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厚望的Matter,為何有些廠商卻不感冒

被寄予厚望的Matter,為何有些廠商卻不感冒

在經過了多次延期和發佈變更後,曾被視為智能家居生態大一統曙光的Matter協議,已經在去年11月上線。然而這一被業界寄予厚望的協議在經過了大半年的時間後,似乎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頗有出師不利的兆頭。

此前在3月中旬,知名連接解決方案提供商貝爾金(Belkin)方面宣佈旗下智能家居公司Wemo將暫停Matter設備的開發。緊接著就在不久前,飛利浦公司的高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確認,該公司已經推遲了適配Matter的計劃。

前有貝爾金、後有飛利浦,為何千呼萬喚始出來的Matter協議在上線後,卻沒能實現“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呢。

在Wareable Media Group聯合創始人、浸淫消費電子領域多年的Paul Lamkin看來,雖然Matter協議的主要參與者仍在繼續推進相關工作,包括各種標準的制定、優化的推進,以及新品的研發,但是看起來似乎每個參與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各自推進的步伐也不太一致。

事實上,這樣的現狀也符合Matter協議在各方博弈多年後,才得以艱難落地的現實,在蘋果、谷歌、亞馬遜、三星和一大批其他品牌之間存在難以彌合的分歧下,Matter協議能夠被推出就已殊為不易。作為一個各方妥協的產物,Matter的誕生是連接標準聯盟(CSA)準確找到了大廠之間共同的痛點,即由於通信協議的複雜,導致智能家居設備間無法實現互聯互通。

雖然在家中部署智能家居設備確實會讓消費者體驗到科技對日常生活帶來的改變,但由於沒有哪一家智能家居產品能夠真正實現面面俱到,所以消費者也不太可能用一個品牌的產品就構建出自己的智能家居系統。並且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智能家居通信協議更是可謂花樣繁多,其中就包括了Zigbee、Thread、6LowPan、Wi-Fi、Z-wave、Bluetooth Mesh等等。

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元的通信協議,其實主要是因為各大廠商為了滿足不同的產品理念所造成的結果,有的協議更注重鏈接穩定性、有的協議強調低功耗、有的協議則會側重兼容性,所以理念上的差異也讓不同的智能家居產品連接在一起幾乎是“雞同鴨講”。

在這一現實下,基於IPv6協議的智能家居互聯協議Matter出現了。它的核心工作是解決不同智能家居設備間無法“相互理解”的問題,使得不同品牌、不同生態系統間的智能設備能夠打破壁壘,從而實現互聯互通。

簡單來說,Matter並不是一種新的通信技術,而是一個基於一大堆現有協議的應用層規範。現階段的Matter 1.0底層適配了Wi-Fi、Thread和以太網三種協議,並支持用藍牙進行配網。而Matter的出現,也代表廠商不用再花那麼大的精力去為每一個不同的系統、設備推出與維護APP,消費者也不用再糾結不同品牌的設備無法聯動控制的問題,只要購買的智能家居設備包裝盒上印有Matter這個logo,那麼它基本上就能夠實現即插即用。

既然Matter協議如此之好,為什麼普及速度並不快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Matter協議只是一個妥協性質的產物,並未實現各方共贏。在Matter的普及過程中,蘋果、谷歌、亞馬遜無疑是鼓吹的一方,而貝爾金、飛利浦等廠商則有些興趣缺缺。

而這也是由於不同廠商的屬性,導致了他們對Matter協議的態度涇渭分明。例如谷歌、亞馬遜、蘋果是科技巨頭,智能家居僅僅只是它們的業務之一,平臺戰略才是核心。

雖然Matter協議的核心目的,是讓消費者用一個APP就能控制不同品牌的設備,那麼問題就來了,消費者會使用哪款APP呢?由於智能手機是當下消費者普遍使用的通用計算設備,也就意味著誰掌握了移動生態,誰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如果你是iOS的用戶,豈有不用Apple Home的理由,如果是Android用戶,顯然Google Home就會更適合,再加上一個在智能家居領域擁有先發優勢的亞馬遜Alexa,這三款APP基本也就成為了大部分用戶Matter設備的中樞。

作為受益者,亞馬遜、谷歌、蘋果焉能不力推Matter。可有得必有失,誰的用戶會流失呢?當然就是貝爾金、飛利浦等廠商了。事實上,飛利浦也有自己的Philips Hue。在飛利浦公司高管關於推遲Matter產品的採訪中,可謂是三句話不離Philips Hue。作為ZigBee協議的領導者,飛利浦在過去數年間與相當多廠商進行了合作,所以他們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態的。在這樣的情況下,Matter對於飛利浦的吸引力,顯然就沒有谷歌、蘋果、亞馬遜那麼大了。

再加上Matter作為智能家居領域的大一統協議,具備極高的兼容性,能夠實現跨系統、跨平臺的設備連接、控制,以及數據共享。然而這個協議是開放、卻並不免費,廠商要讓設備支持Matter協議是需要付費的。

根據CSA鏈接標準聯盟的介紹,Matter設備的上市也同樣需要認證。而想要完成認證的廠商除了要繳納會員年費外,每款產品也要繳納相應的認證費用,並且每款產品動輒就需要2000-3000美元的這一費用,甚至還不包含測試費用和通信認證費用。

所以簡而言之,Matter協議的互聯互通除了會摧毀軟件生態上弱勢的企業得之不易的成果,讓iOS和Android受益,同時成本上的制約則讓中小廠商也不太感冒,因此最終就形成了現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再論智能手機系統更新:這才是究極的“良心”表現

為老機型推送系統更新這件事,對用戶來說無疑都是件好事。

遊戲工作室敗訴,全靠騰訊“用魔法打敗魔法”

面對遊戲工作室,騰訊用了一招“魔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