寒證。 

自汗

肺氣不足,衛陽不固,白天不因勞動、厚衣、發熱而汗,時出不止, 動則更甚,並伴氣虛、陽虛證。 

盜汗

陰虛火旺迫汗外洩,入睡汗出,醒後即止,伴陰虛證。

大汗

陽明實熱,迫汗蒸之,伴大熱、大渴、脈大證。 

漏汗

發表太過,陽氣受傷,汗漏不止,既傷陽又耗陰,伴尿少、肢攣證。

絕汗

又名脫汗。陽氣欲脫,病情垂危,汗出淋漓,如珠如油,伴亡陽、亡陰證。

戰汗

邪正分爭,惡寒戰慄而後汗出。汗出熱退,脈淨身涼,為邪去正安; 汗出而煩,脈來疾急,為邪勝正衰的危象。

黃汗

風水溼熱交蒸,汗出沾衣,色黃染衣,伴溼熱證。 

頭汗

一是陽明兼血瘀或溼熱鬱蒸而僅頭部出汗;二是病後或老年喘息而頭 額出汗。如果重病末期,虛陽上越,津隨氣脫而突然頭額出汗,屬危象。 

半身汗

風痰、風溼阻滯經脈,營衛不和,氣血不周,身體上下、左右、偏側 出汗。 

手足心汗

陰虛內熱或心包、腎經鬱熱則手足汗出如淋。 

心汗

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則心胸部汗多。 

陰汗

下焦溼熱則見外生殖器及其周圍汗出腥臭。

熱汗

風邪化熱或內熱蒸迫,汗出熱不退而復熱,伴熱證。

冷汗

平素陽虛,衛氣不足,畏寒肢冷而汗出,伴寒證。

汗由津液化生而成,在汗證的診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汗證虛實有別

虛者因氣血陰陽不足,表虛腠理疏鬆,不能固澀津液;實者,多因溼熱鬱結於內,蒸迫津液外出,故臨證時須當仔細分辨,隨證治之,靈活化裁。虛者益脾胃,溫腎氣,疏肝鬱,升降相合,津循常道,衛氣充實,腠理固密,自然汗解;實者開鬼門,潔淨腑,疏利氣機,通暢三焦,前後分消給邪出路,令溼去氣通,汗症自除。切勿見汗止 汗,以防閉門留寇之弊。 

把握止汗五法

 ①分辨表裡:表證見汗,以調和營衛為治,桂枝湯最宜;裡證見汗, 要區分虛實。虛者又有“氣”“陰”之別,治“氣”以玉屏風散為主方, 治“陰”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實者則有“熱”“溼”之異,清熱以白虎湯為主方;化溼以茵陳五苓散為主方。 

②注重養心:心神得寧,常常利於止汗,故每每佐入寧心法。虛者用養心的當歸、柏子仁、雲苓、五味子、炒酸棗仁;實者用清心的竹葉、黃 連、連翹、知母、炙遠志、車前草。 

③益氣養陰:汗證必致傷氣耗液,後期汗出雖止,但仍應益氣養陰。常選用生黃芪、黨參、五味子、山藥、黃精、天花粉、蘆根、石斛、雲 苓、烏梅、麥冬等。 

④慎用斂汗:汗證不辨寒熱虛實,單純用斂汗藥,常難以奏效,如見實熱或溼熱汗證,反而留邪,汗出更甚,故應慎用斂汗。 

⑤救治脫汗:脫汗危象,陽不斂陰,氣隨汗脫而陰陽俱亡,急宜回陽救逆,重投參附湯,併兼四佐:一是重用生黃芪固表,用量30g以上;二 是以麥冬、五味子、白芍、烏梅斂陰;三是以生龍骨、生牡蠣、浮小麥斂汗;四是艾灸神闕、關元固脫。

局部汗症用藥

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可根據汗出部位選擇用 藥,如頭部汗出多選用桑葉、菊花、生石膏、知母;手足心汗出多選用桑 葉、生地黃、竹葉、通草;心胸汗出多選用生地黃、麥冬、五味子、牡丹皮;半身汗出多選用桂枝、生龍骨、生牡蠣、生白芍;陰部汗出多選用蒼朮、肉桂、黃柏、知母、浮小麥。為增強療效,可用等份的五倍子、烏賊骨研為粉末,外敷湧泉穴和患處以止汗出。

好書推薦

沈紹功中醫方略論臨證篇解讀

點進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內容介紹

本書臨證篇對心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61臨床流行病以及高熱、厥脫等急重危證多有發揮,經驗頗豐。臨證篇除具體論治之外,尚有臨床思維方法,調攝護理,新理論、新概念、新見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方藥篇撰有類方鑑別運用,依法選擇主方,還有針對主病選方遣藥靈活使用的方法計60種。妙藥百味妙用記述了作者用藥心得,其中有常用藥的功能主治、宜忌配伍的發揮,也有峻猛攻逐將軍藥臨床治驗的介紹,對症、識證、治病者均備,可謂精彩紛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