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屠龍之術”的“黃老之學”,為何轉到了“養生賽道”?

一身“屠龍之術”的“黃老之學”,為何轉到了“養生賽道”?

本 文 約 5800 字

閱 讀 需 要 16 min

這本是漢景帝治下平平無奇的一天。


然而對詩經博士轅固生而言,這卻是他此後餘生中最漫長的一天。


此刻就在他的面前,一頭野豬正在發出令人牙酸的哼哼聲,那畜生用鼻子拱了拱地面,又斜斜地瞄了轅固生一眼,忽然扭過頭去,沿著獸圈輕快地小跑了起來。


汗液從轅固生的毛孔中湧出,淌過他早已不再年輕的面孔,沿著脖子向下一直滑落到衣裳裡,風起時後背一片冰冷粘膩,他不禁打了個寒顫。


正在繞圈的畜生忽然停了下來,轅固生的寒顫似乎讓它感到了些許的不快,它轉過身來,衝著轅固生呲起了自己的獠牙。


巨大的壓迫感瞬間襲來,轅固生嚥了口唾沫,這感覺似曾相識。沒錯,剛才皇帝生母竇太后發怒時帶來的恐懼感,跟眼下自己所感受到的如出一轍。


轅固生有些後悔了,他對自己的處境本來是有一點心理準備的,畢竟竇太后在向他這個詩經博士求問黃老之學的時候,他曾那般驕傲地說出“此家人言”的話。不過話說回來,他的回答卻也沒錯,西漢官學裡確實沒有黃老之書,說它們是"家人言"——也就是諸子私家之言——合情合理。誰能想到竇太后真的會沖沖大怒,怒斥儒家之說乃是“司空城旦書”呢?

巨大的壓力讓許多亂七八糟的想法都竄了出來,城旦,他想起來了,始皇焚書之時,若有人私藏儒家典籍,一經發現便要被黥為城旦,也就是服勞役的苦力,正是歸司空管轄。把儒家之說斥為“司空城旦書”,莫非竇太后是在暗示自己什麼嗎?呵,可惜當今陛下卻是個好皇帝。


想到這裡,轅固生不由得握緊了手中的鐵劍。這是皇帝送過來的寶劍,皇帝是個孝子,不敢悖逆太后盛怒下讓轅固生入圈擊彘的命令,可皇帝也是個仁君,他挑了把上好的利刃借給自己防身,劍柄上傳來的粗糙觸感讓轅固生多少感覺到了一絲暖意,原本繃緊到了極點的精神略略鬆弛了那麼一線,於是他長出了一口氣。然而正是這樣簡單的一個動作,卻激怒了面前野豬,它高亢地嘶嚎了一聲,猛地低下頭,對準轅固生衝了過來。


在某個短暫的瞬間,轅固生的世界裡一切都消失了。聲音、色彩、味道、太后、皇帝、諸子、百家、司空、城旦,一切的一切全都消失不見了。只有手裡的這把鐵劍,依然昭顯著自己的存在,他胡亂地把鐵劍對著野豬來襲的方向伸了出去,然後聽天由命地閉上了眼。


巨大的力量通過劍身傳遞到了轅固生的手上,他腿一軟,斜斜地坐到了地上,手裡的鐵劍更是早早地被他撒開。緊接著一陣駭人的嘶叫聲從身邊傳來,他睜開眼,看到一旁正在翻滾掙扎的野豬,那鐵劍從野豬頭頸的左側插了進去,隨著它又一次猛烈的掙扎,結結實實地跟地面磕了一下,又捅進去了三兩分,很快,那畜生便只剩下了幹喘的氣力。


轅固生一擊刺豕、豕應手而倒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竇太后的耳中。這位失明多年的西漢太后沉默良久,最終還是選擇了放過這位年逾古稀的詩經博士。只是在她此後餘生中,諸儒生博士“具官待問”,再不能更進一步。


黃老之學的美好時代

轅固生生不逢時。


西漢之初,正是黃老之說風靡之際。所謂“黃老”,指的乃是黃帝與老子,其中老子是道家始祖,寫下的《道德經》五千字洋洋灑灑,玄而又玄,構成道家的核心理論;而黃帝則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道家之人偽託黃帝之名,成書數卷,廣為流傳,最後形成了“黃老”並列的道家學派。


《仿李公麟授經圖》,明,絹本設色,縱24.8釐米,橫51.8釐米,現藏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漢初上至皇帝太后,下至功臣諸侯,每每皆以黃老之學為治國理政之要義,崇尚清淨無為,與民生息。劉邦在入關之初便盡廢秦法,僅與父老約法三章,化繁為簡;曹參為相之後,更是蕭規曹隨,以“無為”為執政的第一要務,司馬遷盛讚他“清淨極言合道”,因此“天下俱稱其美”。等到文景之際,黃老之學儼然成為西漢官方思想,《史記》載:“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言,尊其術。”


其實在秦漢之際,這種假借黃帝名號寫出來的書還有很多。《漢書·藝文志》中一共列出12類26種黃帝作品,其中不僅有道家的《黃帝四經》,更有醫家的《黃帝內經》、陰陽家的《黃帝陰陽》、天文家的《黃帝雜子氣》、兵家的《黃帝》乃至房中術的《黃帝三王養陽方》,而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還得算是道家搞出來的這“黃老之學”。


不過這黃老之學到底研究的是什麼呢?


《老子騎牛圖》,北宋,晁補之,紙本水墨,縱 50.6釐米,橫20.4釐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描繪了老子騎牛出函谷關的典故

今天提及黃帝與老子,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必然是“乘龍昇天”“騎牛煉丹”,不過可惜的地方在於,這些都是後來道教發展過程中人們為這兩位始祖級人物賦予的刻板印象。在秦漢之際,黃老之學講的不是成仙得道、吐納修真,而是“無為而治”“因循而治”“以道生法”“以法治國”——簡單來說,這個學派認為天地間的萬物之源就是“道”,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道”是產生萬物的源頭,那麼也就自然在萬物出現之時便明確了其內外性質,所以在治理國家的時候,統治者不應該過多地進行干預,而是讓大家各盡其職,順其自然地去做事,也就是“無為而治”“因循而治”。

不過萬物這內在事實為“形”,外在稱呼為“名”,偶然也會有形名不符的時候,那麼此時就需要以法正之。所以你看,“無為而治”與“以法治國”這樣一對看上去就很矛盾的理念,竟然奇妙地被統一起來!


當然,有熟悉諸子百家的朋友看到這裡,肯定也會大呼不解:為什麼黃老之學中提到的這個“形”與“名”,跟法家申不害的“刑名之學”看上去如此相似?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申不害的法家思想,本來就是從黃老之學中悟出的。而黃老學派又向來認為“生萬物”,所以再將法家的刑名思想吸收回來重新利用,那也是非常合理的。


道法融合,本來就是戰國後期的趨勢之一。法家過於強調“法”與“術”的實際操作,雖然在實踐過程中便於統治,但是在理論建設上未免就有些薄弱。而道家則恰恰相反,《老子》一書言簡意豐,經過莊子等後學的繼承和發揚後,理論上已是十分豐富,所以道法融合之後,既有理論思想,又有統治權術。


《崆峒問道圖》(局部),北宋,楊世昌,絹本設色,縱28.2釐米,橫49.5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

實際上漢初的黃老學說不僅吸納了許多法家的思想,更是吸納了陰陽、儒、墨等各家之思想,太史公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曾經專門就這一問題撰寫了一篇論文,題目就叫《論六家要旨》,被後世奉為漢初黃老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充分反映出黃老學說的兩大特點:一是能裝,只要承認“道生萬物”,就總能想到辦法把需要的內容裝到“道”的框架下;二是事少,跟版本眾多、文獻廣博的儒家經典比起來,黃老之說的核心文獻《老子》也不過只有五千字,《論六家要旨》更是千字短文。只要領會了其中精神,就能治國理政,正是“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必須承認,漢初飽經戰亂,早已是民生凋敝、不堪壓榨了,在一個將相出行都需要坐牛車的社會里,任何事情都比不上休養生息更加重要。因此黃老之學強調言簡事少,推崇無為而治,理所當然地成了當時治國理政的最佳選擇。從高祖建國到武帝之初,漢朝已經從百姓流離、滿目瘡痍的混沌濁世逐漸發展成了廩庾盡滿、物產豐饒的繁榮盛世。《漢書·食貨志》記載,武帝初年時“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而黃老之學的缺點,也終於暴露了出來。


黃老之學的缺點,恰恰就是它的優點。


黃老之學相關理論晦澀,難以解讀,僅僅一個基礎概念“道”字,便在《道德經》中出現了數十次,而概念卻各有參差,眾說紛紜,這顯然不利於平穩之世的思想統一。關鍵文本不僅難懂,還強調“事少而功多”,在文本數量上差了別人一大截——《漢書·藝文志》中有記載的有道37家,共計993篇文章,而儒家僅僅是治《春秋》的就有23家,文章948篇!


同時因為“無為”且“包容”,所以在黃老之學風靡朝堂的情況下,其他學說也蜂擁而起,蓬勃發展的各種思潮並沒有選擇主動融入黃老學派,卻是野心勃勃地試圖將其取而代之,其中對黃老學派威脅最大的,當然是儒家思想。


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富強起來的不僅僅只有中央,還有地方。可在“因循”的理念下,君主對臣下的控制力卻極為薄弱。諸侯王自為法令,擬於天子;郡縣豪強尾大不掉、武斷鄉曲;北方匈奴橫行邊塞,虎視眈眈,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呼喚著“有為”。

那麼,新的思想將來自何處呢?


天人感應:來自儒家的終結者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竇太后駕鶴西遊。而昔日做膠東王時便“鄉儒術”的武帝於次年下詔,求治國方略。


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武帝即位之初曾廣招儒士,欲立明堂並巡狩封禪。然而在喜歡黃老之學的竇太后看來,這無疑是年輕皇帝的一次挑釁。因此她命人私下尋訪武帝身邊儒臣之“奸利事”,而後以“毋奏事太皇太后”這樣的罪名將御史大夫趙綰與郎中令王臧捉拿下獄,逼其自盡,讓武帝好好領略了一番“道法合一”的厲害之處。而現在,這位年輕的帝王要發起反擊了。


儒生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誰都看得出來,黃老之說的末日,已經迫近了。


司馬遷曾經在《史記》中總結過秦漢之際儒道兩家的關係,道是“世之學老子者則黜儒學,儒學亦黜老子”。在晦澀難懂的《道德經》中,最為清晰醒目的,是對儒家最高道德標準——仁義——的瘋狂詆譭:


大道廢,有仁義;慧知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正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道德經》,宋蘇轍解,明萬曆刻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因此轅固生在竇太后向其垂問黃老之學時,以輕蔑的口吻說出“此家人之言”似乎也變得可以理解了:因為對儒家來說,黃老之學原本就是徹頭徹尾的異端。一旦得到機會,他們便要理所當然地發起反攻。


只不過最終在這場反攻中勝出的那個人,拿出來的是一套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新玩意:那便是“天人感應”的儒家思想。


提出這套思想的人名為董仲舒,他少治《公羊春秋》,於景帝時成為博士——算得上是轅固生的同事。在武帝下詔求治國方略之後,他上天人三策,聲稱自己從《公羊春秋》中領悟出了治國之道,這治國之道的核心便是“大一統”。春秋》中記述數百年之天象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看出,天意與人事交相感應,若君主順天而行,則四時安泰;若逆天而行,則災異不斷。而之所以天人可以感應,是因為天乃萬物之祖,王者乃是上承天意而生的,因此才能溝通上天!所以天下必須要奉天子為一尊,若為一尊,除了“孔子之道外,其他的學說就應該“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一語成讖!


後世學者在研究黃老之學的時候經常會面臨一個令人費解的問題:既然漢代史料中曾反覆出現過“黃老之學”“黃老之說”的字樣,那必然意味著除了《老子》以外,還應該存在託黃帝之名寫成的道家典籍,然而這典籍長成什麼模樣,卻無人知曉!堂而皇之出現在《藝文志》裡的《黃帝四經》,顯然已經是西漢時的一門顯學了,地位應該還在《老子》之上,可這《黃帝四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大家上窮碧落下黃泉,苦苦追尋而不得。後來有人推測,竇太后死後,當年曾被趙綰、王臧之事牽連的武帝舅舅田蚡出任宰相,這本《黃帝四經》,肯定是在這個過程中慘遭毒手,以至失傳。


雖說這推測十分合理,然而許多謎團依舊縈繞在大家心頭,1973年,這個謎團終於被徹底揭開了。


重見天日:沉睡千年的《黃帝四經》

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了一個漆奩。漆奩打開,裡面整整齊齊地疊放著幾卷帛書。而帛書上一共記載了6篇內容,前後相連,並無分割,在帛書的最後,是《老子》。

這座墓的墓主大概下葬於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彼時黃老之學正大行其道,陪葬《老子》,並不稀奇,稀奇的地方在於帛書共計一萬六千餘字,其中《老子》被分成了《德》與《道》兩部分,抄錄在帛書最後,在它的前面,另有四篇文章,分別被命名為《經法》《十大經》《稱》和《道原》,什麼文章會有這等資格,竟然能被抄錄於《老子》前面?答案呼之欲出。


一些學者很快斷定,這四篇文章便是傳說中的《黃帝四經》。而隨著對這四篇文章的解讀逐漸深入,學者們的推測也被一一證實長久以來籠罩在《黃帝四經》身上的迷霧終於被徹底揭開,如果說《老子》記載的是黃老之說的理論源泉,那麼《黃帝四經》就是黃老之說中真正的屠龍之術。從治國之術到軍爭之道,從形名之說到理政之法,四篇內容各有側重卻又相互聯繫,在《老子》的理論基礎上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黃老學說"體系。

《黃帝四經》帛書(複製件),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現藏中國國家版本館


原本名滿天下、統治西漢政壇數十年的《黃帝四經》,在尊儒後的數年時間裡悄然絕跡,從此再無蹤影。不幸中的萬幸在於,道家除黃老二人之外,另外還有一位大能,喚作莊子。


說來有趣,今天大家提到莊子,對他的印象往往是清淨無為,擅長養生。可你若是細讀過《莊子》文本就能知道,這書中雖然有養生篇,但莊子本人卻並不以養生而聞名。太史公在《史記》中提起他時,說的是他“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換而言之,就是道家學派中向儒家發起進攻的“吹鼓手”。


本來按照莊子與儒家之間的緊張關係,哪怕儒家得勢後禁絕的道家之說只有一個,那也必然得讓莊子占上。可天下的事情就是這麼巧,西漢末年有位莊遵先生在蜀地講學,推崇道家之說,精通養生之術,因此也被人稱為“莊子”。所以一來二去,兩位莊子的形象發生了混淆,莊子在外人眼中的形象由擅長口舌之爭、喜歡詆譭儒家的辯論能手變成了養生達人!若是莊周泉下有知,定然要再寫篇寓言,好好諷刺一下這事。


《夢蝶圖》,元,劉貫道,絹本設色,縱30釐米,橫65釐米,現藏美國王己遷先生懷雲樓。“莊周夢蝶”的典故出自《莊子·齊物論》,借莊子在自己夢中變成蝴蝶的故事,比喻人生如同夢境一般變幻無常

而與此同時,老子的形象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在失去《黃帝四經》的支撐以後,玄而又玄的《老子》也逐漸退出治國理政的角逐。幸運的地方在於,武帝雖然推崇儒家、摒棄黃老,但他對道家思想中的養生之道卻依然抱有濃厚的興趣,因此在皇帝的帶動之下,《老子》竟然煥發出了第二春,與《莊子》一起,成了養生之學。


《壬辰重改證呂太尉經進莊子全解》,金刻本。西漢末年,有位莊遵先生在蜀地講學,推崇道家之說,精通養生之術,因此也被人稱為“莊子”。所以一來二去,兩位莊子的形象發生混淆,從此出現莊子清淨無為、擅長養生的固有印象


於是在昔日朝堂上攪動風雲的“黃老”道家,最終轉換了賽道,變成養生修身的“老莊”道家。而隨著道家養生之學的逐漸興起,熱衷於推銷“長生之術”的神仙方士也開始試圖深挖老莊文本中的神仙之說,最終一個好好的“道家”,硬是變成了“道教”的雛形。

終南山下的老子銅像


曾經與儒家爭鋒數百年的道家,最終日漸衰落,再不復漢初盛況。只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漢書·藝文志》中,道家依舊能在十家典籍裡排行第二,僅次於儒家。而班固則在文中不無感慨地追溯了道家的本源:“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算是為道家在西漢的輝煌,做下一個小小的註腳。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