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薦讀 | 張華:大觀念、大單元、大任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好文薦讀 | 張華:大觀念、大單元、大任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基於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明確課程內容選什麼、選多少,注重與學生經驗、社會現實的關聯,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繫,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如此等等。實現“課程內容結構化”與“學科知識結構化”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為此,各門課程均強調由零散“知識點”走向少而重要的“大觀念”。

大觀念課程與教學

當前,面向信息時代的課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術語,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核心素養”。所謂“核心素養”,就是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融合起來,回到真實情境,解決複雜問題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它是為迎接21世紀信息時代的挑戰而提出的概念,故又稱“21世紀素養”。

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意味著我國整個課程和教學體系將從課程目標、內容到教學、學習和評價方式進行整體變革。為實現此變革,我國提出了一系列伴隨核心素養的以“大”為定語的概念:大觀念、大單元、大任務、大問題、大情境、大項目等等。在這裡,“大”的意思是“強而有力”:能夠幫助學生“強而有力”地解決真實情境中的複雜問題。所有這些概念的本質都是“大觀念”。倘沒有“大觀念”的理解與應用,其餘的做法很可能流於形式、“換湯不換藥”,改革目標難以達成。因此,核心素養理念意味著我國基礎教育正在走向“大觀念課程與教學”:讓各門課程由傳遞學科事實、掌握“知識點”,走向理解學科事實由以產生的“大觀念”,幫助學生產生可廣泛遷移的“概念性理解”。只有當學生理解了學科大觀念,形成了“專家思維能力”和“複雜交往能力”,他們才能成為信息時代“負責任的創造者”,我國教育改革才能完成時代使命。

所謂大觀念課程與教學,是以學科大觀念為核心內容,以學科實踐為基本方式,旨在發展學生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養的課程與教學。“大觀念”(bigideas)即一門學科或課程中可普遍遷移的核心概念及相應的概念性理解,表徵該學科或課程的本質與教育價值。

大觀念課程與教學的本質是理解本位課程知識觀。課程與教學不是為了掌握現成知識或學科事實,而是為了發展理解。在大觀念課程與教學中,一切知識、技能都變成了手段,成為發展概念性理解與核心素養的工具。第一次明確提出大觀念對教育的意義的人很可能是懷特海,他在1912年做的名為《數學課程》的演講中說道:“無人能成為好的推理者,除非他通過持久實踐,已然意識到理解大觀念並死死堅守大觀念的重要性。”“好的推理者”即能夠舉一反三、從容應對真實情境、善於解決複雜問題的高階思維者。所謂高階思維,即以抽象推理、質疑批判、探究創造、協作交往為特徵的思維,其對應範疇是以機械重複、維持現狀為特點的“常規思維”或“維持性思維”。

在核心素養時代,概念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協作性思維等跨學科核心素養日益成為主要課程目標。其中,概念性思維是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批判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這三種思維均具有社會性,它們都建基於協作性思維。大觀念課程與教學以概念性思維或概念性理解為直接目的,並以此為基礎發展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協作性思維。

大觀念、大單元、大任務的關係是什麼

“大觀念”和“大單元”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大觀念課程與教學需要單元整體設計?因為概念性理解的發展不像掌握“知識點”那樣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歷長時間反覆探究與實踐,需要將日常觀念轉變為學術觀念,需要對學科大觀念從不同角度反覆探討並在各種情境中反覆應用,以使學生的概念性理解由淺入深、持續發展。因此,大單元教學是發展概念性理解的條件,是大觀念課程與教學的內在要求。發展概念性理解是大單元教學的目的,倘若不將課程內容聚焦學科大觀念,不以發展概念性理解為課程目標,“大單元教學”將蛻變成毫無意義的空洞形式。

“大觀念”與“大任務”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大觀念課程與教學需要基於任務的設計?由於學科大觀念或學科理解具有不可傳遞性,學生只能在親身實踐、親自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自己獲得觀念、產生理解,因此,必須將學科大觀念轉化為探究任務,讓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務、表現觀念、發展理解。杜威曾說:“沒有思想、沒有觀念可能從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當觀念被告訴的時候,對被告訴的人而言,它已不再是觀念,而只是另一個給定事實。”學科觀念與學科事實、信息存在本質區別:前者不可傳遞,後者可傳遞。當課程與教學指向發展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養的時候,必然與學科實踐化為一體:學生成為實踐者與創造者,在學習過程中親身經歷知識的誕生與應用過程;教師是合作實踐者與“流動的教練”,在與學生合作探究學科和生活的同時,指導學生探究與實踐。

70多年以來,我國教學理論與實踐長期秉持“間接主義”認識論與“講授主義”教學觀,認為知識的本質是“客觀真理”或學科事實,學生認識的“特點”是通過書本知識“間接”認識世界,教學以系統講授書本知識為主,一切學習都是“接受學習”。這種認識論和教學觀使學生變成儲存知識的容器,不僅無法發展核心素養,而且扭曲了學生的人格,摧毀了學生的身體。大觀念課程與教學根本超越“間接主義”與“講授主義”,走向理解本位認識論和實踐本位教學觀。

我國倡導大觀念課程與教學既順應信息時代國際課程改革趨勢,又滿足我國教育和社會發展的特殊需要。中華民族本質上是一個以情感為核心的生活民族。華夏文明早期也曾注重概念思維和邏輯心性,例如先秦名家、墨家均重視邏輯思維,曾試圖將“名”與“實”區分開來,承認“概念世界”的相對獨立性,所謂“離堅白”“白馬非馬”“雞三足”等等,但終因這種邏輯思維不符合中華民族追求情感和意義的文化心性,致使名家、墨家“中絕”。邏輯思維的欠缺,加上漢語本身的模糊性,極大限制了中華民族的科技創造能力。這種文化心理的缺陷在以創造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時代將更為明顯。大觀念課程與教學既有助於發展每一個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造個性,又能改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心性,實現“生活心性”與“邏輯心性”的有機整合,引領我國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健康發展。

 (作者:張華,杭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END—

文章來|節選自《當代教育科學》(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佈,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Scroll to Top